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委发〔2017〕23号
各村党支部、村(居)委会,乡级各部门(单位):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经乡党委、政府同意,现将《2017年达州市达川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意见》转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达州市达川区虎让乡委员会
达州市达川区虎让乡人民政府
2017年3月28日
2017年达州市达川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工作意见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和加快脱贫奔康进程的重要一年,是达川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迈出新跨越的关键一年。为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干净、整洁、清爽、美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特制定本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区经济工作及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空气清新、水域清净、城镇清爽、乡村清秀、庭院清雅、景点清丽”六清目标,坚持“重宣传、增投入、添设施、抓管理、强督查、严考核”基本思路,以深入实施“五治”工程为推手,扎实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清洁城市环境行动和农村垃圾治理行动,持续推进城乡环境治理从局部治理向整体深化、从专项攻坚向常态管理深化、从宣传引导向依法规范深化,努力开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为深入推进三大战略、加快实现五区目标和脱贫奔康进程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基本原则
——总体策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进行治理策划,制定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整治方案。一是整治策划与城市规划相衔接。整治效果要与区域的功能定位、建设风格相统一,达到风格协调、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效果。二是整治策划与开发建设相衔接。当前全区城镇处于高速发展期,要充分考虑重点工程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的协调统一,防止整治与建设脱节,造成浪费。三是整治策划与生态环境建设相衔接。加强水系、山体、植被等自然资源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四是整治策划与长效管理机制相衔接。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由集中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确保整治一片,规范一片,巩固提升一片。
——分类实施。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重视功能性、景观性和经济性的有机统一,根据不同区位、不同功能、不同基础条件,提出分类实施的标准要求。主要分两类:一是示范性标准。针对城市主干道、重点区域等重点部位,要着眼于源头整治,强化规划引领,高标准推进治理工作,努力打造新的亮点。二是达标性标准。一般区域、道路及片区,按照“地洁、物美、路畅”的基本要求,以提升基本功能、改善容貌环境、方便群众生活为重点,因地制宜实施环境综合治理。
——重点突破。要紧紧抓住群众反应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六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一是治理农村环境。深入开展“绿色村庄”和幸福美丽新村创建活动,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力度,强力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二是提高绿化水平。对重点区域、城市主次干道、城市出入口等城市重要节点,实施重点绿化。三是扮亮城镇窗口。集中力量对城市出入口、城市主次干道、商业集中区、车站、机场等城镇“窗口”进行美化亮化,展示城市良好的外部形象。四是规范交通秩序。大力实施“缓堵畅通”工程,加强以新建、改建道路为重点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停车设施,整顿规范停车秩序。五是规范广告设置。开展广告乱设专项整治,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六是控制环境污染。深入开展大气扬尘和水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净化大气和水环境。
三、工作任务
2017年,全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达州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实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承载能力、环境管理、公共文明总体水平“五大提升工程”为重点,深入推进治脏治乱治尘治噪治水工程(简称“五治”工程),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生活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集中开展城镇“五乱”、铁路沿线环境卫生、非正规垃圾堆放点专项整治,推动城管体制改革,巩固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成效,持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
(一)统筹推进,提升城乡垃圾处理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达州的决定》,加快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全区城乡垃圾治理水平。一要统筹区域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布局。各地要结合人口聚焦程度、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强化规划区域统筹、合理安排设施强化规划区域统筹,合理安排设施空间布局,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统筹安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垃圾等处理设施和消纳场地布局,重点对垃圾环保发电、餐厨垃圾和分类分拣等设施进行区域布局,科学确定垃圾无害化处理地点、规模和技术路线,推进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向农村覆盖。二要统筹推进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新增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各类垃圾设施处理能力,编制好区域统筹、科学布局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创新秸秆的收集、处理等扶持政策,加大秸秆作为垃圾环保发电焚烧原料技术研究,鼓励垃圾环保发电企业高效消纳秸秆,促进秸秆绿色处理、实现综合利用。对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不达标的,要限期完成设施升级改造,探索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三要推进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加大存量垃圾治理力度,做好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和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排查及环境风险评估工作。重点治理因历史原因形成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以及服役期满的填埋场,加快治理达到标准规范要求。四要加快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餐饮业和单位餐厨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建立餐厨垃圾排放登记制度,鼓励居民分开盛放和投放餐厨垃圾,加快餐厨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健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积极开展城市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建设。五要加快城乡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与生活垃圾减量化收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网络体系。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区)处理”模式,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力度,巩固提升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在不具备转运条件的村庄按照“适当集中、区域共享”要求,由区统一规划、分类分片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以垃圾资源化处理利用模式为主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合理配置垃圾分类收集箱、转运站和运输工具,推广压缩式、封闭式收运方式,减少和避免收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二)完善设施,提升城镇污水治理水平。按照区域性布局、系统性收集、综合性处理的工作要求,推进全区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全区城镇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水平,努力提升全区城镇宜居水平。一要科学规划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强化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设施统筹,科学确定生活污水处理规模和技术路线,合理布局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强化生活污水管网等配套设施区域的系统布局,注重对近郊地区的延伸辐射,城郊有条件的乡镇尽量将生活污水纳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二要全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优先安排重点流域小城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现有处理能力不足的重点镇的设施建设,统筹解决处理设施发展不均衡问题,推进水体污染严重地区、环境容量较低地区以及水环境敏感地区的设施建设。加快已竣工未投产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调试、尽快达标运行。同时,高度重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严防二次污染。三要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科学确定新增生活污水管网规模,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力度,统筹管网改造和道路建设,对年久失修、漏损严重、不合格的老旧生活污水管网、排水口、检查井、泵站进行重点维修改造,减少管道污泥淤积、超载、破损和外来水进入,保障生活污水进厂水质水量稳定。加快实施合流制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促进雨、污分质处理及雨水资源化利用,严防雨污合流引起的溢流污染。四要统筹开展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按照“绿色、循环、低碳”要求,坚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因地制宜制定污泥处理处置方案和设施建设实施计划。按照“集散结合、适当集中”的原则,结合垃圾处理设施统筹布局、建设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同时对非法污泥堆放点加大排查力度,杜绝污泥随意堆放。
(三)注重功能,提升城乡承载能力水平。各地各相关部门务必转变发展理念,特别注重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要求,处理好功能与品位、现代与传统、人文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历史文化延续和地域特色塑造,特别是重要节点、重要地段的标志性建筑,要加强规划设计的引导和指导,既要个性凸显,又要整体协调,延续历史血脉,彰显独特的文化魅力。城乡建设要严防“先建设后治理”,有效杜绝千城一面、万村一调。城市建设方面:首先,要突出城市建设。坚持“以城带乡”工作思路,把握拉开城市框架时机,统筹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重点抓好“五线六路”(城市进出口通道)风貌塑造工作,扎实推进铁路沿线风貌塑造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切实加强景区、森林公园保护建设,以开发“三山两河一湖”旅游资源为重点,抓好“沿路、沿河、沿库”生态廊道建设,开展州河、巴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污染和黑水体综合整治,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增建三里坪滨水公园市民休闲广场,改善城市风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同时,要深入推进“宜居宜业县城”建设,立足产城一体,高标准、配套完善城市新区开发和产业新城环境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村镇建设方面:统筹推进小城镇和新村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推进市政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镇集聚吸纳能力提升。大力实施新村建设工程和村落改造工程,形成村镇建设的新亮点和新特色,为推进绿色村庄创建提供可复制、能推广的建设经验,高水准、高质量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特别是要在推进全域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机制、有效治理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和农村污水直排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绩。
(四)理顺关系,提升城乡环境管理水平。城乡环境“三分建、七分管”。依托智慧城市建设,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厘清管理边界,避免多头执法、交叉执法问题。一是推动指挥系统化。有效整合规划、建设、城管、街道办等单位的力量,统一协调,统筹指挥,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和条块分割的问题,逐步建立起协同指挥、监督考核、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形成城市管理合力。二是落实管理属地化。按照属地化原则来配置责、权、利,不断下移城市管理重心,将问题属地化,将处理问题的责任和权力属地化,及时处置、严格考核。三是实现职责网格化。按照万米单元网格管理办法,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地理网格和责任网格,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将城市管理人员一一对应到单元网格中,明确分工和责任。四是监管手段信息化。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让城市管理问题从发现、派遣、处置,到监督、反馈、检验,做到动态监管和快速处置,不断推进城管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
(五)多措并举,提升公共文明总体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文明卫生教育,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要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要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要把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文化作品,创建一批教育基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宣传教育,真正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深的扎根在人民群众心中。要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及省级绿色村庄为载体,大力倡导讲文明、守秩序、重公德的良好风尚,教育引导群众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推动全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参与环境整治行动,培育绿色生活方式,为幸福美丽达川建设注入动力、增添活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建立完善组织机构,进一步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组织和机构建设,充实工作人员,细化工作措施,确保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二是建立健全责任体系,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层层分解任务,努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三是充分发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业务指导、督促检查等职能,确保各项重点工作按质高效推进。
(二)强化资金投入。着力建立经费保障和稳定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好公共财政的杠杆作用,充分落实好“财政因素分解法”,把环境综合治理的行政和事业经费及专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新递增。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的大好机会,加大沟通协调力度,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采取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等办法筹资筹劳,推进环卫设施建设和清扫保洁、垃圾收运处理工作。
(三)强化宣传引导。进一步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引导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充分利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志愿者服务”、“文明劝导”等活动载体,推进宣传教育的规范化,通过在区电视台开设“五治观察哨”专题节目,在区政府门户网站开辟“大力实施五治工程,建设美丽幸福达川”专栏、开通超级信使平台和开展十佳街区评选等形式,及时宣传典型,曝光问题,引导城乡居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环境卫生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行为方式;继续开展“五治”广场文艺演出活动,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地要形式多样开展文明劝导活动,发动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在参与中陶冶情操,树立新风,提升素质。
(四)强化队伍建设。坚持“专群结合”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健全城乡清扫保洁和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职能化的监督管理队伍,配齐、配好懂管理、会管理的管理人员,努力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严格依法监管。建立专业化的技术队伍,积极推进执业资格制度,逐步完善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准入与执业的管理。建立市场化的日常保洁维护队伍,把管理监督与日常保洁维护职能逐步分离,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聘用专业保洁公司,建立竞争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环境综合治理水平,为长期保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打下基础。
(五)强化问责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检查评比机制,采取明查暗访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强化效能监督,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人大代表督查、政协委员督导、行政监察、舆论监督等多方监督体系,建立群众监督举报制度,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以事论官、选贤任能”的干部考核管理,督促监管部门和职能部门主动作为。同时,要纳入目标考核管理,对完成目标任务较好的进行表彰和奖励;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缓慢和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严格按照《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追效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