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川区河市镇关于印发《河市镇全面开办“农民夜校”建设方案》的通知
来源:河市镇
发布日期:2016-12-09
点击数:

河委发〔2016〕107号

各村(社区)支(党)委,镇级各部门(单位):

    经镇党委同意,现将《河市镇全面开办“农民夜校”建设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达州市达川区河市镇委员会

2016年12月9日

河市镇全面开办“农民夜校”建设方案

根据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全面开办“农民夜校”的通知》(川组通〔2016〕89号)、中共达州市委组织部中共达州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全面开办“农民夜校”的通知》(达市组通〔2016〕312号)和中共达州市达川区委组织部中共达州市达川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全面开办“农民夜校”的建设方案>的通知》(达川组通〔2016〕195号)文件精神,结合河市镇工作实际,决定在贫困村试点开办“农民夜校”的基础上在全镇所有行政村开办“农民夜校”。现提出如下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结合“四好村”创建活动和“六好支部”升级打造工作,在全镇所有行政村开办“农民夜校”,2017年3月底前实现“一村一夜校”目标。通过开办“农民夜校”,利用群众空闲时间,经常性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充分调动群众脱贫奔康主动性,增强群众自主脱贫能力,切实加快脱贫攻坚进程。

二、建设要求

“农民夜校”建设由镇党建办负责全镇统筹,各村党支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原则上,每个村“农民夜校”在今年12底前全部启动建设完成,贫困村今年12月底前开班授课,非贫困村在2017年1月前全面开班授课。

(一)总体标准。“农民夜校”要坚持有教学场地、有学校标识、有管理人员、有施教设备、有师资配备、有教学教材、有运行机制、有学习活动“八有”建设标准。原则上,每所“农民夜校”有一个不少于90平方米的教学活动场地、一套运转正常的远程课件收视系统、一套满足正常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用具、一批开展文体活动必需的设施装备。

(二)硬件配置。以村党组织活动场所为主,统筹整合村镇学校、“一村一幼”教学点、民俗文化院坝、农家书屋、居民院落等场地资源,在合理功能化布局的基础上,全力保障“农民夜校”教育教学活动场地。同时,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设施、村级大喇叭,有条件的村可配备高清电视机、投影仪、LED显示屏等设备,创优“农民夜校”教学条件。

(三)机构设置。“农民夜校”管理机构原则上由1名负责人、1—2名具体管理人员组成。贫困村“农民夜校”由第一书记担任校长,非贫困村“农民夜校”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校长,重点从大学生村官、村级后备干部、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中确定1—3名政治坚定、业务熟练、群众信服的人员负责“农民夜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四)师资配备。主要从镇党委、政府领导干部、技术专家、学校教师、医院医生、优秀党员、致富能人、道德模范等人员中择优聘请“农民夜校”专兼职教师,确保每所“农民夜校”至少有6名相对固定、素质较高的授课教师(附件)。全镇统一建立“农民夜校”师资库,对热门课程和急需紧缺教师实行联聘联用,统筹聘用,打捆使用。各级党组织书记、联系单位主要负责人、驻村帮扶工作组干部和第一书记要带头上讲台,并定期组织各级党员教育师资库教师送教下基层,多渠道满足“农民夜校”师资需要。

(五)教材设置。坚持“系列化立题、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协作”教材开发机制,围绕脱贫攻坚、道德法治、基层治理、文明新风、感恩教育等公共科目,重点抓好政策法规、公共知识、农业技术和先进典型等类别教材建设。建立镇村两级教材资源库和共享平台,确保2016年底前,镇级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不少于5种,音像教材不少于3小时。当前,要重点围绕省委、市委和区委重大决策部署、本地脱贫规划和群众实际需要,优先配好脱贫攻坚专门师资,大力开发脱贫攻坚专用教材,切实满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需要。

(六)教学方式。按照“需求导向、分类施教、注重实效”原则,每年对党员群众进行全覆盖培训。要结合群众素质、农时农事、民俗村情等实际,灵活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对外出务工、居住分散、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采取远程教学、上门送学、结对帮学等办法,不断提高群众参学率和满意度。要采取“传统+现代”方式,既充分依靠本地教学资源,又眼界开阔利用好县级师资、课件库和党员远程教育师资、课件库进行点将选教师、点单选内容。各村支部每月24日定时向本月本校授课情况报镇党建办部登记备案。

镇级各部门(单位)要结合联系帮扶的贫困村实情,组织好结对帮扶授课活动,做到课前有计划、有教案、有教师,课后有总结、有信息、有反馈。授课前要将教学计划、教案情况和教师派单报区委党校登记备案。

贫困村夜校要对贫困群众开展针对性强的脱贫培训,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普遍掌握1—2项实用技能。

(七)管理机制。坚持“规范管理、常态运行”原则,建立健全培训需求调研、培训信息预告、培训学时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等制度,原则上每所“农民夜校”平均每月开展集中学习2至3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建立健全“农民夜校”学校建设、教学培训、活动开展、日常管理等工作台账,不断提高“农民夜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教学实践活动结束后,要以村、镇级部门(单位)为主体,定时报送“农民夜校”工作信息,要求图文并茂,言简意赅。每个夜校每月要向镇党建办报送图文信息1条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党支部切实履行“农民夜校”办校职责,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定期交流情况、督促检查、解决问题。大力宣传开办“农民夜校”的重大意义、工作措施和学用成果,努力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的良好氛围。适时开展现场观摩交流和示范夜校评选活动,总结推广各地的典型经验,特别要注重总结宣传利用夜校服务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推动“农民夜校”建设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强统筹结合。各村党支部要把“农民夜校”开办与“四好村”创建、“六好支部”升级打造统筹结合,作为评选“四好村”和“六好支部”的必备条件,要联系文广、卫计、农业、畜牧、水务、科协等部门与“农民夜校”开展对口帮扶,引导党员教育“三学院三基地”、党校等机构与基层“农民夜校”结对共建;要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结合“走基层”活动和脱贫帮扶,经常深入脱贫攻坚联系村“农民夜校”调研指导、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农民夜校”办学水平。

(三)加强经费保障。将“农民夜校”建设经费纳入镇级财政保障,在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中安排资金用于“农民夜校”日常开支。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农民夜校”阵地建设,协调农业技术、乡村旅游、劳务开发、农村电商等培训项目和师资力量向“农民夜校”倾斜,统筹抓好农业、畜牧、林业、水务等专用教材建设,更好更高效地服务农民脱贫致富。

(四)加强信息报送。每周报,实行零报告制,镇党委将“农民夜校”工作纳入对各村基层党建目标考核内容,贫困村“农民夜校”工作同时纳入“5+1”帮扶力量考核内容。镇党建办、监察室将定期不定期对开办情况进行督查暗访。对发现工作推进不力、建设进度迟缓等情形,要从严追究问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