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公安局达川区分局精准施策全力化解暑期窗口办证高峰
来源:达州市公安局达川区分局
发布日期:2025-07-29
点击数:人次

近期,受暑期出行、升学就业等因素叠加影响,辖区居民办理出入境、户籍、车驾管等证件需求激增,全区公安业务窗口迎来办证高峰,至7月暑期高峰以来日均受理量800余件次,接待群众近千人。为有效应对挑战,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办事顺畅,达川分局科学研判,综合施策,通过系列组合拳,全区公安窗口在业务受理总量同比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平均等候时长下降约25%,群众现场满意度测评保持在97%以上,未发生因窗口拥堵引发的重大负面舆情,平稳有序渡过办证高峰。

一、强化预警引导,科学分流错峰。一是精准研判预警。依托历史数据分析及实时预约信息,精准预测各窗口业务峰值时段与类型分布,通过政务网站、官方新媒体平台、“平安达川”公众号等渠道,高频次、滚动发布办证高峰预警提示和“错峰办理”建议清单。二是推行预约主导。全面强化预约服务刚性应用,除特殊紧急业务外,引导群众优先选择线上预约办理时段。动态优化预约时段释放规则,增设便捷及周末弹性服务窗口,有效分散人流压力。本阶段预约办件量占总受理量达35%以上。三是畅通咨询渠道。增配窗口咨询引导岗及12345政务服务热线公安专席力量,主动提供政策解读、材料预审、流程指引服务,减少群众无效等待和往返奔波。日均解答咨询量提升40%,材料一次性通过率显著提高。

二、拓展服务渠道,提升供给效能。一是深化线上办理。大力推广“达川融警”微信小程序、“微户政”等平台“全程网办”“掌上预约”功能,优化居住证签注、无犯罪记录证明开具、部分车驾管业务等线上办理体验,引导群众“足不出户”办成事。今年来,网办业务量环比增长超30%。二是盘活服务资源。在办证量集中的中心城区派出所增设业务办理点,探索在大型社区、产业园区设置流动服务车(岗)。推动部分业务向派出所综合窗口网点延伸下沉,构建“多点可办”服务网络。三是增设“潮汐窗口”。建立窗口警力“动态响应”机制,根据实时排队情况,在高峰时段灵活增设“潮汐窗口”,后台警力迅速增援前台,实现资源“瞬时补给”。在最大峰值日,通过该模式消化积压量超30%

三、优化流程环节,压缩办理时间。一是完善前置服务。在等候区显著位置摆放清晰、完整的办事指南及材料清单模板,按业务类型分类,含材料清单、样表模板、常见问题,投放至填表区,标注易错点预警,日均取用量30余份;配备专职导办员提供“一对一”预审服务,确保材料齐全、填写规范,大幅减少窗口受理耗时。二是简化内部流转。对需多环节流转的非即办事项,优化内部衔接流程,明确各环节时限责任,探索使用电子签批、电子档案,严格时限管控,建立流转时限红黄灯预警机制,超一日未处理亮黄灯,超2日未处理亮红灯,实行限时办结奖罚制度。目前,部分户籍业务办理周期平均缩短2个工作日。三是持续推进“一窗通办”。在区政务服务大厅、人口密集的派出所等11个公安窗口持续推行“一窗通办”,打破警种壁垒,实现一个窗口可办多类公安业务,减少群众重复排队。严格落实“一件事”办理,实现关联业务一次受理,群众只需“一次取号,一套材料”跨部门数据有系统自动流转。截至目前,全区 “一窗通办”业务办理量已达1000余件。

四、强化保障关怀,营造舒心环境。一是完善硬件支撑。配置智能自助终端3台,群众可自助领取身份证、自助照相、自助办理出入境业务等10余项业务,增设免费复印点等便民设施,划分静音等候区配备充电插座、WiFi全覆盖,确保饮水、空调全天候运行,休息座椅、应急药品等物资充足,营造舒适、安全的等候环境。二是关爱特殊群体。开设老年人、孕妇、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绿色通道”,提供免预约、免排队服务,日均接待群众20余人次。为确有困难的群众提供容缺受理、延时办理、帮办代办等人性化服务,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使用障碍。对非关键材料缺失的群众,允许“先办后补”,高峰日延长服务时间,确保当日取号群众“一次办结”。三是维护现场秩序。设计“单循环”排队动线,大厅电子叫号屏实时显示等候人数,增派安保力量,分区域巡逻,高峰时段启用分段放行机制,科学设置排队动线,加强现场秩序维护与疏导,设立“现场调解岗”由值班民警负责,快速处理因等待引发的纠纷,累计化解矛盾10余起。发放《高峰时段办事指南》含材料、避峰建议,累计发放百余份,从源头减少咨询冲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