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公安局达川区分局“四新”举措推动窗口服务高质量发展
来源:达州市公安局达川区分局
发布日期:2025-04-24
点击数:人次

​​ 为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达川分局以“便民、高效、规范、智能”为目标,聚焦“四新”举措,全面推进窗口服务转型升级,倾力打造企业所需、民生所盼的公安窗口业务服务环境,全力争当全市政务服务工作排头兵。

一、优化“新场地”,构建便民服务新环境。一是硬件升级,打造标准化服务大厅。完成主城区4个派出所“一窗通办”改造;完成公安户政大厅、出入境大厅搬迁工作,并将出入境窗口建设成为川东第一个移民管理窗口。增设无障碍通道、母婴室、24小时自助服务区等便民设施,实现“一站式”服务全覆盖。优化窗口功能分区,设置业务咨询、综合受理、自助办理、等候休息四大区域,配备智能叫号系统及满意度评价终端,群众平均等候时间缩短40%。二是延伸触角,拓展基层服务网络。在乡镇派出所增设“一窗通办”服务窗口5处,开通高频事项代办服务,群众在一个窗口即可办理户籍、交管、行政审批等业务,实现了由“一事跑多窗”向“一窗办多事”转变,方便了辖区群众,惠及偏远地区群众10万人次,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乡镇派出所“一窗通办”业务办理量已达300余件。

二、创新“新服务”,提升智慧政务新体验。一是推行“指尖办自助办”模式。推出“达川融警”平台,集警情处理、户籍、出入境等各类公安线上业务,实现“网上预约办理”;添置智能自助终端3台,群众可自助领取身份证、自助照相、自助办理出入境业务等10余项业务,政务中心公安窗口日均服务量达500余人次。二是开通“绿色通道”特色服务。春节期间,为返乡群众、急需用证的群众提供优先办理服务,实行延时服务,为群众办理业务900余件,极大方便了群众在下班后或周末办理业务。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实行“免预约上门办”服务;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协调解决疑难问题30余件,群众满意率100%。三是推动“互联网”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公安行政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新路径,推行“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区的协作配合,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共同提升公安行政管理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公安民警创新工作方法和服务方式,不断推动公安行政管理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

三、落实“新标准”,打造规范服务新标杆。一是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公安行政管理服务制度体系,包括服务规范、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标准,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可操作的服务标准体系。加强对制度标准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全体公安民警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二是提高办事效率。通过上门服务、简化流程等措施,有效缩短业务受理时间,提高服务效率。编制《窗口服务标准化手册》,细化8大类业务操作规范,推行“一次性告知”“首接负责制”,材料精简率达30%,办理时限压缩50%。三是强化能力建设。通过网络媒体、发放一次性告知书、摆放展板、设立咨询台等方式加强政策宣传,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组织礼仪培训、政策解读、系统操作等专题培训3场次,覆盖窗口人员50余人次,考核通过率达100%

四、贯彻“新要求”,强化作风建设新常态。一是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实施“日巡查周通报月评比”制度,通过视频巡查、现场督查、电话回访等方式强化监督,整改服务问题10余项,群众投诉率同比下降65%。针对高频投诉事项,开展“靶向整治行动”,制定《窗口服务负面清单》,彻底优化政务服务方式。依托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动态生成窗口“效能画像”,对连续2周排名末位或投诉超过3次的窗口亮“黄牌”约谈,对整改不力亮“红牌”追责。目前,已有2个窗口被黄牌警示并完成整改。二是深化作风建设。围绕“公开、便捷、高效”要求,在政务大厅醒目位置公开岗位职责、服务承诺、服务项目、办事依据、工作流程、办理时限和监督方式,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开展“微笑服务标兵”评选活动,推行“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三亮行动,窗口作风效能显著提升,公安政务窗口获赠锦旗12面、表扬信5封。三是规范服务流程。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尽可能做到便民利民,提高办事效率。要求窗口接待民警做到“一笑”,即接待群众咨询办事、来访投诉、业务办理需求时,笑脸相迎,微笑服务;“双手”,即接收和送达材料双手送递;“三声”,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离有送声,全面规范政务服务行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