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达州市达川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区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9-04-09
点击数:

2018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克服宏观经济不利因素影响,紧紧围绕“12235”总体部署,坚持“各项工作创一流、多项工作争第一”工作基调,凝心聚力、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201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221.55亿元,比2017年(下同)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26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62.09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109.19亿元、增长10.6%。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2.7:28.0:49.3。人均生产总值21443元、增长8.0%,财政总收入22.41亿元、增长10.3%。

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低,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全区经济整体实力较弱,人均指标(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依然偏低。三是经济结构虽然成功转型为三二一,并不断优化,但是还不够理想,农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还需不断提升。四是城镇化进程还需进一步加快,特别应加快新型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五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要素保障较为困难。

二、农  业

我区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供给质量和增加农业收入为目标,通过科技赶场、科技入户活动,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通过狠抓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以点带面,全面发展“订单”农业,推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培养和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生猪、肉牛等优势产业,适应了市场需求和竞争;通过加大农村水利、道路、通讯、中低产田土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美丽新村、新村聚集点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服业总产值81.97亿元、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47.32亿元、增长4.3%,林业产值3.10亿元、增长3.2%,牧业产值26.62亿元、增长1.8%,渔业产值2.79亿元、增长4.2%,服务业产值2.13亿元、增长12.9%。

2018年,粮食生产取得好收成,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4.85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5.33万亩,2018年粮经比例为65.6:34.4。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农产品名称        2018         2017        ±%

粮食产量(万吨)      50.57          50.74 -0.3           

#小    麦      0.74        0.80        -7.5

           27.05          27.28        -0.8

          13.30          13.38        -0.6

            7.45           7.28         2.2

   (万吨)        5.80           5.61         3.4

   (万吨)        1.13           1.11         1.5

   (万吨)        1.14           1.10         4.2

   (万吨)       43.28          42.68       1.4 

林业生产按照“生态增优、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工作思路,狠抓乌梅打造、城乡绿化、资源保护、产业发展、林业建设等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全年,完成工程营造林8.65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1.25万亩,补植各类苗木35余万株,完成义务植树200万株。新增森林面积2.53万亩,林木蓄积量净增8.7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4.2%。

畜牧业按照现代畜牧生产的要求,以新建的12个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为基础,以发展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全年,新增规模养殖户58户,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7个,家庭农场4家,创建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4家,进一步优化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加强重大畜禽疫病的综合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了牧业的正常生产。主要畜产品产量如下:

畜产品名称        2018       2017        ±%

出栏肥猪(万头)       73.14        69.95   4.6     

出栏牛(万头)          5.34     5.03 6.0

出栏羊(万只)       16.29        16.12          1.1

出栏家禽(万只)      849.76       826.60        2.8

肉类总产量(万吨)   7.51       7.25  3.6

存栏生猪(万头)      50.58        50.18 0.8

存栏牛(万头)         10.23        10.05  1.8

存栏羊(万只)         12.37        12.29 0.6

存栏家禽(万只)    340.55       330.30  3.1

渔业生产开展健康养殖,壮大规模,提高单产,提升效益。全年,水产养殖面积3.22万亩,水产品产量1.89万吨,产值达2.85亿元。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区所有的村通公路、通电话,有265个村通自来水,占总数的44.4%。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76万亩,新建和整治排灌渠道64.6公里,新建蓄水池42口、山坪塘65座,修建囤水田58口,新建田间耕作道路93.2公里,提水灌溉35.64万亩,机械化耕作101万亩,新建省级新村集中供气工程2处,集中供气199户,新建户用沼气30户。全年,农村用电量2.27亿千瓦时、增长0.15%,化肥使用量(折纯)2.61万吨、同比持平,农药施用量593吨、下降0.3%,农用柴油使用量2643吨、增长0.4%,农膜使用量2306吨、增长0.17%。129座新建变电站全部投运。

三、工业和建筑业

我区始终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按照“做强主导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做实发展平台、大中小微并举”的思路,加大重点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培育,加快资源转化和项目建设进度,加大工业投入和结构调整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年5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速增长10.4%,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88.63亿元、增长30.0%,利税总额8.89亿元、增长111.2%,利润总额5.61亿元、增长71.1%,工业产品产销率100%。

全年建筑业、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全区共有资质建筑企业24家,完成总产值86亿元、增长32.0%。2018年房地产业共有33家企业,全年实现销售额34.5亿元,房屋建筑累计施工面积175.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7.1万平方米,销售面积50.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以城镇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交通、卫生、教育、文化等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437个,竣工项目145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04亿元、增长12.6%。在总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57.71亿元、增长10.7%,更新改造投资14.71亿元、下降7.6%,房地产投资14.61亿元、增长89.8%,工业投资17.45亿元、下降7.5%。22个市重点、154个区级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52.1亿元、158.3亿元,集中开工2次,新开工项目26个、竣工项目27个,谋划储备重点项目126个,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3亿元。

五、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和旅游业

道路建设取得新进展。南滨路同安段等缓堵保畅关键点全部打通,绥定大道一期、南国大道南段等城市主干道全线贯通,雷音铺大桥、绥定大道二期等“六桥六路”有序推进。G210达川区段、S305木头至葫芦、S202平滩至宣汉柏树改造工程加快推进,6座渡改桥顺利启动。全年,提升县乡道路200公里、村道400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100%的建制村和100%的社通水泥路,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和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

运输市场在严格运政执法、合理布局运力、狠抓安全生产情况下有序发展。全年,完成客运量365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0277万人公里,货运量1109万吨,货运周转量36045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为广大客户带来更多的实惠。2018年,全区邮电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亿元,固定电话用户1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0万户,互联网用户16万户,网络电视用户14万户。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我区强力开发石桥列宁街、铁山森林公园、真佛山风景区等一大批景区,拥有省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1个,星级旅游饭店4家。同时又对迅速发展的乡村旅游积极引导,成功打造百节乌梅山、亭子三江园、赵家帝源农场等休闲农业景点10个,培育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基地1个,省级示范休闲农庄2个,省级蔬菜主题公园1个,市级生态农业主题公园1个。百节乌梅山成功纳入全省4A级景区创建序列。全年,实现旅游接待人数397.6万人次、增长29.0%,旅游总收入29.84亿元、增长16.9%。

六、商业贸易和招商引资

国内贸易大力实施商贸活区战略,着力打造秦巴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年新培育2000万元以上三方物流企业2家,电子商务物流园入驻物流企业23家。完成“个转企”1049户、“小升规”27家,新培育注册商标68件。达川商贸物流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创税收5.5亿元。升华广场城市综合体开业营运。培育商贸龙头企业20家,入选全省服务业“三百工程”企业3家。举办“新春购物月”“汽车展”等地方性展会活动,实现节会经济5亿元以上。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9.19亿元、增速10.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32亿元、增速12.7%。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主动融入国家、省市对外开放格局,组织企业积极参加“中国首届进口博览会”、“广交会”、“西洽会”等交流活动,实现交易额3.8亿元。成功引进3000万以上项目15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9个,“6+3”重点产业项目11个,实现签约资金156亿元,累计到位资金135.6亿元。积极培育外贸企业备案26家,其中有进出口实绩企业3家,实现外贸进出口额5000万元。

七、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34.27亿元、增长8.5%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0.6%。全区新增个体工商户5352户、私营企业2122户,市场主体总量和新增量居全市首位。14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通过挖潜聚收,严管财,巧理财,对保证机构运转、职工工资和离退休金发放、救灾救济、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精准扶贫开发和城市建设发挥了保障作用。全年,财政总收入22.41亿元、增长10.3%。其中:上划中央收入5.57亿元、增长8.0%,上划省级收入2.18亿元、增长11.9%,地方财政公共收入14.66亿元、增长11.2%。公共财政支出62.80亿元、增长4.4%。

金融通过优化信贷结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平稳运行。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41.14亿元、比年初增长8.9%,各项贷款余额236.86亿元、比年初增长16.8%。

保险业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对客户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理赔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为稳定生产、安定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保费总收入6.06亿元,赔款支出0.55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科技事业以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核心,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为重点。全年,完成科普宣传培训10次,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达成院地合作协议12项,获全市科技进步奖3项,申请专利255件,成功创建省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0个。科技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

 教育事业按照“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4所公办幼儿园建成投用,5所城区学校加快建设,23所农村标准中心校全面投用,达川中学三里坪校区、实验小学三里校区等7所城区学校建设顺利启动,达州东辰学校加紧推进,高考升学率实现“五连升”,达州中学本科上线人数稳居中心城区第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精彩纷呈。一是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全年,累计创作各类优秀文艺作品500余件,获奖50余件。二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年举办各类文化下乡演出120余场,受益群众近20万人次,首个“西部书屋”落户达川区。三是文遗保护规范有序。完成了“真佛山庙群消防工程”以及“真佛山庙群防雷工程”的项目招标工作,完善了达川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新增“檀木高观音摩崖造像”和“一佛寺双塔”等两个省级文保单位,新增“黄麻纸制作技艺”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四是文化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全面完成31个退出贫困村文化室标准建设。“三馆一站一室”(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室、村文化室)常态化免费开放,并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不同的特色活动品牌。全年,累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7300余场,观影群众超40万人。全区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惠民任务全面完成。五是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环保督查回头看回头查”“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集中开展了噪音扰民、环境治理、教辅教材、校园周边文化环境集中整治等专项活动,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有力地维护了我区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

广播电视事业突出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为全区改革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重点编播《达川新闻》、《社会写真》、《阳光政务?电视问政》等固定栏目,全年累计采写新闻报道2500余条,被市级以上采用的稿件有400条,录制的《巴山蜀水——孝行天下真佛山》《展翅之初——红色苏维埃第一街》搬上电视荧屏。

卫生事业实行“城乡并进,防治并重”的方针。“健康达川”建设深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不断完善,医共体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内就诊率达9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稳步推进,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8.5%。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考评。

体育工作以群众体育为主导,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立了区级单项体育协会10个,各乡镇建立了体育协会和全民健身机构,社区成立了全民健身指导站,举办群众体育赛事24次,“休闲体育公园”、“三里坪、翠屏街道办多功能运动场”正在加快建设。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围绕“蓝天、绿水、宁静”三大工程,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严格管理。全年,扎实整改中央、省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147个,实现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0.1%,优良天数282天。加大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区内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或好于三类标准,赵固、南岳等4个场镇生活污水项目建设全面建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达标率为92%。关闭或搬迁禁养区畜禽养殖场205家,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极大地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34元、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88元、增长9.6%。居民储蓄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年末个人存款余额为314亿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随着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964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299元、增长9.9%。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我区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体,以改善民生为目标,扎实开展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及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城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医疗救助、上学补助、生活救济等措施,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年,民生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1%,新增城镇就业6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2%,改造城镇棚户区危旧房1822套、农村危房17519户。7.8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供养范围。2018年37个贫困村8607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114个已退出贫困村、7.97万名已脱贫人口脱贫成效持续巩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0.19%降至0.65%,人民福祉不断提升。 

十三、人口和计划生育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展顺利。全年以抓基础、重宣传、强服务的指导思想,扎实开展“生产、生育、生活”三结合工作,同时全面落实二胎政策。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10.7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508人,死亡人口682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3‰,出生性别比值为108.2,符合政策生育率98.3%,综合节育率71.4%。

 

注:1、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比例按可比价计算。

      2、公报数据为初步数据,定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