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达川区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要求,着力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第一产业总产值达85.2亿元(可比价),增速3.9%。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总体向好、稳中有升。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全年经济作物生产形势良好
1、粮油产量稳步提升。2023年达川区抓点示范,采取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品种结构等方式,一是全区(含高新区、经开区)实现粮食作物播栽面积135.4万亩,总产54.9万吨。其中:稻谷播种面积56.8万亩,产量28.9万吨;小麦播种面积3.8万亩,产量1.0万吨;玉米播种面积32.2万亩,产量14.7万吨;薯类播种面积27.6万亩,产量7.8万吨;豆类播种面积12.9万亩,产量1.8万吨。二是全年完成油菜播栽面积28.3万亩,同比增长3.4%;总产量5.2万吨,同比增长1.0%。
2、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一是蔬菜、青花椒产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全区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6.9万亩,同比增长7.7%;产量38.8万吨,同比增长9.8%。稳定全区青花椒种植面积6万余亩,投产面积2万余亩,产量达850吨。二是茶果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全区瓜果类水果种植面积9170亩,同比增长9.3%;产量1.4万吨,同比增长19.2%。园林水果产量6.5万吨,同比增长47.9%。全区茶园总面积5600亩,投产面积达5420亩;产量199吨,同比增长1.5%。三是其他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苎麻、中药材(乌梅、黄精、金银花、银杏等)播种面积稳中有升,经济运行呈增长态势。全区苎麻种植面积10.1万亩,同比增长3.6%;产量1.1万吨,同比增长4.5%。全区中草药材种植面积4210亩,同比增长4.8%;产量0.1万吨,同比增长18.8%。
(二)畜禽产业稳步发展
2023年畜牧生产良好,生猪出栏84.9万头,增长1.7%;牛出栏6.8万头,增长1.1%;羊出栏17.8万头,下降1.3%;家禽出栏1235.7万只,下降1.2%;禽肉类总产量1.9万吨,下降1.6%。
(三)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1、农业园区建设方面。建设省重点项目1个(“南大万”粮油园区),完成投资5.78亿元;市重点项目2个(“南大万”粮油园区、天王牧业总部及饲料厂项目),完成投资5.78亿元;“四个一批”区重点项目15个,完成投资12.32亿元。
2、经营主体培育方面。家庭农场新增63户,共766户;农民合作社新增18家,共685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3家(四川省国中科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州市三代人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州市佰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2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农业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模式根深蒂固。农业上习惯于小而全、多而杂和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民科技素质不高、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较弱。
(二)缺乏劳动力和现代科技的支撑。目前我区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纷纷外出务工,务工收入成了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只是极少数,在家居住的多是老人和小孩,无力对土地进行耕种,致使相当部分耕地无人耕种,甚至荒芜。
(三)生猪生产形势仍然严峻。一是生猪出栏基数较大,增速不明显,与其他基数小的区县相比,我区发展压力更大。同时,由于我区新打造的“堡子、米城、虎让”生猪产业带还没有完全投产,生猪增量效果不明显。二是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影响生猪存栏。自2020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养殖业主持续亏损。加之没有实施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业主抗风险能力较差,生猪存栏率一直低位徘徊,影响生猪出栏增长。
三、建议及对策
(一)强化小春田间管理。派出专家技术指导组下沉到乡镇逐村指导,管理好8个百亩小麦(油菜)高产攻关方、6个千亩高产展示片、4个万亩示范区,确保小春经济作物、粮油稳定增产增收。
(二)强力抓好畜禽(水产)发展。针对“堡子、米城、虎让”生猪产业带,有针对性地开展能繁母猪补栏工作;针对丽天牧业、天王牧业、德康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生猪产业化项目建设;针对山地肉牛产业集群项目,全方位下沉督促建设,打造新的生猪、肉牛增长点。持续开展水产养殖五大行动(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养殖尾水治理模式行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模式推广行动、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模式推广行动、水产种业质量提升模式推广行动),数量和品质双提升。
(三)全力抓好榨菜生产。依托重庆涪陵榨菜集团有限公司,采取订单生产,实施“五个统一”模式(统一种子、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育苗、统一销售、统一加工),达川区成片发展榨菜2万亩。
(四)大力抓好重点项目工作。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南大万”粮油园区、巴河晚熟柑橘产业带等15个重点项目建设。同时优化政策,积极打造引进新的特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