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2025年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5年上半年,达川区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8.3亿元,按照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1%,高于全市0.6个百分点。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占比分别为38.6%、17.8%、33.9%、7.2%、2.5%。
一、分行业运行态势
(一)农业:实现产值14.8亿元,同比增长3.8%。一是粮油生产保持平稳,稳中有进,小春粮食产量4.7万吨(含高新区和经开区),同比增长2.9%。其中:小麦产量1.2万吨,同比增长9.8%;豆类产量0.7万吨,同比增长0.1%;薯类产量2.7万吨,同比增长0.7%。二是油菜稳面增产,我区依托“天府粮仓 百县千片”项目,选择抗病性强、产量高,适宜我区种植的双低高产典型优质油菜品种,同时大力推广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和单产,实现油菜产量5.7万吨,同比增长4.6%。三是经济作物持续向好,其中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1.4万吨,同比增长4.3%;水果(含瓜果类)产量3.7万吨,同比增长7.3%;茶叶产量196吨,同比增长18.8%;中药材收获面积0.4万亩,同比增长44.1%。
(二)林业:一是我区利用省级保障性苗圃育苗基地及林业局直属单位百马苗圃扩大育苗面积;二是加快推进储备林项目建设、竹产业和油茶产业发展扩大造林面积;三是启动疫木集中除治,通过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进一步加大采伐证的办理,提高了木材采运量。上半年实现产值6.8亿元,同比增长14.4%。
(三)牧业:实现产值12.9亿元,同比下降2.5%。其中生猪出栏39.8万头(含高新区和经开区,下同),同比增长1.0%;牛出栏3.3万头,同比下降2.6%;羊出栏6.2万头,同比下降20.3%;家禽出栏333.8万只,同比下降7.0%。生猪有所回暖,牛、羊、禽受市场行情影响,呈负增长趋势。
(四)渔业:实现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9.9%。我区大力推进稻渔产业发展并设立专项资金,扩大养殖面积,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虾蟹类水产品。上半年实现产量7745吨,同比增长5.4%。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作物产量增速高,但对总产值拉动不明显。上半年全区蔬菜产量增长4.2%,产值增速却为1.3%,对总产值的贡献很小,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占比低,对产值增速的拉动有限。特色经济作物茶叶、食用菌产量基数小,在全市的占比低。
(三)牧业仍然负重前行。肉牛价格回暖,但是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犊牛购买成本太高,养殖户补栏困难。猪肉价格偏低,出栏价格在14元/公斤,出栏一头肥猪,净亏200元左右,在政策刺激下,养殖户能够维持运转实属不易。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一是在确保粮油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优化农业生产布局,避免撂荒地。二是聚焦错峰蔬菜、特色优质水果、地道中草药材等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和扶持增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大的农业产业,进一步优化粮经作物种植结构。三是通过现代化设施和技术,创新智慧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农业对耕地的高度依赖。
(二)推动畜牧产业持续发展。一是突出企业带动。依托丽天、天王、德康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养殖户”等组织形式,实施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培训、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分散饲养“六统一分”模式,引领产业发展。二是加强指导服务。引导养殖场户适时出栏,不惜栏、不压栏。引导养殖场户积极补栏,尽量做到满圈饲养。引导龙头企业通过代养、寄养等方式盘活可利用闲置养殖场;三是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及秋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压实区、乡、村三级防控责任,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和消毒面达100%,确保全区清净无疫。
(三)强化农业抗风险能力建设。一是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完善灌溉排水系统,提升蓄水保水和防洪排涝能力;二是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灾害预警机制,提前发布灾害预警信息;三是推广农业保险,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保险赔付标准,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降低农户因灾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