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全区上下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各项工作要求,聚焦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抓项目促消费,深挖经济增长潜力,前三季度全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步增长,发展质效持续提升,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增强。
一、经济运行“韧性强”
综合实力攀上新台阶。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7.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GDP同比增长5.2%,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3亿元,同比增长2.5%,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4亿元,同比增长3.0%,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8.6亿元,同比增长6.9%,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0.4:17.6:62.0,全区经济量质并举、加快恢复。
二、发展领域“势头足”
(一)从生产领域看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1-9月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7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农业产值47.6亿元、同比增长4.2%,林业产值7.4亿元、同比增长11.9%,牧业产值19.2亿元、同比下降5.6%,渔业产值3.4亿元、同比增长4.0%。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5万吨、同比增长3.7%,水果产量3.1万吨、同比增长12.9%,生猪出栏59.1万头、同比下降6.1%。
工业经济触底回升。1-9月,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较上半年提升0.7个百分点。生产方面: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2亿元,按四川省“3+3+N”主导产业划分,其中:能源化工行业产值4.4亿元,新材料行业产值1.3亿元,农产品加工行业产值2.9亿元,智能装备行业产值2.4亿元,电子信息行业产值1.0亿元,轻纺服饰行业产值1.5亿元。经营方面: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5亿元,利润总额0.3亿元,利税总额0.7亿元。
服务业持续发力。1-9月,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2.0%,仍是达川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与“稳定器”。1-8月,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44.6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纳入GDP核算的重点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23.5%。列入统计的10个行业门类中,房地产业、科学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管理业、卫生业等4个行业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其中科学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居民修理服务业、文体娱乐业等5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同比增长27.6%、23.7%、22.3%、19.1%、19.3%
(二)从需求领域看
投资运行较快增长。1-9月,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74.8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7%)2.7个百分点。按行业看,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48.5%,二产业投资、三产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4.1%、12.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9.8%,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9%,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同比增长13.5%。
消费市场稳步恢复。1-9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5亿元,同比增长7.1%。全区现有限额以上14类主要商品零售类别中12类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85.7%。基本生活类商品增势稳定,服装、鞋帽、饮料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8.2%、18.8%和19.0%;电子产品类商品消费表现强势,通讯器材、家电和音响器材零售额分别增长120.2%和50.9%。
(三)从民生领域看
劳动工资贡献显著。1-9月,八大劳动工资行业中有六大行业实现超全市平均水平,科技服务业、居民服务业、教育业、卫生业、文体娱乐业、公共管理业工资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4.5%、19.3%、9.0%、12.6%、26.8%、8.1%,增速分别高于全市5.8、1.6、1.6、0.7、8.7、0.3个百分点。另外,水利环境业、房地产业工资总额均实现正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0.3%、5.2%。
财政金融运行稳健。1-9月,实现财政总收入31.5亿元,其中:上划中央收入10.1亿元,上划省级收入1.8亿元,上划市级收入2.8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5.2%。公共财政支出48.7亿元、同比增长5.3%。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1-9月,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97元、同比增长5.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89元、同比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41元、同比增长6.6%。农村居民增幅快于城镇居民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收入比值为2.18,较上年同期缩小0.03。
三、承压前行“困难多”
一是农业生产压力较大。农林产品受高温干旱持续影响产值增速受限,加之生猪出栏增速持续下滑,整体实力严重下滑,农林牧渔业四个行业产值增速均慢于全市平均水平,较难支撑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位运行。
二是工业增长后劲乏力。我区大部分企业在库时间已超过5年,发展潜力已消耗殆尽,且今年仅新增入库企业1家,难以有效拉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同时数据支撑不足,多个细项指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测算,若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将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
三是消费市场恢复缓慢。除限上零售业超全市平均水平6.3%外,限上批发、住宿、餐饮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3.2、5.8、12.1个百分点。加之1-9月我区新增入库商贸企业8家,退库商贸企业14家,入不抵退,且新入库企业规模较小,短期内难以拉动消费快速增长。
四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受宏观环境和市场行情影响,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信心不足,持续低迷运行,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1%,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5.9%。
四、精准发力“蓄后劲”
总的看全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但是经济恢复发展的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四季度,全区上下将全力拉满弓,跑出达川加速度、拼出示范新力度、刷新发展新高度,促进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营商环境保主体。推动各项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落实,叠加政策放大效应,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优化要素供给保障,切实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支持和帮助企业拓市场、上新品,稳定发展基本面,为保增长提供重要支撑。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断点”“堵点”问题,保障重点企业生产稳定,精准满足企业的服务需求。
(二)加强要素保障优农业。加快畜禽产业化项目建设,强化生猪政策性保险,加快推进实施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盘活闲置猪场,扩充母源、增养补栏,全面稳定全年畜禽产能。持续巩固粮食、蔬菜、青花椒等产业基础地位,抓好晚秋粮食生产,大力推广“稻+菜”轮作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利用闲置土地发展秋冬蔬菜种植,立足“防”,加强“供”,科学“管”,全力以赴夺取全年粮食丰产丰收。
(三)加快动能替换强工业。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逐步化解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问题,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形成更多经济增量。加快兑现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切实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全力盘活百马产业新区内已入驻的生产企业,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四)释放市场需求促消费。围绕省级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大力发展夜间经济、节会经济,加快接触性消费回暖,强化大宗消费带动,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大力支持传统商圈商街改造提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有看头”的景区景点、“有尝头”的达川味道、“有买头”的商业街区、“有念头”的网红民宿,加速推进消费能级提升,持续提升消费活力。
(五)加速重点项目稳投资。紧盯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在政策变化与支持中谋划一批重点项目,抓实项目储备;未开工项目细化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形成新的实物量,已开工项目倒排工期,增加人员机械扩大施工作业面加快进度;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全力保障资金、土地、环评等要素,促进项目储备、推进、建设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