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达川区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充分整合资源、创新治理模式,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在关爱“一老一小”中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党建引领“聚能力” 构建服务体系。一是建立沟通联络机制。明确各部门、各层级及各站点在“一老一小”服务中的职责分工与协作流程,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破解治理难题、研判群体需求。汇聚网格员、党员先锋队力量,确保急难愁盼问题第一时间处置,实现跨部门服务无缝衔接。二是建立综合服务网。整合资源科学布局服务站点,建成养老机构18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4个、日间照料中心58个、农村幸福院50个、社区精神障碍康复服务站3个,实现24个乡镇(街道)未保工作站全覆盖,配备24名儿童督导员,在311个村(社区)建立儿童之家,构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服务网络。三是建立关爱微阵地。创新“空间换服务”模式,利用党群服务中心、闲置用房建成社区老年大学、助餐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中心等“微阵地”56个,让“一老一小”在家门口感受关怀。
红色网格“提效力” 精准服务需求。一是摸排关爱对象,收集“需求清单”。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组建“党员 网格员 志愿者”摸排小组,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询访等方式全面摸排辖区“一老一小”群体,动态更新“一人一档”信息台账,精准梳理个性化“需求清单”。二是实施帮助计划,列出“服务清单”。由村(社区)党委牵头联动多方资源,制定帮助计划并形成“服务清单”。已开展居家上门养老服务13万余人次,为2450户特殊困难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开展儿童“知心交流”个案辅导54人次、“心心相伴”团体辅导讲座16场,“强心健心”心理健康科普巡展覆盖全区 24 个乡镇(街道),惠及儿童及家庭3000余人次。三是定期走访反馈,收集“问题清单”。建立常态走访机制,组建“红色服务队” 开展走访慰问、关爱帮扶活动3000余人次,组织500余名志愿者加强与留守老人、儿童日常联系。
多元协同“激活力” 创新服务模式。一是培育居民自治新载体。积极引导和赋能基层群众,孵化“银铃志愿服务队”“爱心护苗队”等志愿队伍80余支,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打造 “四点半课堂”“老兵故事汇”等项目,开展社区调解、政策宣传200余次,提供心理疏导、课业辅导等服务3000多次。二是搭建“政社企”合作平台。构建政府引导、社会组织运营、市场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引入6家专业养老企业提升7个敬老院护理能力、改造6个敬老院消防设施,建成全市首个公建民营“医教养”融合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让利、社会捐赠等方式形成多方协同格局。三是打造智慧服务新场景。建成区智慧养老信息中心,实时更新18家养老机构、58个日间照料中心数据,将困境儿童信息入库,为独居老人佩戴智能手环远程监测生命体征,筑牢安全防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老一小”的幸福是千家万户的期盼。达川区将持续聚焦“一老一小”的切实需求,积极探索“一老一小”暖心服务新路径、新举措,让服务“触手可及”,让幸福“开门可感”,以实打实的暖心举措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