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教育局关于预防学生欺凌致家长的一封信
来源:达川区教育局
发布日期:2025-09-30
点击数: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亦是社会与家长最为殷切的期盼。然而,近年来,学生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原本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霾。

  学生欺凌绝非“孩子间的小摩擦”,它关乎孩子的人格养成与心理安全,需要我们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加以防范。为了让每个孩子远离欺凌,健康快乐地成长,恳请您与孩子一同关注以下内容,家校携手为孩子的成长筑牢安全防线:

  一、关于学生欺凌

  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学生欺凌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

  1.肢体欺凌。包括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进行恐吓威胁的行为。

  2.语言欺凌。主要是以辱骂、取笑、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

  3.社交欺凌。包括恶意排斥、恐吓、威胁、逼迫、挑拨是非、排挤孤立他人;散播他人隐私、捉弄同学、故意损坏他人物品,以及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社会交往等。

  4.网络欺凌。通过网络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二、关注孩子情绪变化

  请家长密切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行为举止,发现孩子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与学校沟通:

  1.突然不愿上学。原本并不抵触学校的孩子突然表现出不愿上学的倾向,可能是学校里出现了一些令孩子烦恼不愿面对和处理的事情。

  2.无端情绪变化。孩子放学回家后闷闷不乐,有厌学的念头,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情绪不稳定,可能是学校里有事情对其产生了影响。

  3.抱怨有同学针对他。这是孩子寻求帮助的信号,家长可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教孩子尝试缓解这种情况,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询问,或者邀请同学到家里来玩,不经意地聊聊天。

  4.身上出现伤痕。孩子放学回家衣物脏乱,身上带有伤痕,明显有打斗痕迹,但孩子却坚称是自己不小心受伤,家长切不可忽视。

  5.行为异常。若孩子情绪特别不稳定,一点小事就能引发激烈反应,如特别黏人、拒绝去学校、非常胆小怕人甚至有自我伤害倾向等,建议家长前往学校了解情况。

  6.睡眠出现问题。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也是孩子遭受学生欺凌的表现之一。

  三、遭遇学生欺凌如何应对

  (一)学生篇

  1.保持镇定,确保自身安全,不盲目反抗。可以尝试通过警示性的语言震慑对方,或者通过有策略谈话并借助周围环境使自己摆脱困境,但不要激怒对方。

  2.寻找机会逃离,必要时,可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3.事后,一定要及时向家长和老师反映情况或报警,不可忍气吞声。

  (二)家长篇

  1.及时与老师沟通并确认情况,共同商议解决办法,注意言辞不可过激,避免在处理过程中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2.无论孩子表现出何种行为和状态,都要耐心陪伴。若孩子不愿说出具体情况,不要斥责其懦弱、没用,而应理解孩子,鼓励并等待孩子说出实情。

  3.保留孩子受欺凌的证据,必要时可借助法律武器保护孩子。

  4.关注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孩子在心理上出现害怕上学、害怕出门、交友焦虑等情况,可联系专业人士给予疏导帮助。

  5.如果欺凌和暴力发生在上下学路上,家长可亲自接送孩子。欺凌者发现无机可乘,便会打消实施欺凌的念头。

  6.陪伴孩子参与社团活动,帮助孩子重信心。

  四、如何预防学生欺凌

  1.不做欺凌者。在学校不与同学发生冲突,不打架斗殴,不拉帮结派,不欺负他人。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2.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关心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

  3.降低做受害者的风险。在学校里多结交益友,与同学友好相处,以宽容、理性、平和的方式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不携带贵重物品到校,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不独自前往偏僻场所。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时刻进行自保。

  五、家长如何协助预防

  1.以身作则,杜绝暴力行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谈举止、处事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请各位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理性解决问题,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

  2.帮助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孤僻、不合群、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遭受学生欺凌。各位家长应从小教育孩子珍爱自己、善待他人,珍惜同学友谊,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友善与人交往。

  3.加强防欺凌教育。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法治教育,增强孩子的法治意识、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以免孩子受到不法侵害。严禁孩子在校内校外“拉帮结派”,教育孩子既不做残忍的施暴者,也不做软弱的受害者和冷漠的旁观者。

  六、坚决向学生欺凌说“不”!

  我们要告诉孩子:既不能用暴力伤害他人,也不能在欺凌中独自承受。愿每个孩子都能沐浴在法治的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