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暑期网络安全隐患剖析
暑期是青少年网络活动的高峰期,也伴随着各类安全风险。达川区教育局提醒广大家长与学生,需警惕以下几类突出隐患:
一、网络诈骗陷阱花样翻新
不法分子常以“免费游戏皮肤”“扫码领红包”“低价充值”等为诱饵,诱导青少年泄露家长支付密码或银行卡信息;部分虚假兼职广告、“刷单返利”骗局,利用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渴望“赚钱”的心理实施欺诈,造成财产损失。
1.个人隐私泄露风险增高
青少年在社交平台随意发布含个人信息的照片、定位或动态,可能被不法分子窃取并用于精准诈骗;注册不明APP或参与非正规网络活动时填写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易导致数据被贩卖或滥用,埋下安全隐患。
2.不良信息与价值观冲击
网络空间信息繁杂,暴力、低俗、封建迷信等不良内容可能趁虚而入,侵蚀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络谣言、极端言论、扭曲的“网红文化”也可能误导未成年人价值观,甚至诱发模仿行为。
3.网络沉迷与社交安全危机
长时间无节制刷短视频、玩网络游戏,不仅影响视力和作息规律,还可能导致学习动力下降、社交能力退化;部分青少年因网络交友不慎,被陌生网友诱导线下见面,存在被侵害的风险;网络欺凌、恶意P图等行为也可能对青少年造成心理创伤。
二、守护青少年暑期网络安全
(一)设定科学上网规则,筑牢时间防线
家长应与孩子共同协商每日上网时长,明确“娱乐时间”与“学习时间”的边界,避免沉迷;建议睡前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保障充足睡眠,同时鼓励孩子多参与户外运动、亲子活动,培养多元兴趣爱好,平衡线上线下生活。
(二)提升网络安全素养,强化辨别能力
警惕诈骗话术:教会孩子识别“中奖”“免费送”“限时优惠”等常见诈骗套路,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遇到可疑情况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审慎网络社交:提醒孩子不随意添加陌生网友,不轻易透露个人真实信息,不轻信网络交友中的“完美人设”,更不独自与网友见面。
理性辨别信息:引导孩子学会通过权威渠道验证网络信息真伪,不盲目转发未经证实的内容,拒绝成为谣言传播者。
(三)善用技术防护工具,织密安全屏障
主动开启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青少年模式”,过滤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利用系统自带的“家长控制”功能(如屏幕使用时间管理、应用权限设置、消费限额等),科学管理孩子的网络行为;选择正规安全软件,定期查杀病毒,防范恶意链接和钓鱼网站。
(四)加强亲子沟通和陪伴,构建信任桥梁
家长应主动了解孩子的网络生活,定期与孩子交流网络见闻、分享安全案例,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尊重孩子的网络社交需求,同时密切关注其情绪变化,如发现孩子遭遇网络欺凌、诈骗或心理困扰,及时提供情感支持,必要时联系学校、报警或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三、青少年上网“三要三不要”
(一)“三要”:牢记安全底线
1.要严守隐私防线:不随意公开姓名、学校、家庭住址、家长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朋友圈、社交平台发布内容时注意“分组可见”。
2.要坚持理性上网:培养批判性思维,对网络信息“多问一个为什么”,不盲从、不跟风,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和不良言论。
3.要学会及时求助:遇到网络骚扰、欺凌、诈骗或内容困扰时,第一时间告诉家长、老师或拨打110,切勿独自隐瞒或处理。
(二)“三不要”:规避高危行为
1.不要轻信陌生人:网络交友需谨慎,不随意添加陌生好友,不接受不明来源的礼物或邀约,线下见面必须由家长陪同并告知具体地点。
2.不要点击不明链接:对短信、社交软件中“免费领”“扫码有奖”“点击查分”等诱导性信息保持警惕,不轻易下载非官方APP。
3.不要沉迷虚拟世界:合理规划上网时间,将更多精力投入阅读、运动、艺术等线下活动,远离“饭圈”乱象、低俗直播等不良网络文化。
达川区教育局温馨提示:网络安全是暑期平安的重要一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守护。让我们携手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确保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充实的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