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府发[2017]88号
各村(社区):
为切实改善申家乡李家沟水库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水库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建立健全水库管理长效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及区总河长办〔2017〕15号文件精神,经申家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特制定申家乡《李家沟水库“一库一策”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达州市达川区申家乡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6日
李家沟水库“一库一策”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库长主治,源头重治、系统共治、依法严治、群防群治“五治” 工作法,采取一系列工程、非工程措施,加大库内库外各类污染源头综合治理,努力打造“水清、岸绿、库畅、景美”生态型水库。
二、工程概况
申家乡李家沟水库规模为小(二)型水库,功能以灌溉为主,大坝型式为均质土坝,位于申家乡望水垭村四组,控制流域及集雨面积0.37K㎡,总库容49.05万立方米。库区下游涉及申家乡望水垭村、塔光村2个行政村,影响下游人口900余人,耕地933亩,水库兴建于1976年,2014年进行了水库病害整治。
三、水质现状及污染成因
目前,库区周边500m范围内有1农户居住,水库上游无任何工业企业,库区内也无任何采砂活动。自实施“清水工程”以来,水库实现了清水养殖,无任何动力污染。水库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雨水携带集雨区垃圾,形成漂浮物或形成库岸垃圾或滋生水草。二是库区农户乱丢乱弃生活废弃物。经多次宣传教育,乱丢乱弃生活废弃物的现象大有好转,但时有零星垃圾出现。
(二)生活排污。主要是库区农户随意排放生活废污水。经多次宣传教育,乱排污水现象也一定程度有所好转。
(三)农业面源。主要是集雨区内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施用化肥、农药,一遇雨水,化肥、农业未经完全消解而排入水库。
(四)畜禽养殖。库区范围内农户圈养畜禽,其粪污只经过简单沉淀处理排入水库。
四、水质目标及工作措施
(一)水质目标
库区清洁,各类污染源得以有效整治,至2017年底,水库水质达到地表水3类标准。
(二)非工程措施
1.建立治理管护责任体系。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根据工程规模,按照分级管理原则,设立乡、村两级库长并在水库醒目位置设立库长公示牌、防汛责任人公示牌、安全警示牌各一块,公布管护目标、管护范围、监督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乡级库长:罗海明,申家乡人大主席。
村级库长:郑继兵,申家乡望水垭村村主任。
2.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建立落实河库巡查制度,认真落实乡级库长每月不低于3次、村级库长每月不低于4次,及时发现、制止或报告违法违规行为。每次巡库坚持做到“腿、耳、眼、口、手”五个到位,即:现场走库、听取群众诉求、观察水质环境、定期清理垃圾、交办问题整改。
3.建立清单责任制。库长、相关职能部门巡库后,及时制定水库水环境问题清单,并根据各类问题的整治难易程度合理确定本年度应完成整治的问题,再按照问题、目标、措施、责任、期限“五定”原则,形成本年度工作清单,以此作为本年度水库水质管理行动指南。
4.建立督查督办机制。按照河长制工作督导检查制度的要求,乡级库长、乡河长制办定期开展督导检查,督促指导相关牵头单位、协助单位开展污染治理工作。对已完成整治的问题及时销号处理,对尚未完成整改的问题,大力督促指导。
5.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年度工作清单完成情况纳入本乡相关单位目标绩效考核范畴,乡河长制办在乡级库长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专项考核工作(具体评分标准见《达州市达川区申家乡河长制工作考核验收办法》)。
(三)工程措施
1.2018年8月底前,合理设立集雨区内各村社垃圾桶,实行农户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定期收集集雨区农户生产生活垃圾,并全部转运进行无害化处理。
2.在规划的基础上,实施库岸植树增绿行动,增加水源涵养,净化入库水源水质。
3.完善库区监测系统,适时监控工程和水生态安全。
(四)其他措施
1. 每月组织清理打捞一次垃圾、漂浮物,汛期适当增加频次。
2. 2017年12月底前,彻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完成非禁养区内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杜绝粪污排入水库。
3. 2018年6月底前,完成库区周边农户生活污水接管处理,杜绝生活污水排入水库。
4. 加大对承包人投放化肥、鱼药、鱼饲料等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投放化肥、鱼药、鱼饲料等行为。
5. 根据相关职能部门水质监测结果和区委、区政府等有关要求,研究制定水库经营管理方案,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任何承包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