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赵固镇:臭水塘靓变“亲水空间”
来源:赵固镇
发布日期:2025-08-14
点击数:人次

​        夏日炎炎,达川区赵固镇锤虹村金门大堰里的睡莲静静绽放,岸边美人蕉随风舒展,几位村民沿着新修的生态石笼护岸漫步闲聊。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人人避之不及的黑臭水塘。“以前窗户不敢开,臭气熏天,蚊虫泛滥;现在水清了、岸绿了,我们天天都想来这儿转一转,空气好、心情好。”锤虹村村民谢正波吃完晚饭,又来到金门大堰散步。

​        金门大堰的蜕变,源于赵固镇持续推进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金门大堰位于赵固场镇旁,是20世纪修建的一口灌溉堰塘,面积6670平方米、深约3米。后因锤虹村聚居点雨污管网年久破损,居民生活污水长期直排金门大堰,导致塘底淤泥深达1.5米,水体氨氮浓度超标近9倍,被列为农村黑臭水体重点整治对象。

​        赵固镇2024年启动金门大堰专项治理,实施四步攻坚。

​        第一步,截污控源斩断“病根”。“黑臭表象在水里,根源却在岸上。”赵固镇分管环保的宣传委员、副镇长覃芳亮介绍,治理首要任务是切断污染源。施工队新建污水主干管801米、入户支管2.5公里,修复39座检查井,全面实现雨污分流。“以前管道渗漏严重,现在污水全进处理站,雨水单独排放,从源头堵住了污染。”负责管网巡检的村民赵传位掀开新井盖,语气里满是欣慰。

​        第二步,清淤活水唤醒塘底“呼吸”。针对1.5米厚的黑臭底泥,工程队累计清运淤泥5698立方米。“从塘底清理出的黑臭淤泥装了300余车。”现场技术员张伟介绍,清淤后还回填818.8立方米种植土改良底质,覆盖409.4立方米洁净土防止污染物再次上浮。

​        第三步,生态修复重构水岸“生命”。如今的金门大堰,300米生态石笼护坡取代了原本坍塌的土埂;旱伞草、狐尾藻等水生植物构建起6670平方米的“水下森林”。“睡莲能净化水质,美人蕉的根系可以吸附重金属,这些水生植物是天然的水质‘净化器’。”负责管护的村民小组长表示,现在水里的螺蛳、小鱼数量增多,白鹭也经常来这里觅食,生态逐渐恢复了平衡。

​        第四步,长效管护机制凝聚村民守护力量。整治成效的巩固,离不开长效维护机制。锤虹村将“禁倒垃圾、禁排污水、定期清捞”写入新修订的村规民约,设立义务监督岗。“我家就住塘边,每天顺手捞捞漂浮物,不算啥活儿。”村民赵大爷拿起打捞网说,“这么好的环境,是大家一起努力换来的,谁都舍不得破坏。”监测数据显示,当前水体氨氮值已降至2.1毫克/升,达到景观用水标准。

​        “金门大堰治理投入近400万元,不仅改善了水质,更为村民找回了一片亲水空间。”赵固镇镇长余刚表示,这一治理模式将推广至全镇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生态底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