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凝心聚力谋发展,攻坚克难稳增长,着力推动达川区高质量发展,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步复苏、量增质提”特征,延续积极向好发展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
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0.5亿元,同比(下同)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70.9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162.8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7:25.3:58,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13.2%、10.5%、76.2%。国内生产总值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0.8%,二季度增长7.3%,三季度增长10.1%,四季度增长7.0%。
从主要指标发展情况看,全区经济全年保持了“稳”的发展基础,呈现出“进”的良好态势,凸显了“好”的鲜明特征。
(一)“稳”,即支撑经济基本面的重要指标稳步提升。农业、工业、消费、投资等领域指标稳步增长。全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9%,快于上半年0.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快于上半年6.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6.4%,快于上半年3.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0%,快于上半年0.8个百分点。
(二)“进”,即八成指标较三季度实现“保位进位”。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5项指标增速较三季度有所提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提升1位,第一产业增加值提升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提升1位,服务业增加值保持前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1位。
(三)“好”,即GDP增速逐步抬升,发展整体向好。2023年,达川区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全年GDP分别增长0.8%、4.2%、6.3%、6.5%,发展增速达到近两年顶峰值。全区经济发展较前三季度明显改善、加快回稳,经济总量稳步扩大。
二、重点经济领域发展情况
(一)从供给端看,经济质效稳步提升。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全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5.2亿元、增长3.9%。其中农业产值49.1亿元、增长5.2%,林业产值4.0亿元、增长9.88%,牧业产值25.9亿元、增长0.36%,渔业产值3.2亿元、增长3.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9亿元、增长4.8%。粮食安全根基牢固,全年实现粮食产量54.9万吨、增长2.2%。其中,小春产量4.5万吨、增长2.3%,大春产量50.4万吨、增长2.2%。全年实现出栏生猪84.9万头、增长1.7%,出栏肉牛6.84万头、增长1.1%,出栏肉羊17.8万头、下降1.3%,出栏家禽1235万只、下降1.2%(猪禽数据均为大达川数据)。工业生产逐步向好。生产方面: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17亿元、增长6.5%。其中:采矿业产值增长15.2%,制造业产值增长3.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增长18.8%。经营方面: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13亿元、增长0.4%,利润总额0.87亿元、增长15.3%,利税总额1.4亿元、增长17.2%。服务业稳健运行。服务业持续恢复,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45%。列统的10个行业门类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教育均超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3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0.6%、32.3%、14.1%。
(二)从需求端看,有效投入逐步扩大。投资延续较快增长。今年以来,得益于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81.8亿元、增长6.4 %。其中:基建投资152.5亿元、增长59.3%,房地产开发投资12.9亿元、下降62.8%,工业投资16.4亿元、下降16.2 %。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6.5%,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6.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3.5%。从投资主体看:政府投资131.3亿元、增长44.7%,民间投资50.5亿元、下降14.7%。民生领域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区教育投资增长56.1%,卫生投资增长16.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03%。消费市场持续回暖。今年以来,我区消费模式持续创新,市场活力不断释放。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6亿元、增长11.0%,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2亿元、增长8.1%。城乡市场协同发展,按消费区域分:城镇消费188.6亿元、增长10.9%,乡村消费11.0亿元、增长12.0%。按行业形态看:批发业销售额85.1亿元、增长18.6%,零售业销售额191.9亿元、增长13.2%,住宿业营业额5.8亿元、增长10.4%,餐饮业营业额29.6亿元、增长15.0%。在限上企业销售商品中,粮油食品类、服装类、书报类表现比较突出,分别增长137.5%、111.0%、9.6%。
(三)从要素端看,社会发展坚实有力。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1%,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财政金融增长加快。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9.28亿元、增加3.67亿元、增长23.51%。其中:税收收入4.70亿元、增长33.32%;非税收入14.58亿元、增长20.6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8.02亿元、增长5.9%。其中,交通运输、农林水、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等民生项目分别增长213.66%、22.34%、20.83%、1.54%,有效惠及了民生。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2023年全区经济运行基本态势来看,随着疫情冲击的退散,我区经济加快恢复,农业生产跨越升位,工业经济稳健运行,服务性消费回升明显,固投增长态势良好,但对标全国、全省、全市,达川区经济恢复仍表现出基础尚不牢固、增长后劲乏力、部分行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市场信心仍需修复。总体来说,2023年我区长期基本面向好的形势没有发生改变,但仍旧存在一些积累的风险。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优。一产受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农业规模化产业种类少,附加值不高,经营效益较低,增产不增收现象突出;二产工业企业经济体量较小,平台基础薄弱,缺乏龙头企业支撑,短时间难以提高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三产中传统服务业占比高,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
(二)部分指标支撑有限。一是劳动工资存在差距。劳动工资占GDP比重两成以上,其贡献率不容小觑。但全区九大行业工资总额增速一半以上均未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二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地产支持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但修复周期较长,2023年全区房地产市场总体仍然偏冷,市场整体购买力仍处在相对低位,投资和销售均持续下降。三是汽车市场上行压力较大。我区限上企业零售类结构较为单一,汽车类占限上企业商品零售额将近一半,对全区社消零增速影响较大。随着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市场增长空间受限,加之受高基数影响,汽贸难以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效增长。
(三)增长后劲有待增强。当前新增“四上”单位中,多数为成长型企业,新建新投产企业较少。按照制度要求小升规企业在每年年底的年报中申报,因此大部分小升规企业集中在年度入库时申报,但年报单位要到第二年才报数,所以对当年的数据没有贡献,加之成长型企业(小升规)基本上带有基数,导致对GDP的拉动作用有限。
四、工作建议
2024年,全区上下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以赴拼经济,千方百计稳增长,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为全区经济向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落实落细政策助企纾困。进一步推动国家、省、市、区一揽子稳经济增长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建立重点企业一对一帮扶机制,及时了解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开展政策宣传和指导,将惠企惠民落到实处,进一步降低企业税收成本、用地成本、能源成本,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助力企业渡过难关,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持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帮助企业发展赋能减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赢得发展主动权。
(二)全力以赴稳定农业生产。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力推进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播种、管理、采收能力,减少农业用工成本。推动南大万粮油园区建成投产,持续巩固粮油、生猪、蔬菜等基础产业,稳定生产面积、产量,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不断壮大乌梅、柑橘、花椒3大特色产业,持续完善现代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农业种业3大先导产业体系,布局建设、升级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支持多元市场主体到乡村、入园区、建基地。大力推广电商直播,常态开展节庆活动,不断提升“米城大米”“达川乌梅”等“达字号”特色农产品影响力、美誉度。
(三)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发展。着力扩大总量规模,紧紧扭住以清洁能源、智能装备、绿色新型建材、食品保健品为主导产业的2个100亿级和2个50亿级产业集群不放松,深化产业链培育机制,针对重点产业链发展关键、薄弱和缺少环节,构建招引渠道,锁定招引重点目标,开展精准招引,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提升、直接融资、市场开拓,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同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推动百马产业园区承载力不断增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工业经济量质提升。
(四)多措并举提振消费市场。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提高消费能力,创新消费场景,全力优布局、兴业态、促消费、聚人气,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节庆会展与促进餐饮消费有机结合,持续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加大对餐饮、旅游等传统行业的支持力度。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家电等大宗消费,不断推动发展平台经济、直播电商和夜间经济,持续扩大新零售、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新业态对消费提升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居民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的信心和能力。
(五)快马加鞭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深度挖掘招商资源,捕捉投资项目信息,摸排链主企业、关键节点企业合作需求信息,进一步拓展招商渠道,做好优质项目动态储备。以优势特色产业吸引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培育、引进一批支撑性强、带动力足的产业项目助力高水平产业集群建设。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着力拓宽资金渠道,积极向上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对重大项目的支持。同时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进度,对关键期项目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密切跟踪在谈项目,实施“一对一”贴心服务和“一跟到底”闭环服务,狠抓要素保障,加快投资项目推进速度,争取早开工早落地,及早形成实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