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1-9月经济运行分析: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增长后劲仍显乏力
来源:达川区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3-11-15
点击数:

​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达川区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积极向好发展态势。

一、经济运行情况

1-9月,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2.43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51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3.57亿元、同比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115.35亿元、同比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5:21.5:57.0。

(一)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今年以来,全区多措并举推动粮食和畜禽生产,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1-9月,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2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47.8亿元、同比增长4.9%,林业产值7.5亿元、同比增长22.1%,牧业产值22亿元、同比增长1.2%,渔业产值3亿元、同比下降4.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亿元、同比增长12.8%。

(二)工业经济承压回升。全区继续落实细化助企纾困措施,规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保持恢复发展势头。一是生产方面:1-9月,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5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较1-8月提升0.8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产值同比增长8.3%,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同比增长22.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半年回升7.7个百分点。二是经营方面:1-9月,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22亿元、同比增长5.1%,利润总额0.51亿元、同比增长63.3%,利税总额0.86亿元、同比增长36.8%。

(三)固定投资稳步增长。全区抢抓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进度,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步增长态势。1-9月,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 162.8亿元、同比增长6.7 %。其中:基建投资 136.1亿元、同比增长 73.5%,房地产开发投资 12.2亿元、同比下降50.8 %,工业投资14.4 亿元、同比下降8.6 %。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92.1%,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8.6 %,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39.8%。从投资主体看:政府投资 117.5 亿元、同比增长54.1%,民间投资45.3 亿元、同比增长5.8 %。

(四)消费市场逐步回暖。随着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的落地落实,居民消费信心不断增强,消费市场回暖态势明显。1-9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7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9亿元、同比增长8.9%。按消费区域分:城镇消费131.1亿元、同比增长11.1%,乡村消费7.6亿元、同比增长12.0%。按行业形态看:批发业销售额61亿元、同比增长19.4%,零售业销售额127.9亿元、同比增长13.7%,住宿业营业额4亿元、同比增长11.8%,餐饮业营业额22.1亿元、同比增长15.2%。

(五)财政收支运行稳健。全区狠抓财政增收节支,着力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预算执行平稳有序。1-9月,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5.93亿元、同比增长30.38%。其中:税收收入3.43亿元、同比增长32.78%,非税收入12.50亿元、同比增长29.73%。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6.27亿元、同比增长7.21%。其中,住房保障、教育、城乡社区、农林水等民生项目分别同比增长21.2%、15.2%、19.1%、14.1%,有效惠及了民生。

总体看,前三季度全区经济整体运行较好,相比上半年,各项指标全面回升,呈现出企稳回升的良好趋势。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优。当前产业结构中,一产业农业占比过高;二产业中工业经济体量较小,仅有规上工业企业81家,缺乏龙头企业支撑;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

二是要素保障不足。财政支出压力大,全区建设项目多,项目资金筹集难度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用地需求持续增加,用地指标严重不足。

三是市场消费不振。经济恢复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居民消费心理趋于保守,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持续低迷,全社会需求整体偏弱。民间投资信心不足,1-9月民间投资总量占比27.8%。

四是指标基数调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调整为“固定资产投资”后,不再统计高速、高铁等跨区项目投资以及农户投资,投资增长压力较大;煤炭行业全面停产报数、规上工业总产值大幅削减基数,直接影响我区经济指标数值。

三、工作建议

在前三季度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上,坚定“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运行基调,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市、区各项稳经济政策措施,聚焦政策落实、产业调整、项目招引、投资支撑、消费拉动,推动全区经济稳进提质,全面完成全年预期目标。

(一)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持续抓好《达川区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兑现,严格落实区级领导挂包联系企业制度,实施“一企一策”针对性帮扶。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力争全年完成“个转企”200户、“小升规”50家,培育营业额超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以上。

(二)优化经济结构布局。农业方面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力争创建省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2个,确保全年粮油播面稳定在134万亩以上、蔬菜产量达80万吨以上、出栏生猪83万头以上。工业方面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力争全年开工工业项目8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10亿元以上。重点聚焦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和清洁高效电力供给,建设全国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制造高地。全力打造200亿级热电联产循环经济产业集群、100亿级丘区农机装备产业集群。第三产业方面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高标准建设升华广场新能源汽车展厅、奥莱购物广场小商品市场,升级改造时代天成市场,持续开展2023年“达川消费季”活动,释放消费活力,力争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以上。

(三)壮大民营经济发展。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群众加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业主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个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力争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0%以上。

(四)强化项目建设力度。我区目前城镇化、工业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投资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在交通、水利、城建、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加大政府投资,将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特殊“稳定器”。二要引导工业企业加大创新技改投资力度。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通过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三要推进项目储备、推进、建设的良性循环。深入分析国、省、市政策动向,抢抓扩内需、补短板的政策调整机遇,重点在事关达川长远发展的领域,抓紧编制和完善一批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领域战略性项目,充实区级重点项目储备库。确保全年谋划储备项目1700个、总投资超7000亿元,力争30个项目纳入中省市“盘子”。全年举办招商推介活动4次以上,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超60个,实现到位资金6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石峡子水厂等83个项目,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以上。

(五)增强部门协调联动。一方面要全区上下同心精准研判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把握挑战与机遇,在变局中育先机,在挑战中开新局,另一方面更要行业主管部门左右合力,携手把好关、报好数、算好账,共同努力推动统计工作取得实效。一要强化研判调度,基础工作干得好。实行领导、部门、业务人员、企业(项目)业主等各级联动,实现从领导到基层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无间隙覆盖,突出抓好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重点指标监测分析,力争经济运行调度精准精确,基础工作能够干得好。二要聚焦数据质量,基层统计报的好。持续巩固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成效,始终把统计数据质量作为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聚焦基层单位、“四上”企业、投资项目、样本调查户等基层统计主体,实行精准掌握,确保基层数据上报质量。三要创新统计方式,经济数据统得好。积极探索基层统计方式方法,改革行业部门统计评价办法,创新改进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分析制度,形成全民统计的良好态势。四要凝聚部门合力,考核指标认得好。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与上级做好亮点工作汇报,全方位展示达川发展成果,助推达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