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幸福密码 建设宜美达川 ——达川区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来源:达川区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4-08-12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政府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达川区正在全力建设“老家达县·宜美达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发展的落脚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通过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深入了解全区居民的幸福程度,达川区统计局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居民幸福感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幸福感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居民幸福感调查对象是居住生活在达川区的常住居民,全区按照常住人口的5‰进行分乡镇(街道)随机访问,共有5505位群众参与了调查,其中农村居民3106人、占56.4%,城镇居民2399人、占43.6%;男性2966人、占53.9%,女性2539人、占46.1%,人群涵盖了成年人各年龄段、各行业,调查对象涉及范围广泛,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反映居民对各方面的满意度和自身幸福感的评价。调查内容涉及被访者的身体及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住房居住、经济收入、成就感、生活质量、物价水平、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感受情况。

       

                   

       

                   

受访者基本情况

 

居民从事职业占比情况

 

居民月收入占比情况

二、居民幸福感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达川区居民总体幸福感较强,全区居民幸福感指数为75.1分。居民对自己幸福感的评价也比较高,认为自己幸福感在91-100分的居民占20.9%,在81-90分的居民占25.9%,在71-80分的居民占19.8%,在61-70分的居民占19.0%,在60分及以下的居民占14.4%。

 

居民自我评价的幸福感情况

 (一)调查的各类居民幸福感

1.从城乡区域看,城镇居民幸福感略高于农村。达川区城镇居民幸福感指数为75.1分,农村居民幸福感指数为75.0分,几乎没有差别,这与达川区多年来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关,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分乡镇(街道)看,幸福感指数超全区平均数的有15个乡镇(街道),占62.5%,其中80分以上的有4个乡镇,占16.7%。

达川区分乡镇(街道)居民幸福感指数

行政区域

满意度(%)

幸福感指数

达川区

60.9

75.1

翠屏街道办事处

51.6

70.2

三里坪街道办事处

57.1

73.4

杨柳街道办事处

62.5

75.8

明月江街道办事处

59.1

77.0

大树镇

64.5

74.8

南岳镇

83.2

87.2

万家镇

64.1

77.0

景市镇

70.3

80.7

平滩镇

66.3

76.9

百节镇

71.9

77.3

赵家镇

66.4

76.3

双庙镇

51.4

72.1

渡市镇

43.4

66.9

罐子镇

60.2

75.2

管村镇

64.9

78.3

大堰镇

47.7

68.1

赵固镇

64.2

76.6

石梯镇

66.9

77.8

桥湾镇

58.5

74.2

石桥镇

62.5

75.9

堡子镇

75.5

81.6

龙会乡

57.4

73.0

虎让乡

56.1

72.1

米城乡

80.8

82.5

 

2.从性别看,女性居民幸福感与男性居民差距不大。女性居民幸福感指数为73.8分,男性居民幸福感指数为76.2分,仅相差2.4分。

3.从文化程度看,幸福感与文化程度成正比。小学及以下学历居民幸福感指数为72.0分,初中学历居民幸福感指数为74.3分,高中(职高、中专)学历居民幸福感指数为74.9分,大专学历居民幸福感指数为76.1分,大学及以上学历居民幸福感指数为77.5分。

4.从年龄看,青年人和年轻老年人幸福感高于中年人和老年人。18-35岁居民的幸福感指数为76.2分,36-49岁居民幸福感指数为73.6分,50-65岁居民幸福感指数为76.1分,66-80岁居民幸福感指数为73.7分。

5.从职业看,学生幸福感最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幸福感指数为78.5分,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幸福感指数为78.0分,工人(职员、打工者)幸福感指数为72.5分,私营企业主(个体经营户)幸福感指数为75.3分,离(退)休人员幸福感指数为73.3分,学生幸福感指数为82.4分,待业(下岗、失业)人员幸福感指数为65.7分,农村务农人员幸福感指数为75.9分,自由职业者幸福感指数为74.9分,其他职业者幸福感指数为74.1分。

6.从收入看,收入越高的人群幸福感越强。无收入居民(不含学生)的幸福感指数为71.9分,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幸福感指数为72.5分,月收入2000元—5000元的幸福感指数为76.9分,月收入5001元—10000元的幸福感指数为79.6分,月收入在10000元及以上的幸福感指数为79.7分。

(二)调查的各个维度幸福感

1. 评价较好

一是生活质量状态。有61.1%的居民对自己生活质量状态表示满意,只有4.7%的居民表示不满意。该项的幸福感指数为75.9分,高于全区总体幸福感的得分。

二是社会关系状况。有81.7%的居民对自己的家庭关系感到满意,在人际关系方面有75.1%的居民表示满意,这两项的幸福感指数分别为85.2分和81.7分,位居幸福感各维度指数的前列。

三是身体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71.4%的居民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表示满意,更有74.8%的居民对自己在精神和心理层次的状况表示满意,这两项的幸福感指数分别达到了80.1分和82.0分。

四是住房居住情况。有六成居民对自己的居住情况表示满意,其中65.5%的居民对自己的住房条件表示满意,67.5%的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表示满意,这两项的幸福感指数分别为77.4分和78.3分。

2. 评价一般

一是经济收入。只有43.9%的居民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表示满意,39.0%的居民表示一般,17.1%的居民表示不满意或不太满意,该项的幸福感指数为66.7分,居民期盼着收入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是自我价值。在工作方面,对自己工作成就感表示满意的居民仅有53.6%,该项幸福感指数只有72.9分。在对各类居民的成就感分析中发现,小学及以下学历在这项的幸福指数为69.9分,初中为72.4分,高中为72.5分,大专为73.6分,大学及以上为75.4分,成就感与文化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可以通过提高居民的文化教育程度,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成就感。

三是社会经济和公共服务。居民对达川区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经济发展、物价水平、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5个维度的满意率在43.0%至58.0%之间,幸福感指数平均70分左右,并且均低于全区综合性幸福感指数。这些方面的“短板”,制约了达川区居民幸福感的进一步提升。

居民幸福指数和主观满意度调查情况

评价项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

一般

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满意度(%)

幸福感指数

1.身体健康

1991

1940

1329

179

66

71.4

80.1

2.精神和心理

2196

1924

1228

100

57

74.8

82.0

3.家庭关系

2598

1900

915

60

32

81.7

85.2

4.人际关系

1957

2178

1303

44

23

75.1

81.7

5.住房条件

1681

1927

1620

171

106

65.5

77.4

6.居住环境

1734

1982

1566

131

92

67.5

78.3

7.经济收入

1045

1373

2146

608

333

43.9

66.7

8.事业成就感

1267

1682

2133

297

126

53.6

72.9

9.生活状况

1446

1917

1884

166

92

61.1

75.9

10.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397

1809

1910

258

131

58.2

74.4

​11.物价水平

1012

1369

2019

748

357

43.3

65.7

12.教育状况

1187

1603

1929

467

319

50.7

69.3

13.社保状况

1264

1626

1950

428

237

52.5

71.0

14.医疗卫生状况

1262

1640

1907

394

302

52.7

70.4

合 计

22037

24870

23839

4051

2273

60.9

75.1

          备注:①满意度=“非常满意”的比例+“比较满意”的比例;

②幸福感指数=“非常满意”比例×100+“比较满意”比例×80+“一般”比例×60+“比较不满意”比例×40。

三、幸福感提升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达川区居民在经济发展、经济收入、成就感、教育、物价、社保、医疗卫生等维度的幸福感较低,针对以上幸福感的短板,建议从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居住及人文关怀等方面同时发力,助推居民提高幸福感。

(一)千方百计促就业。要通过产业发展,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居民收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建议:一是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相关政策之间的有机衔接和协调联动。二是要加快推进创业基地、众创空间、楼宇经济等创业载体建设,完善创业孵化链条,推动众创空间提档升级。三是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强化“一站式”审批,推行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减轻实体经济负担。四是要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落实好降税减负、金融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组建天使投资基金,着力推进小微企业提质发展。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健全民生保障体系,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保障,统筹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扶残等工作,兜住居民生活的底线,解除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建议:一要坚持全民参保计划,实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法定保障对象应保尽保。二要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促进因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而失业的人员再就业,实施就业援助。三要完善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大力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四要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不断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五要扎实做好精准帮困,针对低保对象、孤儿、特殊困难家庭等群体,分类施策,健全跨部门帮困联动机制,确保帮困对象精准覆盖,帮困成果群众认可。

(三)提高教育质量。要落实“幸福教育,幸福一生”的发展理念。建议:一要加快建成“好环境、好学校、好教师、好课堂、好活动、好学生”六位一体的“幸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要构建教师教研、科研、培训于一体的专业提升机制,建立以教学名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为序列的荣誉框架,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三要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四要开展“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重点解决核心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着力解决薄弱片区、薄弱学校、薄弱学科问题,保障城乡学龄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都能就近上学,并且上好学。五要深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形成管理制度化、队伍专业化、投入多元化、网络系统化的新格局,构建开放、高效、优质的社区教育体系。

(四)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增加居民在看病康养方面的幸福感,建议:一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分级诊疗服务,落实医生多点执业政策,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二要构建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以区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协调发展模式,建设融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于一体的新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结合达川区情,整合全区人口健康大数据,推进“智慧健康”建设,鼓励互联网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共享数据,在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电子处方及远程治疗和康复康养等方面开展健康管家服务,形成综合服务能力。

(五)改善居住环境。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四大品质工程,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建议:一要加快对外通道建设,改善提升内部路网,优化停车布局。二要推进南城市政设施更新改造,推动城市开发与市政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投用。三要布局好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四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污染防控长效机制,落实好“河长制”“湖长制”和“林长制”,重拳整治突出环境问题。

(六)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居民的幸福感,还需要居民自身的心理调节。建议:要通过培训宣传,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比如村、社服务中心可以定期开展多种免费培训活动,培训的内容可以是知识性的,如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科普文化知识讲座等,可以是娱乐性的,如合唱班、舞蹈班等,也可以是技能性的,如电脑班、摄影班、书画班等,引导居民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幸福观,学会感知幸福、创造幸福,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