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达州市达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的通知
来源:无
发布日期:2019-01-04
浏览次数:

​达川府发〔2019〕3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级各部门 :

《达州市达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已经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审查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达州市达川区人民政府

2019年1月4日


《达州市达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区政府《关于开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区发改局会同区级有关部门开展了《达州市达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重点评估《纲要》实施以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推进情况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及我区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纲要》主要指标推进情况评估

《纲要》从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四个方面提出了25个主要指标。经评估,这些指标的实现情况总体良好,基本达到了中期评估进度要求。

(一)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预期性)。2016-201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92.6亿元、210.1亿元,年均增长7.6%,低于8%的预期目标,2018年上半年增长8.2%。预计2018-2020年分别增长7.9%、8.0%、8.2%,2020年将达289.44亿元,有望基本完成5年年均增长8%的预期目标。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预期性)。2016-2017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5.8%、48.7%,累计提高21.3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38%的预期目标,2018年上半年达49.3%。

粮食总产量(预期性)。2016年-2017年全区粮食总产量分别为50.34万吨、50.58万吨,累计产出100.92万吨,达到预期目标平均进度要求。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预计2018~2020年每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可望顺利完成5年累计产出250万吨粮食的预期目标。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预期性)。2016-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7%、8.3%,年均增长7.5%,低于8%的预期目标,2018年上半年增长9.8%。预计2018-2020年分别增长8.5%、8.7%、9.0%,有望顺利完成5年年均增长8%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预期性)。2016-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实现177.1亿元、206.9亿元,年均增长15.3%,超过12%的预期目标,2018年上半年实现93.1亿元。预计2018-2020年分别达243.03亿元、283.66亿元、333.30亿元,可望顺利完成5年年均增长12%的预期目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性)。2016-201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09.1亿元、123.6亿元,年均增长13.4%,低于17.0%的预期目标,2018年上半年为61.77亿元。要完成5年年均增长17%的规划目标,后三年需达到年均增长20%的增速,从目前支撑条件看,完成难度很大。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预期性)。2016-2017年全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分别为12.0亿元、13.1亿元,年均增长13.1%,超过8.0%的预期目标,2018年上半年为9.6亿元。预计“十三五”后三年年均增长9%,2020年将达16.4亿元,可望顺利完成5年年均增长8%的预期目标。

(二)科技教育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约束性)。2016-2017年全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12.3年、12.5年,累计提高0.5年,低于规划目标平均进度要求,2018年上半年提高到12.8年。预计“十三五”后三年年均提高0.5年左右,2020年接近14年,可望基本完成5年累计提高2年的规划目标。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预期性)。2016-2017年全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9.89%、89.96%,达到预期目标平均进度要求,2018年上半年达90%,已提前完成预期目标,后两年只需继续保持。

科技进步贡献率(预期性)。2016-2017年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0%、52%,累计提高4个百分点,超过预期目标平均进度要求,2018年上半年达53%。预计“十三五”后三年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20年将达55%,可望顺利完成5年累计提高7个百分点的预期目标。

科技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预期性)。2016-2017年全区科技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0.13%、0.15%,低于中期时间进度要求。指标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经开区分割出去后,大量工业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纷纷搬迁到经开区,导致全区研发投入大幅减少。预计到2020年完成规划目标难度较大,但考虑到争创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县需要,同时前期创新驱动战略效应显现,统计体系改革不断深入,有望接近规划目标,建议对指标不做调整。


图6 科技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指标进展情况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预期性)。2016-2017年全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均为0.18件,累计提高0.08件,达到预期目标平均进度要求。预计“十三五”后三年年均增长0.04件,可望顺利完成5年累计提高0.2件的预期目标。

城镇宽带覆盖率(预期性)。2017年全区城镇宽带覆盖率达到100%,较2015年提高30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预期目标。

行政村宽带覆盖率(预期性)。2016-2017年全区行政村宽带覆盖率分别为70%、85%,累计提高55个百分点,达到预期目标平均进度要求。预计2019年将达到100%,提前1年完成预期目标。

(三)资源环境

耕地保有量(约束性)。2016-2017年全区耕地保有量分别为10.3666万公顷、10.3618万公顷,基本稳定在10万公顷,均高于9.1552万公顷的规划控制目标,2018年上半年为10.3618万公顷。后期将继续加强土地控制管理,确保达到市上要求。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约束性)。2016-2017年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分别为4.24%、5.42%,均完成市上下达目标年度任务。随着持续推进节能降耗工作,预计2018~2020年分别降低4.38%、4.46%、4.58%,达到市上要求。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约束性)。2016-2017年全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累计减排9.89%、25.28%、4.89%、0.59%,均完成市上下达目标年度任务。随着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预计“十三五”后三年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降低,达到市上要求。

空气质量改善(约束性)。2016-2017年全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分别为72.6%、80.9%,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分别为4.9%、14.3%,均达到市上要求。预计全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将保持在80%以上并呈持续改善态势,细颗粒物(PM2.5)浓度延续下降趋势,达到市上要求。

森林增长(约束性)。其中:森林覆盖率:2016-2017年全区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3%、33.5%,累计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规划目标平均进度要求,2018年上半年达34%。预计“十三五”后三年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0.5%,2020年达到35%,可望顺利完成5年累计提高2.6个百分点的规划目标。森林蓄积量:2016-2017年全区森林蓄积量分别达到405万立方米、415万立方米,累计新增31万立方米,达到规划目标平均进度要求,2018年上半年达425万立方米。预计“十三五”后三年森林蓄积量年均增长15万立方米,2020年达到450万立方米,可望顺利完成5年累计提高66万立方米的规划目标。

(四)人民生活

城镇化率(预期性)。2016-2017年全区城镇化率分别为45%、47%,2017年较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2018年上半年达47.9%,略低于预期目标。但要完成5年累计提高12个百分点的规划目标,后三年需年均提高2.67个百分点,结合全区经济发展和支撑条件看,实现难度较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预期性)。2016-2017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分别为6312人、6319人,累计新增12631人,达到预期目标平均进度要求,2018年上半年新增2763人。预计“十三五”后三年年均新增就业人数5000人,可望顺利完成5年累计新增2.5万人的预期目标。


图8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指标进展情况

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数量(约束性)。2016-2017年全区棚户区住房改造数量分别为568户、5972户,累计改造6540户,低于规划目标平均进度要求,2018年上半年改造1639户。后期由于国家棚改政策出现重大变化,支持力度大幅减小,指标目标完成难度较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性)。2016-2017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141元、30758元,年均增长9.18%,低于9.5%的预期目标。预计2018-2020年分别增长9.3%、9.4%、9.5%,2020年达40272元,可望基本完成5年年均增长9.5%的预期目标。


图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进展情况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性)。2016-2017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029元、14228元,年均增长9.39%,低于10%的预期目标。预计2018-2020年分别增长9.2%、9.3%、9.4%,2020年达到18578元,可望基本完成5年年均增长10%的规划目标。


图1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进展情况

贫困人口脱贫(约束性)。2016-2017年全区贫困人口脱贫分别为14175人、31314人,累计脱贫45489人,已提前超额完成5年累计脱贫3.4万人的规划目标,后三年只需继续保持。


图11 贫困人口脱贫指标进展情况

总体来看,《纲要》确定的经济发展、创新转型、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四大类25项主要指标中,有16项提前完成或达到中期时间进度要求,占全部指标的64%。其中,8个约束性指标中有6个达到或超过时间进度要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数量2个指标低于中期时间进度要求。17项预期性指标中有10项达到或超过时间进度要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化率、科技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个指标低于中期评估时间进度要求。

二、《纲要》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评估

从实施情况看,《纲要》提出的各项重点任务进展顺利,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空间布局更加优化

“一核两副三片多极”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三区、四带、多镇”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加快构建,“一环、两区、三带”生态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全域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

“一核两副三片多极支撑”战略深入实施。“一核”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空港新区、商贸物流园区、秦巴物流园区、三里坪城市新区、小河嘴新区、翠屏山新区六大板块建设强力推进。空港新区完成永兴大道、顺祥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土地储备,达川商贸物流园区被纳入省级商贸聚集区,秦巴物流园区建筑产业园成功落户,三里坪人文生态区成功引进碧桂园集团高标准建设,小河嘴新区三里坪大桥、雷音铺大桥、小河嘴大桥、千丘大桥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翠屏山新区控规调整有序推进,金南大道建设和南坝公园一期拆迁完成。“两副”加快壮大,石桥镇入选全省第一批特色小镇,麻柳镇在全省“百镇示范镇”建设中走在前列。“三片”建设有序推进,西部、东部、南部乡镇城市群建设步伐加快。“多极”加快发展,百节镇入围2018年省级特色小镇,赵家镇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河市镇、亭子镇纳入全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

“三区、四带、多镇”产业空间格局加快构建。以达川工业园区为依托,推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机电配套和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空港物流业、绿色包装业等5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不断改造提升,新型工业化核心平台进一步构建。以秦巴(河市)物流园区和达川商贸物流园区为依托,着力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汽车、家居、建材、五金机电、医药、日用品、服装皮革等物流市场加快转型升级,精心打造了一批城市综合体。围绕发展特色差异化农业,着力推进“四带”建设,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效益显著增强。以创建国家、省级特色小镇为契机,抓好省级特色镇和省级试点镇培育创建工作,打造了石桥、赵家、百节等一批特色突出的工业重点乡镇、工贸型小城镇和旅游型小城镇,“多镇”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一环、两区、三带”生态空间格局初步形成。以铁山-翠屏山-火峰山-雷音铺为核心的林木、花卉城市生态区环线建设深入实施,城市环境风貌整治初见成效。以堡子-米城-赵固为主的西部山林生态涵养屏障区和以石板-百节-马家-赵家为主的南部农木塘渠景观生态区等“两区”建设大力实施,生态效益和观光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以虎让-洛车-桥湾-石梯为主的巴河沿线草场林木生态涵养带、以河市-申家-金垭-渡市为主的州河草场林木生态涵养带、以麻柳-大风-亭子-江阳为主的明月江流域林木塘渠梯级生态涵养带等“三带”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一二三产业加速驶入动力转换快车道,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始终坚持“工业振兴”战略不动摇,按照“做强主导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做实发展平台、大中小微并举”的思路,加强重点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培育,加快资源转化和项目建设进度,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2017年,煤炭产业、电子信息、机电制造、农产品加工、轻工纺织等五大支柱行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01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9%。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国信达、绿大地石膏制品等一批产业项目落地投产。达川工业园区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基本建成,成功吸引入驻企业10家以上,培育规上企业4家。市第二工业园区已进入前期规划阶段,产业集聚程度日益提高,园区经济已成为全区工业最具优势和特点的产业载体。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5+5”工程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连续三年获省政府粮食生产“丰收杯”奖。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17年底,蔬菜播种面积达40万亩,水果种植面积达18.26万亩,米城贡米种植面积达9万亩,青花椒种植面积2.6万亩。积极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推广现代合作模式,培育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家庭农场17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21家;大力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培育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19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25家,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37人。着力提高农业生产“五化”水平,强化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建设,建成多功能烘干窑48座/组、燃煤加热式热风烘房4座、贮藏窖1座、冷藏库8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成功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农产品附加值切实提高;加快农产品品牌培育,出台《关于加强达川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意见》,目前全区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5个,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2个,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40余个。

现代服务业突破发展。制定《服务业提档升级三年实施方案(2017-2019年)》,促进服务业向高质量阶段发展。推动传统商贸转型,升华广场现代商务区成功吸引永辉超市、国美电器、达州农商银行等一批大型企业入驻营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物流园区和秦巴(河市)物流园区投入营运,顺丰、圆通等一大批现代物流企业入驻园区,城乡配送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建成城乡配送网点200余个。发展壮大电商,建成区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区级电商物流中心1个,电商乡镇服务站(点)220个,新增电商企业53家,培训各类电商人才3000余人次。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完成《真佛山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方案》编制,亭子三江园成功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基地,《乡村大世界走进达川》、首届达川乌梅旅游文化节搬上央视荧屏。2017年全区共接待游客30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2亿元。现代金融业实力增强,中信等3家银行入驻达川,2017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7.1亿元,占GDP比重8.1%,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16.7%。

(三)城乡加快融合发展

城镇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加快推进,发展空间加快拓展,城镇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城乡魅力进一步彰显。

城乡科学规划水平大幅提升。编制完成达川工业园区二、三期控制性详细规划、百节石板连片区域总体规划、亭子片区2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达州空港连片区产业专项规划,启动达川区南城公共功能专项规划、百节石板连片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双庙木子马家区域连片总体规划、江阳亭子连片区域总体规划和雷音铺景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全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三里坪巴文化城市规划设计、石桥城市副中心总规划和麻柳城市副中心总体规划编制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45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的评审、报批备案,做到了总规、控规全覆盖。加大规划建设项目审查审批力度,严格执行修改城市规划的法定程序,守住规划不折腾的底线,保障“一张蓝图干到底”。实现全区控规覆盖率、乡镇规划覆盖率、规划执行到位率全部达到100%。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空间逐步拓展,截至2017年底,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44.2%。城镇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市容环境卫生有效改善。截至2017年底,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2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1.5%,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新建城市道路13.2公里,维修整治城区道路6.7公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达州中学初中部停车场、天泰药业停车场、达川区城市综合体停车场3处公共停车场建成投用,并对新增建筑项目严格执行停车泊位配设标准和100%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商贸物流园区五期二标段、南坝片区一期、地坝梁片区、台湾堡片区、小河嘴一期、空港新区一期等棚户区改造项目进展顺利,启动实施棚改12937户。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实施新村建设“1+5”工程、村落改造“1+5”工程、公共服务“1+6”工程,科学布局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撤乡建镇5个,225个幸福美丽新村基本建成。农村道路加快建设,改造提升县乡道245公里、村道890公里,成功创建全市唯一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农村道路通达程度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标准化、规模化特色产业基地连片发展,建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9个,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切实改善。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出台《达州市达川区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实施办法》《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完成95%以上的农村土地确权颁证。

城镇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完善城镇管理标准,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能的协调衔接,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条件,落实居住证制度,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创新行政区划调整,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奋力推进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突破“瓶颈”制约,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支撑能力得到增强。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对外交通骨干路网建设有序推进,基本完成达开快速公路、营达高速公路、机场迁建道路征拆工作,绕城高速西段、镇广高速、城宣大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完成国道G210线达州过境段升级改造工程、渠江航运升级改造、S203达渠快速公路前期工作,升级改造G210线工业园区段3.3公里,启动S305线升级改造工程,完成S202、S204线设计工作,完成亭子、江阳渡改人行桥下部结构,新开工洛车和虎让渡改桥项目。城市内部道路网络不断完善,完成东升巷、美嘉年街及Ⅱ、Ⅲ号南北干道连接道路等5条城市断头路整治,建成Ⅰ号南北干道南延线道路一期、金南大道、Ⅲ号南北干道南延线道路、西环路市工行十字路口至达司驾校段道路等6条城市主干道。农村公路网络结构优化完善,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提升改造540.467公里。

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健全农村安全饮水检测体系,142个贫困村农村饮水巩固提升项目已完成并投入使用,解决16.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推进骨干水源工程,石峡子水库工程主体工程完工,达川三清庙和红旗水库7个专题报告已取得正式批复,达川区斑竹沟水库工程3个专题报告已通过预审。推动中型水库灌区渠系配套和节水改造,五四镇高桥水库灌区渠系已全面动工。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累计完成2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流域生态治理,河长制工作全面推进,共设立河库长1003名、塘长1358名、联络员单位22个。所有河库问题清单锁定,25个问题水库,264条问题河流,50平方公里以下河流全部建立问题清单。中小河流和映山沟等山洪沟治理力度加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平方公里。修订达川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汛前安全检查及防汛物资储备工作全面加强。

能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发展天然气、页岩气、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建成省级新村集中供气工程2处。大力推进110KV输变电线路和35KV输变电线路改造,区域配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进一步提升。

信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微波、卫星通信、光缆等网络设施加快建设,城区5G试点启动。“宽带乡村”“智慧乡村”惠民工程全面完成,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100%。“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天网工程、数字城管、党政服务平台全面整合,雪亮工程、12345数字管理中心全面提升改造。强力推进“互联网+”制造、农业、能源、金融、民生服务、电子商务、高效物流、交通、文化、旅游、创新创业、政务等平台建设,新培育“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示范企业6家,5家企业成功打造网络销售平台。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教育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检,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要求基本实现。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推进学校联盟,组建一级联盟集团9个、二级联盟集团13个,交流教师人数572名。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建成“班班通教室”2492个,全区乡镇中心校及城区学校实现“班班通教室”全覆盖。民办教育取得新突破,成功引进东辰学校。

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达川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3家区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组建医疗共同体2个,建成医疗质控中心28个,区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部落实,城乡居民电子建档率达98.54%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8.92%,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593个,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重大疾病防控有力,全区无重大疫情发生,创建省级、市级卫生单位、卫生乡镇和卫生村(社区)496个,河市镇、福善镇被命名为国家卫生乡镇。卫生扶贫成效明显,142个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18所乡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项目脱贫达标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全区5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全部达标。

文化产业事业全面繁荣。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升,“三百”“三万”工程深入实施,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分别创建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和全省“最美基层图书馆”。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面完成151个农村阅报栏项目及142个退出贫困村文化活动室(文化院坝)场地建设及文化、体育器材配送、贫困村广播“村村响”等文化惠民扶贫项目建设。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提档升级,文化产业年产值3.1亿元,完成率100%,年增长率8.5%。

城乡就业持续稳定增长。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及农村建卡贫困人员等再就业,“十三五”前半程,全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1539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稳定在30万人以上。强化就业培训,开展职业培训156期9560人。以创业促就业,组织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未就业大学生、退伍军人、残疾人等有创业愿望的各类群体参加创业培训。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48.8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在职72050人、退休58609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1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在职5254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1963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224人。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促进各类参保对象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便利化,构建省、市、区三级联网、资源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全面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十大民生救助深入实施,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居民医疗保险等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创新建立的“互联网+”社会救助大平台,被国务院办公厅专报信息采用,被民政部评为2017年全国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实践案例。

(六)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始终聚焦脱贫“摘帽”总体目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一级带着一级干,一仗接着一仗打,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为决胜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统筹推进精准扶贫。推进“一提一扩”低保扶贫,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提高到330元,贫困户低保兜底对象的占比扩大到66%。实施“一取消一提标”健康扶贫,提高区内、区外住院补偿比例,确保贫困群众区内公立医疗机构就医费用个人承担不超过10%。开展“三减免三补助”教育扶贫,实行贫困户子女从学前教育到大学一揽子费用减免和补助。积极开展产业扶贫,支持贫困村以集体经营性资产实行股权量化入股,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托管、资金入股、订单养殖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累计培育产业扶贫类合作社621个,贫困户入社率达78%,年纯收入达2000元以上。着力提升巩固脱贫成效,在全省率先出台达川区《巩固脱贫成果实施办法》,对退出贫困村一次性补助资金10万元,对脱贫户按每人200元补助到乡镇(街道),真正将贫困户扶上马、送一程。

持续推进脱贫项目建设。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旧房改造作为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真正实现以项目助推脱贫,以项目促进发展,截至2017年底,共投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6.5亿元、建成住房3915套,完成危旧房改造2782户,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安居问题。加快建设公共服务扶贫项目,标准中心校、达标卫生院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全面完工。全力打通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新建农村道路890公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114处,农村电网、通讯建设实现全覆盖、全达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发展优质粮油50万亩、蔬菜40万亩、水果18.26万亩、乌梅10万亩,引进丽天牧业、梅博园等20余个重点农业产业项目,帮助800余名贫困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精准扶贫机制不断完善。强化脱贫攻坚目标责任制,按照台账管理、挂图作战的方式,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标定时间节点、压实工作责任,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督查”。大力推行“财政因素分配法”,按三大类九方面要素权重,预算乡镇和村级运行发展资金,确保每个乡镇每年实得财力不低于100万元,村级公共运行维护经费8至10万元。强化资金统筹整合,采取“并拢五指”捆绑资金和“多条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方式,筹措各级各类资金12.2亿元。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水利发展专项资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专项资金等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47亿元,有效解决了“缺资金”的问题。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建立贫困村“5+2”和非贫困村“3+2”帮扶机制,实现区级领导挂乡、区级部门挂村,帮扶人员到户。建立脱贫督导机制,组建了脱贫攻坚督导中心,开展脱贫攻坚专项督导,实现“互联网+”脱贫督导模式。

(七)美丽达川加快建设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生态建设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力度全面增强,美丽达川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建设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主体功能区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对真佛山、铁山、雷音铺等风景名胜区、公园划定了生态功能分区。强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修复治理自然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管护公益林面积37.8万亩,完成植树造林9.78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4.02万亩,封山育林0.98万亩。聘请300余名贫困人口参与生态护林,兑现公益林补偿资金上千万。推动生态建设与生态产业协调发展,建成天香油茶百花园200亩。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成效显著。动真碰硬整改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查处环保违法企业42家,关闭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259家(其中:2016年54家,2017年205家),河道(段)清理和渡口撤除有力有序推进,七里沟黑臭水体等一批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打响,PM2.5和PM10平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4.3%和19.6%。区乡村三级河长上岗履职,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好转。金檀、赵固等7个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麻柳、石桥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双庙、百节等8个新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站建成投运。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强力推进节能降耗,开展工业、农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统筹实施结构和管理减排,全面淘汰主城区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望东普吉饲料厂、达州市创达路桥公司等企业完成煤改气,达竹煤电集团公司渡市选煤发电厂脱硫设施得到有效监管。推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推广回收利用蒸汽、回收重复利用工业废水等技术,累计完成主要污染物削减800余吨,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9.4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八)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完善全方位开放合作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府服务效率显著提升。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区食品公司改制进展顺利,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实现转型。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面实施,新登记个体工商户6776户、私营企业2318户。城乡改革继续深化,农业农村“6+10”专项改革有序实施,土地托管等创新经验全省推广,成功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正式并轨运行。

科技创新能力切实增强。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1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2%。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了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培育创新型企业等创新主体,支持四川安美达科技节能有限公司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化院地合作,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等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日益增强,完成院地合作项目23个。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制定出台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方案,完善和落实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

招商引资取得积极进展。参加“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西投会”“西洽会”“达商大会”等知名展会,新引进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7个,引进项目资金348.1亿元。坚持精准招商、驻点招商和小分队招商,深圳国信达、绵阳东辰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达川,开放合作动能进一步加强。“十三五”前两年累计到位市外资金170.6亿元,在全市位居前列。

(九)法治安区深入推进

深入实施依法治区,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法治建设稳步推进。规划实施“七五”普法,深入开展“法律七进”“12.4国家宪法日”等“1+10”法制宣传主题活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推进“以案释法”活动深入开展,着力打造“法润达川.法治文艺进万家”宣传品牌。运用现代融媒体阵地,打造电视、微信、微博等宣传平台,增强媒体普法影响力。扎实做好法治示范创建,创建省、市、区级法治示范点130余个,三里坪曹家梁社区被表彰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达川区法治教育基地被省综治委、省委政法机关工委首批命名为四川省政法系统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深入推进,“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区、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基本实现法律服务全域覆盖。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村(社区)治理不断创新,建立实施达川区十大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达川区成功创建为省级和谐社区示范区。“315群众工作法”深入实施,社会大调解机制不断完善,征地拆迁、不动产登记证办理等一批信访积案妥善解决。“平安达川”共建共享,命案积案攻坚成效显著,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实现“双下降”,“平安建设”满意度居全市前列。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等重大安保任务,区公安分局被命名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河市派出所被命名为国家一级派出所。安全生产“五个常态化”“两本台账”工作机制纵深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总体上看,经过两年半的努力,《纲要》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些成效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3个方面:

一是规划思路正确,操作性强。区委、区政府将中央和省市关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全面体现到本区“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实施当中,科学把握全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中央和省市的精神要求和本区的发展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确立的本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完全正确,为将宏伟蓝图转变为美好现实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是保障措施有力,推进务实。制定分工方案,将《纲要》主要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乡镇,落实责任主体,加强督查检查。制定实施了多个专项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加强与年度计划的对接。提高政府的统筹和调控能力,加大财政资金保障,注重综合政策引导,加强战略资源管理,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加强重大问题研究,保障了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落实。

三是集合各方力量,共同落实。区人大、区政协充分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围绕《纲要》实施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大督导力度。各部门、各乡镇把规划实施与解民忧结合起来,广泛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共献发展之力,形成了工作聚合力。

三、《纲要》实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看到取得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推进《纲要》进一步实施,既面临有利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

(一)主要问题

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经济增长仍以投资拉动为主,但随着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性项目的投资偏少,以及列入国家、省重点项目较少,投资后劲不足的问题凸显。同时,消费需求不足,进出口总量很小,贡献不大。从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素驱动看,还依靠土地、劳动力等原始要素投入,科技创新等次生要素的贡献率偏低。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较少,科技开放合作程度不高,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不紧密。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还不优,第一产业多为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规模小而窄,第二产业结构比偏重,第三产业结构比偏轻。具体表现在:农业集中连片发展不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精深加工缺乏,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工业传统产业占比较大,主要是煤炭、建材等资源型企业,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成长较慢;第三产业中缺少龙头企业。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受限。城市向东、向北发展面临山水阻隔,向西、向南发展被经开区阻断,无法将亭子、石板、百节、马家连片起来规模发展。南城片区区域规划和打造起点不高,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配套不足。

制约改革开放瓶颈较多。旧体制藩篱和新问题新矛盾相互叠加,改革任务更加繁重。国土、建设和企业改制等领域遗留问题复杂,市场主体活力还有待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发展较慢。医疗体制、养老保险等重大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对外开放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招商引资存在较大难度,缺少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补齐短板力度还需加大。交通方面,区域骨干公路衔接不畅、路况不好,农村公路等级仍然较低,通行通畅能力差,安全性和抗灾能力弱;城镇方面,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特色小城镇建设不足,联接城乡的纽带作用有待增强;水利方面,农田水利设施比较残旧、老化,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薄弱。中型水利工程修建不足,已修建的水利工程中多为引水工程,较少水库工程,缺乏调蓄能力;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公共服务有待加强,公共安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压力日益加大。

(二)面临形势

从发展的机遇看,一是从全国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有利于我区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合作。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落地推进,有利于我区继续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实力。二是从全省看,《川东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将达州定位为带动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双核”之一和四川东向开放门户城市、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等战略部署,为达州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为我区以之为契机扮演重要角色、承担关键任务提供了战略机遇。三是从全市看,正极力争取成南达、西达渝两条高铁过境并交汇达州,达州有望成为全省第二个“十字型”高铁枢纽,正在建设的达州新机场也在达川境内,我区现代交通体系正处于加速提升的重要时期,将对区位优势的形成产生重大积极影响。四是从自身看,撤县设区后,达川迅速融入中心城区发展,通过一批重大项目实施,做好了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两篇文章,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提速赶超,跨入全市前茅,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从面临的挑战看,一是在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和贸易格局复杂变化背景下,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调整、地缘政治冲突、新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大,特别是美国挑起的贸易战持续发酵,影响范围和深度扩大,对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形成严重干扰,对我国发展遏制的一面开始显现。二是随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依赖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依靠资源型产业粗放扩张的发展路径亦越走越窄,推动结构转型、动力转换更加紧迫,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保持经济合理稳定增长的任务更为艰巨;同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切身利益诉求从物质、文化领域向政治、社会、生态等领域扩展和提升,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三是聚力于构建“一干多支”的发展格局,我省区域经济正呈现出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新态势,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区域空间结构不断演进,在推动形成区域开放合作新格局的同时,也使区域间围绕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对各区域按照差异化发展要求加快提升跨区域要素配置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出了崭新课题。

四、《纲要》后期实施的调整与建议

由于宏观环境和支撑条件变化,部分主要指标目标实现难度较大,一些重点项目无法再实施,为增强《纲要》执行科学性、权威性,必须对部分指标目标和重点项目做出相应调整。同时,“十三五”后期推动实施《纲要》,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落实区委“12235”总体部署,持之以恒地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纲要,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和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幸福美丽达川。

(一)主要指标目标调整

1.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目标值调整为13.3%

要完成5年年均增长17%的规划目标,后三年需达到年均增长20%的增速,难度十分大。随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乏力,预计后三年将继续保持年均 13%左右的增速。为此,建议将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标值修改为180亿元,5年年均增速修改为13.3%,较原目标值降低3.7个百分点。

2.将城镇化率目标值调整为53%

要完成5年累计提高12个百分点的规划目标,后三年需年均提高2.67个百分点,结合全区经济发展和支撑条件看,实现难度较大,主要在于:一是城乡居民生育意愿不断下降,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二是经开区分割出去后,全区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对外来务工人员吸引力下降;三是受国家征地政策、环保政策变化影响,城镇建设项目用地成本上升,工业经济项目落地执行更为严格环保标准,对城镇建设拓展造成一定阻碍;四是农村优惠政策深入实施和城乡融合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意愿降低。预计“十三五”后三年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建议将2020年城镇化率目标值修改为53%,5年累计提高10个百分点,较原目标值降低2个百分点。

3.将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数量目标调整为达到市上要求

“十三五”前两年指标进展缓慢,同时根据国家政策调整风向看,后期指标完成难度较大。一是国家城镇棚改政策发生转折性重大变化,对城镇棚改支持力度大幅降低;二是房屋拆迁中,房屋面积普遍较大,征收成本较高,加之拆迁户抱团争取不当利益;三是棚户区改造资金需求量大,地方财政难以承担。此外,由于国家棚改政策刚调整,配套政策措施仍未出台,不确定性较高。为此,建议将棚户区住房改造数量目标调整为达到市上要求。

(二)重大项目增删调整

1.取消实施项目

受制于国家政策调整、市场行情变化、企业自主投资意愿改变等诸多因素,部分项目已明确无法实施,建议从《纲要》中取消不再实施的项目。建议取消实施的项目11个:达川区现代林业重点县深化提升建设、达川区农户科学储粮项目、达川区优质肉牛保障基地建设项目、达川区板凳山小学建设项目、达川区翠屏山小学建设项目、达川区翠屏山初级中学建设项目、达川区思源实验学校建设项目、达川区学生公寓建设项目、达川区亭子新城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项目、达川区农村幸福院、达川区苎麻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2.调整实施项目

由于项目投资主体易人,项目实施部门调整,项目建设内容和目标变化,以及国家支持政策改变,部分项目实施的主体和内容都已发生改变,建议对《纲要》中有改变的项目进行调整。建议调整实施的项目22个:达川区雷音铺森林公园建设项目、达川区退耕还林工程、达川区农村中学建设项目、达川区农村小学建设项目、达川区农村幼儿园建设项目、秦巴物流园区建设项目、达川区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达川区乡镇道路建设项目、达川区农网升级改造项目、达川区石梯等13个中心敬老院建设项目、达川区蔬菜生产发展项目、达川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农场发展项目、达川区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达川区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项目、达川区地坝梁安置房工程(B区)、达川区地坝梁安置房工程(D区)、达川区白马一期安置房工程、达川区白马二期安置房工程、达川区台湾堡安置房工程、乌梅山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项目、达川区真佛山孝善文化产业基地、达川区石桥列宁街红色文化产业基地。

3.新增实施项目

“十三五”《纲要》实施已持续两年半,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狠抓项目建设,项目储备量质并升,建议将项目储备库中符合要求、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新增到《纲要》中,增添发展动力。建议新增实施项目28个:达川区石峡子水厂建设项目、达川区观音水库及水厂建设项目、达川区河道治理工程项目—铜钵河空港新区“引平济赵”工程、支持生猪产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项目、丽天牧业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扶贫产业化项目、巴文化博物馆项目、达川区公墓建设项目、省道204线石梯至江陵升级改造工程、达川区“天鹰寨”银杏景观林示范园及银杏产业大道项目、达川区农业生态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达州中学上山道路工程、达川区休闲文化体育公园工程、长田大道东延线达川段道路工程、达川区临江道路工程(含滨水景观带打造工程)、达川区千丘大桥工程、达川区明月江大桥至达州东辰国际学校道路拓宽改造及防洪提工程、达川区兴盛街改造工程、达川区西环路-华蜀路立交工程、达川区七里沟河黑臭水体整治工程、达川区国信达新能源汽车及液晶电视周边线材生产线二期、达州东辰国际学校、达川区试验小学三里坪小区建设项目、达川区逸夫小学杨柳小区建设项目、达川区人民医院业务用房建设项目、达川区妇幼保健院新建业务用房及附属设施项目、达川区三里坪铁路广场建设项目、达川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达川区20万亩花椒产业项目。

(三)后期实施对策建议

1.聚焦深度贫困,坚决打赢脱贫硬仗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进一步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精准推进上下实功,确保2018年实现省级贫困区摘帽,2020年全面稳定脱贫、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持续实施“六个一批”脱贫攻坚计划。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探索以混合经营、提供服务等方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让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更多通过股份制改革获得集体股权收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就业技能水平,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逐步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筹资标准和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资助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障。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大平台运行机制,加强城乡低保精准识别,实现应兜尽兜,做好低保标准的调标,确保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不低于当年国定扶贫标准。扶贫搬迁安置一批,对生存条件差并难改善的地方实施移民搬迁安置。灾后重建帮扶一批,针对因灾致贫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帮助灾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恢复。教育解困资助一批,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特色农产品认证,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坚持示范引领,以罐子、陈家为核心,高标准建成东部、西部脱贫攻坚引领区,创建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区。用好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设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盘活林权、集体土地、闲置房屋等“沉睡”资产。利用“四大风险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带动贫困村产业大发展。培育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链接机制,推动“五小”经济发展,让贫困群众多途径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体制机制。落实贫困村“5+2”、非贫困村“3+2”驻村帮扶机制,构建各司其职、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执行“脱贫攻坚八条措施”,鲜明正向激励、反向问责工作导向,倒逼任务高效落实。发挥“五大扶贫基金”作用,落实脱贫不脱政策,防止脱贫户返贫。建立脱贫攻坚智慧平台,实现帮扶痕迹、脱贫成效数字化、动态化管理。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鲜明“五崇尚五反对”,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2.坚持转型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上下更大功夫,全面构建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坚持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重点区域集群发展,围绕优势资源、特色基地,拉长产业链条。深入对接和配套成渝发展,主动承接汽摩生产、配件制造、机械装备等产业转移,扶持和引进相关企业,进一步打造机电、汽车、摩托车、农用车等配套机电产业,加快建成集生产、销售、维修一体的机电配套装备产业基地。坚持农产品初加工就地转化、精深加工聚集发展的理念,围绕肉类、粮油、果蔬等优质农副产品,促进精深加工企业集中式管理、集群化发展。推进优质粮油加工业培育区向赵家、万家等乡镇集中,饲料加工、生猪屠宰向石板、百节集中,茶饮、中药材、青花椒、山胡椒等加工向百节、渡市、龙会集中。引进和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业深加工企业,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促进精深加工企业集群化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化去产能工作,加快淘汰传统产业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企业。重点扶持年产15万吨以上煤炭企业并组建年产30万吨煤炭企业集团。加强与重庆煤焦冶建产业集团合作,延伸煤焦产业链条,引导煤焦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以木、竹等为主原料的新型环保建材企业发展,鼓励石材环保加工企业改造升级,支持新石材产品开发;淘汰关停“两高”、技术落后、产业布局不合理的水泥、页岩砖建材企业。

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把提高服务业占比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着力抓项目、建平台、引旗舰、促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推进机制,整合空间资源和发展要素,以升华广场现代商务区为引领、商贸物流园区、秦巴(河市)物流园区为重要载体,大力发展产业层次高、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强化市场载体、物流体系培育和电子商务发展,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物流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引进、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抓住国家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契机,努力摆脱“外接、寄生、落地就面临淘汰”的束缚和尴尬,走出一条“本土化、科技化、竞争力绵长”的集群发展新路子。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引进军民融合企业入驻园区,整合发展军民融合优势产业链。依托秸秆、林木等优势,开发新型保温防火等新型建筑建材。依托乌梅、皱皮木瓜、百合等中药材基地优势,开发绿色生物医药、保健、食品添加剂等高新产品。利用城市废料、餐厨垃圾等原料,大力开发新型塑料建材、饲料等新型循环技术产品。

3.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以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为核心,抓好城乡配套建设,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建设宜居城区、特色小镇、特色村落,增强城镇集聚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区域发展能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提高城区综合承载能力。高质量推进城区建设管理,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紧扣达州“双百”城市目标,加快六大新区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增强城镇公共服务功能,改善市容环境卫生。完善和推进“达川—新机场—大竹”产业大道建设,加快产业向南发展步伐。高质量建设马家产业新城,打造产城一体的经济新增长点。以“六桥六路六公园”为抓手,着力完善城市道路,提升城市休闲功能。突出巴文化元素、建好巴文化项目,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全力抓好城区学校和医疗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有序建设一批城市绿地、公共厕所等市政设施,提高城市宜居度。

加快建设特色重点镇。加快特色小城镇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打造一批小而全、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小城镇样板。推进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重点扶持建好石桥、麻柳两个国家级重点镇,建成区面积力争达到5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加快建成赵家、石梯、管村、渡市、堡子、景市、大树等综合实力突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重点镇,建成区面积力争达到3.5平方公里,场镇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

推动乡村振兴重点突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赵双木优质蔬菜、米城贡米、金檀管村优质甜橙、张家山优质茶叶、九岭青花椒、申家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培育“赵双木”“百节万亩乌梅”等2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促进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紧紧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和五大优质品牌,结合南部、西部、东部三大片区特点,统筹发展蔬菜、乌梅、优质粮油、青花椒、水果等特色产业。发展青花椒产业,到2019年底,全区青花椒种植规模达到20万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引进和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业深加工企业,进一步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按照景区标准,推动“产、村、文、旅”融合发展,新打造一批产业新村、农旅新村、文化新村。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立行政村常态化保洁制度。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千村示范工程”。开展农村公共厕所和户用卫生厕所改造。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路水电气讯“五网”建设。加强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保护利用。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4.强化支撑保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结合国家及省市相关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破瓶颈制约,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全面提升交通枢纽功能。完善高速公路网,推进普通国省干道升级,构建高等级干线公路网。配合推进营达高速、达开快速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协助市级加快推进,绕城高速西段、镇广高速、城宣大邻水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有序开展包茂高速百节站扩建项目前期工作,促进外部“大联通”。以区内县乡道改善、建制村通硬化路为重点,优化完善农村公路网络结构,加快内部“大循环”,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积极发展农村客货运输,实现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水平达到AAA以上。

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健全农村安全饮水检测体系,解决贫困村、农村居民聚居点、高山缺水区、煤矿采空区等2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成石峡子水库,开工建设三清庙、红旗和斑竹沟水库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实施一批小型水库、引提水、江河湖水系连通等抗旱水源工程,完善防汛抗旱体系。基本建成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加大中小河流和映山沟等山洪沟治理力度,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

强化能源信息设施建设。落实《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发展天然气、页岩气、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完成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因地制宜筹建大中型沼气工程和集中供气工程。加快区域电网改造,新建220KV变电站、扩建110KV变电站,实现农村电网改造全覆盖。深入实施“宽带乡村”工程,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到100%。

5.深化改革开放,释放发展动力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全域开放,主动对接全省东向北向开放,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经济区建设,构建具有区域带动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聚力攻坚关键性改革。围绕“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化解煤炭行业落后产能,抓好商业用房去库存,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含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村林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健全现代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重组粮食购销企业,优化粮食流通资源配置。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恢复建立区供销社理事会、监事会。深化“财政因素分配法”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切实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规模。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大创新合作力度,建立完善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等高等院校长期合作关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导优秀人才向达川聚集。建设“互联网+”众创空间,构建“三位一体”孵化体系,培育壮大“创新创业在达川”活动品牌。

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建设空港新区、商贸物流园区、秦巴物流园区等重点产业园,支持园区加大企业孵化、信息化服务、投融资等公共平台建设。深化与周边地区和沿海沿江经济区的交流合作,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承办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省市重大会议,申办体育、文化等全国性大型活动,提升达川知名度。实施“达商回引”工程,借助“西洽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招商平台,采取产业成链、集群抱团等招商策略,狠抓精准对接、签约落地等关键环节,确保招商引资落地到位。大力推行“全程代办制”“保姆式”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打造川东北最具吸引力的投资洼地。

6.建设美丽达川,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贡献力量。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开展“绿化达川”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身边增绿工程,参与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实施河流岸线保护工程,抓好巴河、州河等主要流域沿岸的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修复。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修复生态脆弱区域,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秦巴生态文明先行先试区。

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加大中央和省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力度,以整改实效取信于民。持续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八大战役”。实施城镇污水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行动,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提高生态环保制度化水平,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倒逼责任落实,加大追责问责力度,推动环保工作高效落实。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大力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生产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大数据等绿色高载能产业。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建设一批低碳农业园区和工业示范基地。推动油气化工、有色金属等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国家循环经济改造试点示范园区。实施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行动,探索绿色发展制度创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实施推进生活方式转变综合行动,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及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勤俭、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

7.持续改善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解决好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使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实施重点民生工程。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确保民生支出占比达75%以上,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重视结构性就业矛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各类群体的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民办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持续推进“五险合一”,加大贫困群众帮扶、困难群众救助、弱势群体关怀力度,不断完善就业、住房、社保、养老等制度,加快构建多层次、保基本、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社会救助大平台作用,落实《十大民生救助制度》,加强对特困职工、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关爱服务。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力发挥“学校联盟”优势,有序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落实教育均衡发展规划,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提升。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加快医疗机构提档升级,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医疗共同体建设,实现健康就医“一卡通”。加快建设巴文化演展中心、民俗博物馆,争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繁荣本土文化。把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加强古镇红色旅游和孝善梅乡旅游发展,推进真佛山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通亭子-福善-真佛山旅游通道,办好安仁柚采摘节等活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强化计生优质服务,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动态管控涉稳重点人员,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不稳定因素。围绕金融、房地产、政府债务等领域,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深化“平安达川”建设,打好反恐防暴禁毒人民战争,打击“两抢一盗”、涉黑涉恶、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安全监管,狠抓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等领域安全监管,遏制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发生。强化应急演练,提升处突应变能力。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强化风险监测,开展监督抽检,形成联动机制,做好“两法”衔接,打击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安全”。加强和创新城乡基层治理,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下沉社会治理资源,增强群防群治力量,使人民安全感更加充实。

此外,实施好上述各项措施,需要加强规划管理和完善实施机制。滚动实施重大项目。推进实施“项目年”活动,按照“四个一批”要求,滚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强项目推进的综合调度和统筹衔接,健全绿色审批通道机制和并联审批机制,加快“十三五”重点项目实施进度。努力拓展融资渠道,破解融资难题,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强规划衔接引导,加强发展规划对年度计划、年度预算编制的引导以及三者之间的衔接配合,强化各级各类规划实施之间的统筹衔接。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区级有关部门、乡镇要按照职能分工,研究制定本行业、本区域具体工作方案和年度计划。建立完善跨区域重大规划对接和重大产业布局协调机制,完善跨区域重大项目协同推进机制,探索形成区域发展协作共享的利益分配格局。提升干部的能力水平。引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担当、创新有为。鲜明“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切实把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改革发展、全面小康的主战场上来,确保规划《纲要》真正落地落实。


    1. 文字解读
    1. 图片解读
    1. 媒体解读
    1. 视频解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