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政务公开专栏 > 安全生产 > 应急管理 > 正文

小麦穗期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

来源:达州市达川区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24-03-18    点击数:

  据区植保植检站监测,目前田间小麦以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局部蚜虫等病虫害发生为主。田间小麦叶锈病和条锈病混合发生,叶锈病病田率27.3%,病叶率23.5%,重于去年,小麦条锈病1月11日始见,比去年推迟1天,病田率和病叶率轻于去年,病害开始进入大面积点片发生期,小麦白粉病病田率36.4%,重发田平均病株率41.7%,病叶率25.3%,重于去年和常年。田间赤霉病菌平均稻桩支带菌率为2.31%,比去年减少了8.70%。

  据气象信息分析,春季3~5月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5成,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0℃~2.0℃,小麦抽穗扬花期有连续阴雨日天气过程,田间温湿度适宜,加之,我区小麦种植品种整体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等抗性较弱,尤其是部分品种对白粉病为中感至高感水平,多数品种对赤霉病为中感至高感水平,有利小麦穗期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麦蚜等多种病虫害发生和为害,易引起感病品种种植区病害发生和流行。综合分析预测,预计2024年小麦中后期病虫害总体为中等至偏重发生,病害重于虫害,其中小麦赤霉病中等发生,感病品种种植区偏重流行,白粉病中等偏重发生,条锈病和叶锈病中等发生,蚜虫中等偏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

  目前,我区小麦开始陆续进入抽穗期,是小麦中后期病虫发生为害的重要时期,也是预防和防治小麦穗期多种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各小麦生产区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需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抢抓晴好天气,加强小麦穗期病虫害预防和防治工作,全力夺取小麦丰收。

  一、防治方法

  小麦穗期病虫要以小麦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穗蚜等病虫为主,兼顾茎基腐病、叶锈病等,抢抓小麦抽穗至扬花期这一关键时期,选好低毒高效对路药剂及时开展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

  预防小麦赤霉病,应抓住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做到主动预防,见花打药,对高感品种,如天气预报扬花期有连续阴雨、结露、多雾和暖雨日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可提前至抽穗期或见穗打药,扬花期需再防一次,以控制病害流行,亩选用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65毫升,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任一种,加入15%井岗·戊唑醇40克、或10%己唑醇悬浮剂20毫等药剂喷雾防治,兼防条锈病、白粉病、茎基腐病等病害,百穗蚜量达500头时,选用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8克或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兑水喷雾防治。为减少施药次数及用药量,防治上要因地制宜选择药剂兼治,或“一药”混用,防治多种病虫害。针对部分小麦弱苗区,可在防病虫药液中配合加入0.0075%14-羟基芸苔素甾醇水剂6毫升,进行“一喷多防”,调节植株生长和防控多种病虫害,促进小麦增产增收。

  二、注意事项

  1.注意科学安全防控。积极支持植保专合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应用静电喷雾器等先进高效的植保机械,开展小麦穗期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业服务。施药时,科学安全合理有效地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对路农药,优先选择生物农药,要用足药液量,若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抽穗扬花期如遇到适合病害流行的连续阴雨天气,需隔5~7天再用药防治1~2次,确保防治效果。严格按照防治适期和农药安全操作规程科学施药,施药人员做好防护,做到对药要均匀,施药雾滴要细,喷雾均匀周到,确保作物及施药人员安全,防止中毒事故发生。

  2.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严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使用农药,积极推广生物防控、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使用农药时,对农药包装物,应通过3次以上的多次清洗,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包装物中的农药,提高农药对病虫的防效和减少包装物中的农药残留。对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要及时进行收集,交回农药经营者或集中回收站点,不得随意丢弃,不得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塘、库、堰、河流等地丢弃剩余农药、废弃液、农药包装物,或清洗施药器械,防止农药污染环境和中毒事故发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