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生态环境局:坚持“233”工作法,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来源:达川生态环境局
发布日期:2024-06-21
点击数:

​  近年来,达川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治理、梯次推进原则,坚持纳管、建设处理设施和资源化利用的三种治水模式,建立健全运维管护机制,整合生态环境、治理中心、农业农村等部门专项资金,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形成2 3 3达川治水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路径,提升了美丽乡村颜值

  坚持两个优先重点治理。编制《达州市达川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优先实施重点流域治理,将生态较为脆弱的铜钵河、明月江流域作为主战场;优先实施重点区域治理,将水源保护区、乡镇政府驻地、居民聚居点作为治理重点,推广低成本、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工艺。全区161个行政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治理率为69.7%。

  坚持三种模式分类治理。根据村庄区位条件、人口规模、地形地貌等因素,针对场镇周边区域,优先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针对人口密集区域,采用有动力或三格式化粪池 厌氧 人工湿地模式进行集中处理;针对人口分散区域,采用厕污共治、资源化利用进行分散处理。目前,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103个村11584户,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4座。231个行政村中9个实施纳管模式、60个实施设施处理模式、92个实施资源化利用模式。

  坚持三项机制长效常治。建立以乡镇政府为落实主体、区级相关部门为监督主体的运维机制,以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健全分级管护机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由第三方运营单位进行专业化管护,聚居点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共同管护,农户户用化粪池由村民自行维护,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管得好。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将污水治理纳入村民公约,形成区财政保障一点、乡财政补贴一点、村集体承担一点的三个一点筹资模式,有效解决污水处理设施运维费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