达川产业担当“建材君”的转型之路 这里有你不知道的细节
来源:区政府办
发布日期:2019-12-18
点击数:

 “哪怕下点小雨,我们也一样加班加点干!”12月12日下午,在距离达州市达川区38公里、位于碑高乡石佛村的达川区中陶建材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数台挖机、强夯机、钩机、压路机等各种大型机械正在紧张作业,轰鸣的机械作业声响不停。项目部负责人石辉雄告诉记者,该项目将于2020年3月12日场平结束,11月试生产,“1000亩场地,目前700亩已经完成场地平整。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只得倒排工期。”

据公开资料显示,达川区中陶建材产业园项目总投资额10亿元,于今年5月签约并开工,占地1000亩,目标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检测、检验为一体的综合型陶瓷生产基地,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7亿元,创造年税收7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

如此大规模的建材产业园为何会落户达川?近年来,在产业发展上,达川区走出了一条怎样的路子?

回顾过去达川也曾是“建材产业大县”

微信图片_20191218112107.jpg

中陶建材产业园项目施工地

据了解,201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原达县撤县设达川区。同时,原经开区成立、9个乡镇划转通川区,划走了原达县面积的21.7%、人口的16.5%、GDP的24.2%,特别是化工园区及骨干企业划归当时的经开区后,产业平台缺失,规上工业总产值减少53.5亿元,综合实力呈“断崖式”削弱。

达州市委常委、达川区委书记许国斌曾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由于历史欠账大、发展环境不优等原因,产业发展存在结构不优的短板,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特别是工业发展方式粗放,走的煤炭、建材等资源型发展道路。

虽然工业园区建设不得不从零开始,但达川区不等不靠,凭借着科学规划布局,锐意改革创新,2018年,达川区经济总量实现221.6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8.1%,达州市第二工业园区落户达川,投产后年产值有望达500亿元。

在2019年初召开的区二届四次党代会上,达川区提出勇当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排头兵。目前,该区形成了商贸物流园区、秦巴物流园区和空港新区三大新兴产业园区,成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特别是将依托市第二工业园区和空港新区两个现代工业园区,形成以能源化工、现代冶金为主的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和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新材料、建筑建材为主的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成为推动达川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近年来,达州市提出“6+3”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现代建筑业纳入其中,成为达州重点推动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据达川区经信局副局长彭逢涛介绍,新中国解放前直至10年前,原达县的产业主要以煤炭、建材为主,因境内小水泥厂、小石灰厂、小砖厂、小门窗厂众多,是名副其实的“建材大县”。因传统产业环境影响较大、耗能高、资源消耗大等弊端,该区逐渐淘汰了一大批落后产能。“但我们仍有产业强区梦。”

打造西南最大建材基地 达川建材产业添主力军

路在脚下,向前看。达川面临着如何发挥“建材大县”的传统优势,将其变为助推产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的挑战。

为此,达川区2019年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三年翻一番、五年再领先”的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引进四川中陶建材有限公司建设建材产业园区是结合自身传统优势向新兴产业迈进的重要一步。

经过7个月时间,挖填200万平方米泥土堆砌而成高填方施工场所,最高处填土18米。“这儿原是一片丘陵地带,有农田有小山坡,住着200多户、1000余人。”站在项目施工地的石辉雄还原了此处7个月前的样子。

据介绍,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摒弃传统煤气烧制方式,改用天然气烧制陶瓷。同时,工业生产用水循环使用,做到工业污水零排放。“我们将使用最先进的工艺设备,不仅生产、销售、研发陶瓷制品,还将建成标准实验室,检测检验陶瓷质量,在中国目前仅有广东佛山陶瓷研究院可以做检测检验,我们就是要向它看齐,做西南地区的陶瓷研究院。”

为啥要选择将项目落地达川?

石辉雄坦言,除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优越的政策支持、办事效率高外,还有一个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绝对优势。

原来在2018年底,公司与达川区相关部门接洽前,邀请137地质调查队在该区做了广泛的资源调查,已探明碑高乡和万家镇分别有一个生产陶瓷砖胚体主要原料的砂岩矿,碑高乡池塘村已探明砂岩矿储量上亿吨。

“原料本土化是企业发展最大的优势,也能增强企业最终面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我们最终选择落户达川的重要因素之一。”石辉雄说,目前来看,企业投产后,材料自供能达到70%以上。此外,企业已在大竹县石河镇建有一个陶瓷厂,年产值3亿元,面向西南地区有稳定的销售市场,两厂直线距离12公里,能很好地做到资源互补。

据彭逢涛介绍,包括中陶建材产业园在内的方圆5000亩已纳入达川建材产业园区,多次前往重庆荣昌、四川夹江等地考察学习建材产业发展经验,目前正在做园区发展规划。“也正在向上争取将其升级为达州市建材产业园区。”

目前,达川区有建材市场40余家,其中:中青家居入驻建材品牌200余个、好一新五金机电市场建材销售企业达300余家,年交易额达30亿元。依托商贸物流园区、秦巴物流园区,开通了“达川—成都”“达川—重庆”等物流专线,完善“区、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建材物流经营企业达500余家。

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达川区抢抓达州打造“建筑建材大市”机遇,除引进中陶建材等新型建材产业外,在抓存量提升、做大做强传统石材产业上也未放松。

12月4日,达州市建材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达川区委副书记、区长向建平介绍,该区目前已形成建筑陶瓷、轻质墙体、石膏制品等为主的建材工业系统,有石材企业76家、岩砖企业17家、水泥及制品企业13家、砂石企业31家,建筑企业占工业企业比重超30%。

同时,达川区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关闭水泥、砖瓦等落后产能企业22家,引进培育了绿大地、安美达等一批新型建材产业。

12月12日上午,绿大地厂内一辆装载有20吨石膏粉的大货车正在“整装”,即将发往重庆美心门厂,作为防盗门内的填充材料。另一边,分析室内,实验员李胜华对20吨石膏粉抽样做标酬实验,“我们每出厂一批货都会检测,以便能根据客户需要进行调节。”

微信图片_20191218112116.jpg

生产石膏粉的原材料——石膏矿

这个新型建材厂身披60年代生产厂家的老旧“外衣”,但里面分析室、控制室、物检室一应俱全,运行着现代先进生产设备,老厂有了新的内生动力。

原来,该厂原为国营企业,2003年国企改制时,重组为国威建材有限公司,以生产水泥为主;2017年,组建成四川绿大地石膏制品有限公司。

从该公司的变化可以窥见达川区传统落后产能转型升级的道路。

目前,该公司是集石膏制品研发、高强度α石膏粉、石膏基干混砂浆生产为一体的新型节能环保型建材制造企业;企业与中国矿业大学、山西潞城石膏试验基地基地合作建设了年产10万吨α高强石膏粉生产线。

负责生产的副厂长周继刚介绍,新公司组建后,在老厂原址基础上淘汰价值200万元生产水泥主设备球磨机一台,投资2000万元新增生产石膏粉的主要设备,并于2018年8月正式投产。“今年1-11月,公司产值达到3379.2万元,全年将突破3500万元。”

除建材产业外,达川区还着力培育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

位于渝广达经济发展带核心区的达川区南部,达川工业园区应运而生。根据规划,园区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现代(空港)物流及农产品物流、养生旅游为主导产业。现有入驻企业30余家,实现年产值20余亿元。

园区“新成员”——达州鸿汇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即将装修完毕,近期将正式投产。

微信图片_20191218112121.jpg

员工在生产线上作业

一旁的达州市国信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100万条电源线、150万条信号差分线正在全自动化流水线上作业,预计一周后“飞往”重庆惠科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等待安装在销往全国的HKC显示器上。

据该公司副总经理胡志刚介绍,2019年公司产值有望突破1.2亿元,本年度公司取得一项发明、10项实用新型专利,准备于2020年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正准备二期项目,生产的高端精密连接器将填补达州乃至四川该产业空白。”(来源:四川观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