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达州市达川区城市管理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区政府办
发布日期:2023-10-31
浏览次数:

​​达川府办〔202353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区政府同意,现将《达州市达川区城市管理十四五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达州市达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1031日                

 

达州市达川区城市管理“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达州市建设五个中心,实施七大振兴行动,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的关键期,也是达川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高地,打造城市型经济先导区的窗口期和机遇期,达川区城市管理工作将迎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为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市容市貌、配套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城市安全运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精神,结合《四川省十四五住房城乡建设事业规划纲要》《达州市城市管理十四五规划》《达州市达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等上位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现状基础及发展形势

一、发展成就

(一)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达川区不断探索城市管理机构改革,组建达川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逐步推进城管执法领域职能职责有序划转,让城市管理始终保持高位统筹、高效运转。注重网格组织架构的延伸,建立了日常状态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组织的三级组织架构机制;应急状态实行“1+2”扁平化管理,由区级联系领导直接调度社区党委、网格党组织两支力量,真正让网格吹哨、干部报到成为常态。积极推进简政放权,调整优化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置服务行政审批程序,完善网上审批系统建设,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事时限,实现将环卫保洁、市政维护等作业推向市场,逐步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环卫行业市场体系。采取强化监管、优化巡护、快速联动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辖区各类窨井盖和交通标志标线整治。

(二)市容市貌不断改善

我区新城区建设高质量、高标准推进,老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加速补齐。通勤圈、商业圈、生活圈布局更加合理,市民素质明显提高,市容市貌焕然一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依托山、水、道路、公园、广场等载体,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实际,通过空转绿”“见缝插绿等方式,使多处城市边角地块华丽转身,绿化覆盖面积10565.85亩,已建公园(游园)24个。13条城市主干道全线贯通,三里坪组团基本建成,南城建成区5年净增约10平方公里。完成22座停车场建设,新增泊位8519个,开放共享泊位数6770个。开放机关事业单位内设厕所20余座,新建公厕26座,改建公厕8座。9个老旧小区、17个棚户区、11家农贸市场、77条小街小巷改造升级,26个地下管涵隐患点治理完成,新达水泵厂家属院七小区获评省级老旧小区试点示范项目。依法取缔占道经营、以车为市、占道加工、占道堆码等行为;依法拆除城区临街门市非法占道的焊接式钢架棚、遮阳(雨)棚(伞)、移动布棚;坚决取缔主次干道和重点区域的露天烧烤经营;整治落地灯箱、广告牌占道摆放,及时拆除破损布幅标语,清理牛皮癣广告。

(三)垃圾治理持续深化

完善垃圾收集清运、压缩转运、无害化处理作业链条,建立了生活垃圾清运保洁全覆盖的高效运作机制。建设和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体和收集设施全覆盖。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强化城市日常保洁,复制拓展市场化清扫保洁模式,中心城区纳入市场化保洁面积307.2万平方米,环卫机械化作业率80%,清扫覆盖率100%。生活垃圾处理量从十二五末的120/天,增加至270/天,累计处置垃圾44.2万吨。制定《达川区场镇和公路沿线灰尘大问题专项整治方案》,开展场镇和公路检查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国、省、县道的日常养护,年均出动波形护栏清洗车110余台次,投入养护工人57500余人次,修复路面25万余平方米,处理淤泥垃圾1150余吨,清理土石方2.8万余立方米,实现了路面路肩无尘土。

(四)执法能力不断提升

逐步建立执法责任清单,优化城市管理执法流程,健全了行政处罚适用规则、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施片区包保、街路巷长责任制,设立三个市容监管执法中队;推行城地联动”“力量下沉互动监管,变城管单兵作战城管部门社区联勤联动巡查模式,有效整合了城市管理力量,形成社区、城管、相关部门联动的大城管格局。错时管理无缝衔接覆盖,设置每日3班倒,建立24小时城管快反处置机制,农贸市场占道经营现象明显遏制,通报率下降77%。有效遏制违规占道经营,全力落实临时摊区设置,有效保障特困市民谋生需求,基本形成流动摊贩主动进市场的导向。坚持重点时段重点整治,在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和中高考期间开展专项整治,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氛围。升级广告店招监管质效,按照规范、美观、安全、提质的标准,对城区违规户外广告进行清理,引导业主自行拆除,对拒不整改、整改不达标的予以强制拆除。强化治理噪音扰民,严查严处社会生活噪声扰民行为,配合公安开展广场坝坝舞专项整治,城区噪声污染明显减少。强力整治道路扬尘,开展蹲点蹲守,落实执法人员深入工地宣传,杜绝不合格车辆上路,严把扬尘治理第一关口。强力推进油烟治理,对南城餐饮企业油烟排放按照三个100%(即油烟净化器安装率达到100%,使用率达到100%,达标排放达到100%)进行日常监管,成功实现环保督察此领域零投诉。强化洗车场行业监管,走访登记辖区洗车场,签订《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承诺清单》,推出市民互动监管,公开监管信息牌;对违规经营、占道经营洗车场严管重罚,洗车场规范和场地面貌明显提升。

(五)市政设施安全运行

持续开展城区地下涵洞安全隐患巡查,制定整治方案,累计完成重点安全隐患点位加固治理30余个,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保障了城区地下涵洞平稳安全运行。加强城区破损下陷窨井盖整治、防坠网安装、破损管网整治、堵塞管网疏通等工作,累计完成窨井盖提升整治3000余个,安装防坠网8000余个,管网整治约5公里,管网疏通约100公里,清淤约15000立方米。升级改造城区内90条人行道。完成汉兴大道南段、南国大道、柳林路、正通路、一新路、人和路、中青路、盛达路、麻柳大道(涛源酒店至一品南庭右幅)等道路整治。巡查路灯和楼宇亮化600余次,更换灯具2500套,处理电缆故障69处,更换故障电缆2600余米,维修路灯3500盏,维修监控设备32次,更换监控设备86台。

、主要问题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

城区个别市政道路不畅,断头路、瓶颈路仍然存在,部分市政设施建成后没有及时移交,导致无法正常养护管理,工程投资效益无法有效发挥,影响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和城市形象;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园、公厕等便民设施配套不足,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处置能力不足,雨污混排垃圾清运不及时;道路破损、占道经营、道路拥堵;违法倾倒垃圾等问题突出。

(二)市容环境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以机械化为主的现代化环卫作业工艺工法尚未全面推广,广告招牌美学运用程度不够,市容秩序辅助管理模式还需完善,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污水乱排、噪声扰民、扬尘污染等热点难点问题反复性和管理不平衡性依然存在,城市秩序与民众生活的平衡点依然难以把握。

(三)统筹联动机制需进一步改进

由于大城管体制不够健全,协调机制权威性不足,统筹联动存在掣肘,五水共治、垃圾分类、环境整治、无障碍环境建设等专项工作需要部门街道的支撑与配合。作为城市管理的牵头部门,还需进一步形成多跨协同的闭环机制,在调得动、用得好各方力量上再下功夫。

(四)数字治理动能亟需加速释放

目前全区城市管理数字化应用系统建设缺少全面的统筹规划,市政、环卫、执法等各条线利用数字化手段解决核心业务痛难点的意识有待加强,数字化系统重建设、轻使用的情况普遍存在,与系统平台相匹配的工作机制缺失。各系统平台间数据不关联,数据碎片化、孤岛化现象较为突出,数据归集和挖潜能力需要提升,互联互通的力度还需加大。部分数字化系统实用性差,影响行政管理水平、执法办案效率和审批服务效率。

(五)城市管理人才队伍有待加强

我区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略显不足,人员年龄偏大导致工作推行困难。桥隧管养、园林绿化等维护作业人员待遇偏低,导致熟练工、专业工流失严重。垃圾分类工作督导员数量不足,居民源头分类投放参与率低、准确性差以及小区的物业服务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短期难以解决。城市管理和执法人员专业技术较弱、学习动力不足。

(六)城市管理经费支持有待补足

经费存在较大缺口,影响日常维护作业,物资保障投入不足,阻碍项目规划的实施。维护经费不足,影响灯光亮化、园林绿化、桥隧管养等维护基本工作的开展。执法支队队伍装备保障不足,信息化装备短缺。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财政投入压力大,改混收混运分收分运需要足够的设备保障,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实行。信息化城管自建探头数量少,物联感知设备采集手段欠缺,缺乏基础设施保障和技术保障。园林维护作业人员无固定休息场所,需加入资金投入改善工作场所。

三、面临形势

(一)新发展机遇为城市管理带来新契机

一带一路”倡议及长江经济带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区域战略将纵深推进,有利于从供给侧层面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城市管理硬环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战略,提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目标定位,有利于促进成渝地区城市管理一体化发展,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品牌共创等方面,释放政策红利,实现 1 1>2 的倍增效应。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的重要门户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新高地,达川将处于综合发展优势的重塑期、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期、迈入共同富裕的跨越期,城市综合管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机。达川区将极大地受惠于重大战略部署的政策举措和城市之间多维度、多角度、多元化的交流合作,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将推动城市综合管理站上更高起点,向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迈进,在新时代城市治理重要窗口中展现头雁风采

(二)新发展阶段为城市管理带来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综合管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服务人民需求为导向,不断实施从体制机制到设施建设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十四五期间,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关键期,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城镇化率将提升至48%以上,城市空间范围和城市人口规模急剧扩大。达川需要坚持奋进达川、先行示范工作基调,突出重塑产业、更新城市首要任务,构建一核两区六组团战略布局,着力展现城市管理的责任担当,以治理水平提升促进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达川快速提升市容环境卫生、市政公用设施、城市安全运行等方面执法监管和服务水平,需要城市管理领域以更严格的标准,在管理体制、管理能力、管理规范等方面与大城市接轨,不断提升城区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打造省内一流的市容环境,展示靓丽的城市形象、卓越的城市品质,不负人民的期待和时代的重任。

(三)新技术变革为城市管理带来新动能

现代信息经济和网络技术等为城市管理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要抓住智慧城市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化手段破解城市病,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两化融合,促使城市管理由数字城管逐步向智慧城管转型升级。城市管理的智慧化构建要从整体架构和系统建设、需求导向和应用建设、系统衔接和融入智慧城市三方面展开,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达川区要顺应发展大势,高标准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同时把数字化改革与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大市政环卫体制改革深度融合,通过改革促进城市管理职能优化、流程再造、模式重构,不断提高审批服务效率、行业监管水平和行政执法效能。

(四)新发展理念为城市管理带来新思路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城市总体发展方向正在发生重要转型,城市综合管理必须以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以创新为新动力推动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助力形成新业态新场景;以协调为新要求推动城乡融合均衡发展,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有序推动城区有机更新,加快呈现大美公园城市形态;以绿色为新底色建设城市良好生态,实现固废高效处置,塑造天蓝水清土净环境品质;以开放为新支撑促进城市综合管理资源要素高效集聚,持续提升营商环境;以共享为新导向推动城市综合管理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的系列指示及考察四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融入双城圈,建设示范区历史机遇,坚持严格法治、标本兼治、源头整治、常态长治、共管共治的工作思路,构建更加完善的城市管理服务和安全运行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效益和服务质量,推进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为达州市文明城市创建、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和将我区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贡献城市管理力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人民为本、共治共享

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执法就是责任、权力就是奉献的理念,以市民满意度作为衡量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广泛鼓励引导企业和人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开展行业自治,打造共建共治、共赢共享的现代治理样板区。坚持依法治理,建设法治城管,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城管执法水平和执法效能,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坚持对标一流、追求卓越

以打造未来城市样板地、创新驱动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的雄心创新城市管理,将城市管理领域各项工作放在全省标杆城市一流城区中找坐标、找定位,以先行示范的担当作为,以引领时代风向标的雄心抱负,为创建人民幸福城市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三)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谋划

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全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一盘棋,加强各环节、各平台、各部门、各主体之间的紧密衔接与协同;统筹城市管理各条线、镇街(平台)、社区各级,调动各级政府和各方面积极性。

(四)坚持精细管理、精准施策

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品位。锚定目标,拉高标杆,按照全要素、全领域、全周期要求,精准施策,科学施治,做到全域覆盖、无缝衔接,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五)坚持数字赋能、创新驱动

以数字化赋能城市管理为主线,持续深化城市管理领域数字化转型,不断拓展城管数字化应用场景。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定不移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不断在创新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业绩。

(六)坚持安全为基、韧性发展

统筹城市安全与发展,抓好安全生产五落实(领导机构人员落实、责任体系监管职责落实、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保障和预警防范措施落实、安全宣传教育落实)和三个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行稳致远。

三、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高水平建设奋进达川、先行示范的战略定位,坚持对工作要求更高、让达川发展更快、使人民生活更幸福的使命,与建设公园城市、文明城市、全域治理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方略相适应,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和公共服务品质,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生活环境、靓化城市人居环境,以国内一流、省内领先、全市示范为目标定位,以城市综合能级和城市环境品质双提升为目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为达州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和环境保障。

(二)具体目标

1.市容环境品质明显提升。道路保洁机扫率、环卫作业新能源车辆占比大幅度提高,席地而坐精品保洁区域逐步拓展,实现三街精品保洁,并逐步扩大到三圈三站。洁美区域实现道路保洁见本色可席地而坐,城市家具无污渍可随手擦拭,绿化绿地见景致可清新入目。公共厕所服务提升,达到有纸无味、舒适贴心。户外广告设置规范有序,城市家具布局美观协调。夜间光环境更加靓丽精彩,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设施保持完好。坚持整区域、整街道推进,营造洁净的城市卫生环境。

2.市政设施管维不断完善。紧抓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硬标准,以路平、灯明、排水畅为目标,查漏补缺、精准提升市政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努力为广大市民打造整洁、优美、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管理高效、技术专业的市政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形成;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管线(管涵、窨井盖)、照明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完好率达到96.5%(新建、改建城市道路项目的功能照明装灯率应当达到100%),及时维护率达到100%

3.垃圾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建成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和处置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到2025年底,全区生活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实现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实现生活小区、企事业单位分类准确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人均生活垃圾实现零增长,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4.燃气水务运行安全平稳。加快推进天然气管道建设,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全区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85%。加强城市公共供水全过程监管,改造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水厂,确保供水安全。全面推动城市公共供水水质信息公开,促进城市公共供水管理规范化。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促进供水设施智能化改造,部署智能水表等感知终端。

5.智慧城管建设加快推进。推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在城市细管、城市智管、城市众管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初步搭建完成达川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国家、省级、市级、区级平台互联互通。优化完善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体系,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步伐。

6.综合治理服务高效便民。城市管理职能进一步转变、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依托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指挥便捷、分工明确、快速处置、服务到位、信息互享的城市管理应急联动新机制基本构建完成。做实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 “一线工作法的工作作风,在基层执法监管、市政设施维护、环卫清扫保洁方面,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关心、关切的民生实事,城市管理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7.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按照以人为本、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权责一致、协调创新的基本原则,着力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包容性发展的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2025年,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环境卫生等城市维护更上一层台阶。

“十四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计划表

指标名称

2025规划目标

属性

备注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约束性

 

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

95%

约束性

 

公厕达标率

95%

约束性

 

生活污水处置率

97%

约束性

 

城市道路路灯亮灯率

95%

约束性

 

城市道路设施完好率

96.5%

约束性

 

生活垃圾分类

中心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体系

预期性

 

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成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国家、省、市实行联网对接。

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居于全省中等水平。

预期性

中心城区

供水合格率

100%

约束性

 


第三章  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

一、以体制机制为根本,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系

构建责任清晰、分工协作、多跨协同的大城管格局,努力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精细化管理;整合城市管理职能,厘清城市管理职责边界,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构建整体智治、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一)加强城市管理顶层设计。完善区街两级的事权分工,明确各级工作职责与重点,强化条线与块面间的综合协同能力,实现区级层面抓总体重指导、街道级层面定方案抓协调重推进、社区层面夯基础强治理重落实的基本格局。区级层面,发挥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做实做强常态化的区级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充分利用区级平台联通上下、衔接左右的系统枢纽和作战平台功能,有效实现条块统筹。定期对街道工作开展调研评估和综合指导,实现条线部门的专业化优势与属地管理部门的综合管理优势最大程度地结合;街道层面,强化力量全面下放、资源高效下沉、保障有效下倾以及社区综合协同治理能力建设。

(二)加强城市管理统筹协调。着力解决城市建设管理系统性问题,创新审批方式,提高立项审批效率。在体制上强化责任主体、在机制上增强协同能力。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领导小组的规划研究、决策和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清淤点、通堵点、解难点。横向整合部门资源,获得行业部门专业力量支持,纵向加强与街道、重点地区管理办合作沟通,全面提高管理效能。加强规划、建设、运行的无缝衔接,管理、执法、服务的有机融合,审批、监管、执法的整体协同,增强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优化调整下沉事项和集中执法权,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管理中心下移。进一步处理好专业执法、条线分工和属地管理的边界,加强协调区级部门和街道之间的协作联动。

(三)深入推进市政环卫管养体制改革。改革市政、环卫事企一体的管养体制,将管理职能和保洁养护职能分离出来。加快环卫市场化服务探索,充分整合现有资源,落实管办分离,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专业化水平。探索城市物业一体化综合运营模式,辖区内市政养护、环卫保洁、停车收费、绿化等养护业务一体化运营。率先推行城市管家服务,打破部门壁垒,消除管理死角,打造全方位、立体化、无缝隙的精细化管理新模式。强化街道的街巷保洁主体责任,合理控制各街道保洁单位数量,有效提高全区保洁工作质量。

(四)推进城市管理模式全面融合。消除城管系统人员待遇、经费预算、体制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推进思想融合、模式融合。在执法管理模式上,强化街面秩序管理第一责任人意识,建立属地负责、网格管理、执法支撑工作体系;在垃圾分类模式上,融合完善桶长制三定三服务相关工作机制,推进垃圾分类三化四分闭环管理;在保洁管理模式上,实行管干分离,逐步市场化、规模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在防潮安全管理模式上,各街道建立防潮专职巡防队伍;在基础设施改善模式上,采用科室牵头、中心主导的设施改善类项目建管融合模式。

(五)健全队伍建设制度体系。明确队伍建设制度规范。修订更新适应执法力量下沉的人员配置、岗位设置、主要职责、执法业务、执法保障和考核监督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完善城市管理执法新入职人员岗前培训和从业资格制度。进一步明晰区镇执法队伍权责清单,明确城市管理职责和工作方式,夯实队伍规范化建设基础。聚焦城管队伍人才建设。针对执法需求,优化城市管理队伍素质结构。编制城市管理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围绕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停车服务管理等领域,吸引优质城市管理人才。完善城管队伍用人制度。建立职业化执法和环卫队伍,改善执法、环卫工种职业形象,增强社会各界对执法能手、环卫工匠的认同感,构建稳定的城市管理人才队伍格局。完善律师驻队模式长效管理机制,鼓励支持城管执法人员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二、以市容治理为主线,提升品质城市管理水平

以加快打造整洁之城、便捷之城、靓丽之城、温暖之城为目标,持续推进美丽达川建设,巩固城区环境大整治成效,加强市容风貌、环境秩序等关键领域治理,打造川渝城市精细化管理达川样本,确保实现市容市貌常新、景观靓丽常在、城市温度常留,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治理成果。

(一)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健全区、镇(乡、街道)、社区三级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机制,编制权责清单,理顺管理权责。健全违法建设治理制度体系,升级违法建设信息管理平台,深化违法建设专项整治行动。聚焦民生重难点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执法,持续开展节假日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城郊结合部环境脏乱差连片整治、校园周边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市容环卫执法专项整治、农贸市场周边环境整治、毛垃圾专项整治、污水污泥专项整顿、餐厨垃圾专项整顿、生活垃圾分类和渣土运输等专项执法整治工作。着力街面秩序短板治理,从严查处摊店乱摆、车辆乱停、广告乱设、垃圾乱扔等违法行为。重点提高城郊结合部、背街小巷等区域的管控水平,对出店经营、占道堆物、无证设摊等开展重点治理,减少违章行为发生率。集中开展城市环境噪声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社会生活、企事业固定设备、施工、交通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污染问题,建立噪声投诉快速解决渠道和标本兼治的城市噪声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实现城市生活宁静和谐。

专栏达川区市容秩序专项治理重点行动

持续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加强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大型装修工程等建设工地以及建筑垃圾消纳场等扬尘源头污染源管控,施工现场严格落实十不准、十必须,严格执行六个100%”扬尘管控标准。加强道路扬尘污染防控,探索开展城市道路扬尘监测,加强公路连接支线道路和纳入农村公路规划公路的道路硬化及破损路面修护。推广使用多功能除尘抑霾车等作业机械,提升道路治尘成效。加强城区裸土覆盖专项检查和整治。积极运用线上线下手段加强工地和道路扬尘治理监管。健全区域扬尘治理联防联控机制,严厉打击各类工地扬尘污染和建筑垃圾运输违规违法行为,坚决遏制非法倾倒。

持续推进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将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防治纳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内容,健全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重大事项。严格落实餐饮服务项目布局选址和存量处理相关要求,加强日常巡查和专项执法整治,完善油烟扰民案件一案多查机制,利用智慧监管等手段,解决餐饮服务项目布局不科学、选址不合法、油烟净化设施安装不规范、油烟排放不达标等突出问题。加强与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的合作,强化行业的自律、引导和服务功能。加强培训和宣传,督促规范餐饮服务业油烟排放。鼓励餐饮服务业绿色低碳化发展,使用节能炉具、无烟炉具和清洁能源,倡导无油烟、少油烟烹饪方式。鼓励防治手段先进科学化,推广先进实用的油烟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

持续推进工地夜间施工噪声扰民整治专项行动。优化《夜间施工许可证》核发程序和标准,严格落实三级区域管理要求。鼓励建筑施工企业采用新工艺,推广装配式建筑施工。加强证后管理工作,督促建设、施工单位加强夜间施工管理,落实企业防噪、降噪和告知义务,因地制宜优化建设运输车辆、工程车辆入城时间,从源头上减少噪声污染。加大管控和执法查处力度,严查无证夜间施工和施工运输车辆违规行为,规范有证夜间施工,加大夜间施工噪声扰民查处力度,实施信用惩戒等措施。

持续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治理。按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类处置的原则,充分发挥社区、居民自治委员会、物业企业在违建治理中的源头管控作用。加强建设施工现场检查,综合运用智能化设备等进行核查和动态监控,并限制违法建设使用和产权登记。制定城市公共区域违建分类处置计划,结合城市有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两拆一增等专项工作,开展城区重要节点、重点管控区域综合整治,公共区域存量违法建设治理完成70%以上。强化全过程监管,及时发现、坚决制止、快速消除各类新建违法建设,实现规划强制性控制区域、重要节点、道路两侧、公园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新增违法建设零增长。深入开展无违建小区创建评选活动,创建无违建小区(院落)3/年。


(二)落实常态化环卫保洁。提升作业水平和保洁实效。主动对标学习国内一流城市的先进经验做法,实现保洁作业到边到底到角,做到跨前一步应扫尽扫。从清扫模式逐步提升为清洗模式,对辖区重点卫生死角区域进行排查和整改,发现一处,清除一处。主城区实行全时段、高频次、深度化清洁,确保环境卫生360无死角。级/级/级/级清扫保洁道路分别实行三扫四保、三扫三保、一次普扫加巡回保洁,明确16小时、12小时保洁班范围及道路;级/级道路机械吸(洗)扫作业频次分别大于2次;级/级/级/级机动车道道路作业频次分别大于11次。引入先进环卫作业监管制度。完善以道路清扫保洁等级管理为基础、作业质量社会评价为依据的监督检查体系。引入双随机巡查制度,对环卫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情况、清扫保洁标准执行情况、环卫作业机具作业保养情况、环卫工人福利待遇落实情况等实施监管。通过随手拍等公众参与模式,实现环卫作业质量全过程、全社会、全层级监督。制定突发事件和重大保障活动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和指挥调度机制。践行定岗、定责、定人、定时、定流程保洁机制,实行网格化、精细化、无缝隙管理模式,强化卫生死角专项整治,落实责任主体和属地管理。加强环卫工人关心关爱。多渠道、多方式保障环卫工人福利待遇。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减轻环卫工人劳动强度,督导环卫企业为环卫工人购买社会保险和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力争为符合购买社保的环卫工人社保购买率达到100%

(三)推进道路保洁机械化作业。推进道路机械化智能化保洁。加大新型保洁车辆和小型作业机具的引入和使用,主次道路机械化清扫率保持100%。在现有清扫车基础上,构建洗扫车、清扫车、吸尘车、洒水车、抑尘车、护栏清洗车为一体的全套道路机械化作业方式,努力实现道路保洁管理标准提升和机制创新。稳步推进使用新能源环卫车辆,新建环境卫生车辆停保场和水域保洁站,提升环卫基础设施。引入新技术,逐步运用5G无人驾驶环卫车、智能环卫保洁检测设备。加强环卫车辆机具管理。加强环卫作业车辆专用停车场建设运行管理,明确适用对象、选址、配套设施及环保等方面要求,配置充电桩的车位比例超过50%,为推广新能源车辆配置提供保障。鼓励环卫专用停车场实施市场化运行管理。督促环卫企业强化垃圾收运车辆的规范管理,落实管理责任人,实行定时清洁、冲洗和消毒,定期进行专业检修维护,重点加强垃圾收运车辆箱体密闭性检查,确保垃圾运输过程无抛冒滴漏、臭气扰民等现象。加快推进小型环卫作业车辆外观涂装和标识标牌美化工作,保持车容车貌整洁。

(四)推动旧城靓质。推动三微治理。加强楼栋微整治。以曹家梁新达水泵厂老旧小区提升打造为示范,加快推进花溪社区、南坝(纺织厂)等一批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加快电梯加装更新、防盗门更换、楼道堆物整治、楼道墙面刷新、文明楼组建设。加强空间微改造。开展两拆一增工作,拆除公共区域内的违章建筑、有碍空间开放的围墙,增加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和公共设施。加强景观微更新。推进社区花园、睦邻广场、睦邻小道改造和文化墙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活力、魅力、广泛影响力的景观微更新示范区。推动精品示范街建设。坚持全要素、一体化、做减法,进一步促进城区精细化城市管理。生活小区、核心商圈、重要枢纽等窗口部位,按照最高标准保持干净整洁安全有序。以高品质、多元化、智慧化为导向,结合全区各街道、区域的固有元素和历史特点,着力打造市、区级精品示范街。高规格开展省级街容示范街创建工作,力争新创建省级街市容示范街不少于1条。开展美丽街巷创建行动。实施背街小巷品质提升行动,打造特色精品街巷,开展最美街道最差街道评选活动。以15分钟完整社区为标准,实施医院、学校、交通枢纽等重点片区更新提质行动,营造面上精致精美,内里温馨实用的城市公共空间。

(五)加强街道立面清洁。城市建(构)筑物外立面景观应当综合考虑城市片区景观要求、建(构)筑物性质与功能、建(构)筑物造型及特色因素,力求优美整洁,体现城市发展定位。十四五期间,保持主次干道临街立面整洁率达到100%,支路街巷临街立面整洁率95%以上。加强农贸市场、校园周边治理,强化小区牛皮癣整治,完成无牛皮癣小区创建。沿街建筑立面清洗按照谁管理、谁负责”“行业统筹、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原则,督促指导临街建(构)筑物的单位、沿街门店业主落实门前三包责任,督促物业公司落实建筑立面清洗整治主体责任。加强城区临街建筑物外立面(幕墙)清洗、翻新、整治工作,重点区域内建(构)筑物清洁应当按照下列要求执行:玻璃、金属板、装饰板幕墙,每年至少清洗一次;面砖、石材幕墙,每两年至少清洗一次;水泥、涂料幕墙,每三年至少清洗一次。对污损较严重的建筑外墙,适时开展补洗结合

(六)加强户外广告和招牌行业管理。健全户外广告和招牌精细管理机制。严格落实按照《达州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导则》要求,持续排查全区户外广告、商招店招、楼名标志等违规设置情况,及时清理违规设置的户外广告和招牌。以控总量、治乱象,优管理、提形象,简审批为原则,加强户外广告和招牌规划管控和电子身份证设置。探索运用场景思维、场景逻辑优化城市户外广告设置,探索3D户外广告和招牌等新型载体设置管理模式。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细微问题。强化户外广告和招牌安全管理。建立户外广告和招牌安全检查工作台账制度,定期开展专项安全检查,严格按照规定的安全检测频次压实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人安全管理主体责任,督促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和招牌及时整治。健全户外广告和招牌应急保障机制,完善户外广告和招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升户外广告和招牌美学水平。健全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标准体系,按规划管控区域细化落实规范设置技术要求。持续提前介入、主动指引商家规范设置户外广告和招牌,减少户外广告视觉污染,确保设施结构安全、内容健康、形式色彩与周边风貌环境协调。打造户外广告和招牌示范街道。指导特色街区、重点区域、重要道路沿线及周边户外广告和招牌规范设置,打造至少1个彰显城市美学的优秀户外广告和招牌高品质示范片区和1条示范街道,开展最美招牌评选等活动,带动城市空间景观品质全面提升。

(七)推进公厕革命。开放社会公厕为主、地块开发配套为辅、空白点新建为补充的原则,加强公共厕所建设。公共厕所密度按照精细化标准设置,居住用地(R3—5/k㎡;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4—11/k㎡;交通设施用地(S)、绿地(G5—6/k ㎡;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公用设施用地(U1—2/k㎡。完善公共厕所引导系统与标识标牌设置,提升公共厕所人性化服务,合理提高女厕厕位比例,设置无障碍厕间、第三卫生间、爱心驿站等功能间,增加24小时开放公厕数量,有条件的逐步提供免费厕纸、热水洗手等服务。优化公厕环境品质设计,打造各具特色的艺术化、生态化、人性化微型景观和设施。强力推进公共旱厕治理。严格实施公厕管护。深入整治厕所管护乱象问题,深化完善公厕管理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四净三无两通一明管理要求,提升公厕作业管理水平。加强跟踪式保洁法,做好臭气控制,提高公众满意度。建立公厕管养质量评价机制,开展公厕星级评定和最美公厕创建活动,通过定期巡检、网格化管理和使用者评价等方式,多方位监督公厕管养工作。探索公厕管理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模式,探索设立公益岗位等日常管理方式。

专栏达川区主城品质提升重点项目

棚户区改造:达川区翠屏山片区棚户区一期改造项目、达川区金华片区棚户区(二期)改造项目、达川区金华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小河嘴片区棚户区改造(二期)项目、小河嘴片区棚户区改造(一期)项目、空港新区棚户区改造一期项目。

老旧小区改造:花溪、建新、兴发、天桥、新达、汉兴、侨兴、蜀东花园、华泰、金南、广新、科南、保险、万兴、同盛、金久、华仙、新桥、石家湾、民乐、南坝、店子梁、四合、曹家梁东、祥和苑、福达、金华等片区改造。

城市美化亮化:达川城区路灯节能改造工程、达川区南城主次干道和州河南岸亮化工程、城区道路物理隔离设施整治工程、达川城区公园及城市景观带建设项目、达川城区街道整治提升项目。

城区公厕建设项目:重点推进全区现状公厕提质10座,新建公厕13座。

道路清扫设备设施新增项目:道路清扫设备设施新增项目新增洒水车1台,5吨压缩车3台,8吨压缩车4台。


、以固废处理为抓手,强化无废城市治理能力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碳达峰任务,积极响应碳中和愿景,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构建垃圾治理现代化体系,争创全省垃圾分类优秀县市区。

(一)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按照无废城市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积极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将生活垃圾管理工作逐步延伸至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多措并举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以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商场商圈、宾馆酒店、餐饮单位等为重点,持续开展光盘行动,推广自助取餐、称重结账等适量点餐取餐方式。加强对旅游住宿业、餐饮行业不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用品等规定执行力度的监督检查;加大限塑令执行力度,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袋,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积极推广可降解塑料等替代品。督促各行业落实限制过度包装”“无纸化办公等减量措施,推动快递、电商等企业使用电子运单和可循环利用包装等。积极推进大型商超、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净菜上市。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选用绿色环保耐用的大件家具、延长大件家具使用寿命等形式,减少大件垃圾产生。

(二)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聚焦垃圾分类闭合管理,完善分类标准体系,以定时定点投放为主线,不断健全街域、社区网格责任制。通过全面开展撤桶并点、定时定投方式,深化专管员等制度建设,确保垃圾分类覆盖率100%,人均生活垃圾量得到有效控制,实现零增长。以智能垃圾分类设备硬件为切入口,推进垃圾投放点加装智能AI监控设备、语音设备,建立可追溯信息系统进行源头监管,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全过程可看、可溯、可查、可控。打造样板街道、样板社区、样板小区、样板单位等区域化样板,推动全区垃圾分类提质增效。落实分类主体责任。继续强化督查检查力度,开启常态化日巡模式,持续落实日常考核通报机制,加强对街道、机关事业单位的通报力度。深化监督考核机制,以曝光篇、表态发言、经验交流、分析会等不同形式,有效实行例会制度。以入户宣传、现场指导、源头追溯、公示评比、减量回收、奖惩激励六大环节为要求,完善督查、奖惩机制,做实做细源头分类。完善相关部门责任分工,确保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扫除大型写字楼、综合体的垃圾分类盲点暗区,真正做到垃圾分类到边到角全域统筹。

(三)健全分类运输物流体系。加强两网融合创新试点。围绕生活垃圾分类两网融合”“城乡融合的体系衔接开展研究和市场化服务试点,努力实现衔接无缝、数据无漏。探索设施建设融合试点,在有条件的新建地埋式收集站、大件垃圾集散点等环卫设施集约建设布局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点。探索收运业务融合创新,按照四分类收运体系融合发展的要求,整合环卫清运人员和废品回收人员,形成一支队伍统筹收运不同类型的生活垃圾,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和人员车辆配置效率,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区、街镇、社区三级监管模式。探索放管服事项改革,整合城管、商务、生态环境等部门对分类垃圾的行业管理政策和行政许可要求,方便收运企业开展业务。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根据各乡镇(街道)分类推进进程和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按照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要求,科学测算、合理配置分类收运车辆种类和数量,实现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效分开,确保有害垃圾单独收集运输。各乡镇(街道)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市场化服务,将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服务内容、车辆机具配置要求和考核标准纳入招标文件和服务合同中。加大对收运服务企业分类收运车辆配置和运输过程监督,减少运输过程中抛冒滴漏,杜绝二次污染和前分后混。压实垃圾分类收运工作责任,探索推行不分类不收运制度,规范生活垃圾分类车辆标识标志,优化分类收运车辆选型,合理确定分类收运频次、时间和线路,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性能和管理维护水平。

(四)推进建筑垃圾全周期管理。推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督促建筑垃圾管理责任人及时申报建筑垃圾排放(产生)情况,编制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专项方案,倡导就近就便综合利用建筑垃圾。鼓励引导建筑工地开展建筑垃圾零排放试点项目建设,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300吨,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200吨。严格建筑垃圾排放一证一点管理,督促建筑施工单位有序开展建筑垃圾排放,推进行政审批事项一次办好。规范建筑垃圾分类运输管理。积极推动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准化和新能源化,完成现有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机械式全密闭运输改造。严格执行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拆除垃圾、工程垃圾、装修垃圾等分类运输监督检查,合理安排运输时段,实现定点、定线、定时、定车、定责五定运输管理。建立公安、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等部门联合检查和执法机制,严厉打击建筑垃圾运输违规违法行为。加快完善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布局。按照分类处置原则健全建筑垃圾处置设施体系。加快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年处置能力100万吨,实现全区拆除垃圾(含道路拆除垃圾)、工程垃圾、装修垃圾等建筑垃圾集中资源化利用。

(五)加强厨余垃圾全流程管理。强化源头减量工作。贯彻落实《反食品浪费法》,督促餐饮服务经营者将反对食品浪费纳入从业人员培训内容,主动对消费者进行防止餐饮浪费提醒。督促单位食堂建立并实施反食品浪费管理制度,加强食品在采购、储存、加工环节中的减损管理。鼓励学校食堂运用互联网+明厨亮灶等智慧管理模式,及时发现并纠正食品浪费行为。督促机关食堂引导干部职工节约用餐,细化完善公务活动用餐规范,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规范厨余垃圾收运过程。加强厨余垃圾收运服务许可管理,继续推行厨余垃圾收运市场化服务,开展餐厨垃圾和家庭厨余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试点,确保收运系统与处理系统有效衔接。加大对餐饮单位餐厨垃圾收运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厨余垃圾收运单位与餐饮服务经营单位签订服务合同,按合同规定时间、地点和分类质量规范开展收运工作。加快处置设施建设。稳妥有序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设计处理规模150/日,协同处置餐厨垃圾和家庭厨余垃圾。推广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合理利用厨余垃圾生产生物柴油、沼气、土壤改良剂、生物蛋白等产品。坚持以减量化为主、适度资源化的原则,继续推动厨余垃圾分布式处理设施建设,优先选择建设运行成本低、碳排放量低的处理工艺和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处理设备。

(六)促推粪污无害化处理。实行粪污处理精细化管理,做到技术可靠、经济合理、安全卫生、防止污染,实现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完成全面摸底,建立全区粪污无害化处理情况台账。建立常态作业机制,明确粪污无害化处理工作责任主体及其工作职责,以无环境风险、人民满意、无环境投诉为目标,明确推进粪污无害化处理工作步骤,通过市场化服务外包或自行维护管理等方式,确保粪污无害化处理工作有效运行。

(七)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持续强化监管力度和执法强度,建设完善以车载称重系统为重点平台的城市生活垃圾智慧管理系统,加快指标数据接入和完善。运用数字化手段,建立生活垃圾清洁直运的监管和评价体系,实施垃圾收集、运输的动态监管,有效提高垃圾分类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垃圾分类指导、监管队伍建设,完善教育、培训、考核制度,提高监管人员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扩大执法覆盖面至商务楼宇、商场超市、餐饮单位及居住小区,提升分类执法案件比例,推动垃圾分类进入全面法治化阶段。全面深入开展垃圾分类执法专项行动,强化单位、物业企业等分类管理责任人职责履行,法治化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宣罚并举、管法共进,营造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法治环境。

专栏  生活垃圾治理重点项目

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建设项目:配置240四分类垃圾桶3000个,配置垃圾收运车8台,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点100个。

建设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1个城区压缩垃圾中转站,新增1辆化粪池专用清掏车。

渗滤液及膜下水处理项目:通过相关论证,适时扩建日处理渗滤液600吨/日生产线1条。

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开展现状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进行雨污分流、分区填埋、大坝监测治理等。


四、以生态文明为基底,提升园林城市建设质量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构建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全面提升绿化品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美丽达川。

(一)实施“增绿添园”行动。推进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对隔离带、两侧绿化、道路节点进行美化彩化、增花筑景,在城市绿地重要节点打造园林景观,栽种适宜生长的色叶树种和开花植物。开展街角小游园建设和人民满意公园创建,建设以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的城市公园体系,增加小尺度、人性化、慢行可达的公园、广场、绿地的数量和密度,市区内公园绿地生活性服务范围达85%。结合生态廊道建设,打造高品质道路及滨水绿带建设工程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对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修复与重建。完善区内铁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雷音铺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市区内每平方公里用地规划绿地面积不低于20公顷,建设公园里的城市。到2025年,建设人民满意公园”10—2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各项指标,符合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要求。

(二)完善城市绿地综合功能。推动园林绿化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强化园林绿地在环境保护、防灾避险、净化生态、文化娱乐、人文休闲等方面的综合功能。推动城市土地综合利用,规划好城市广场用地,完善地下空间、立体绿化、空间绿化的综合布局。持续开展城市园林绿地生态功能的研究,完善绿地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园林绿地文化艺术水平。结合城市河湖水系、山体等生态保护与治理修复,开展滨水生态公园建设和山地公园的建设,做好城市风景区的规划发展与城市旅游发展的协调统一。

(三)加强园林绿化管理。不断提升绿地品质。在对公园绿地、公园改造的评估的基础上,实施绿地和公园的分类分级管理;对存在功能退化、植物配置不合理和土壤板结严重等问题的绿地实行改造,提高存量绿地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公园土壤的监测,通过土壤改良、植物修复等手段不断修复公园绿地土壤,提高绿地土壤入渗能力,促进植物良好生长。强化绿地的全过程监管。严格落实公园绿地、公园养护的合同化等契约管理,确保养护投入的实效;积极推进挂牌养护,促进社会力量共同实施监管。严格按照行道树、绿地的技术规范,实施绿地的有效养护管理;逐步健全单位绿化管理技术协作网络,大力培育单位绿化典范,持续发挥社会示范效应。加大绿化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无公害、绿色无害化防控技术运用,提高绿化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保持生物多样性,丰富园林绿化景观。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及树龄超过50年(含)后备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调查古树名木的分布、数量等情况,建立数据库,制定维养措施。设立园林数字化平台,创新园林行业管理互联网新方法,建立互联网体系,包括行政审批、批后监管、实时监控、公共绿地管理、公园导览、病虫害防治、绿化养护、园林科普等。

专栏  达川区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

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将国有林场、森林自然公园、州河、巴河等重要水源涵养地5km半径范围列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管理、严格审批,重点突出森林生态和森林景观建设,增加森林植被,提升森林质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鼓励发展生态旅游业。

实施特色景观大道工程:坚持以美化为重点,以彩化为亮点,按照“一路一品,一街一景”的思路,在新建、改建道路工程中规模化种植主题花木树种,对主干道路隔离带进行草花及彩色植物种植,丰富道路景观色彩和造型,打造“绿盈达川 f 花漫四季”道路示范。


五、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

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紧扣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改善任务,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尚,助力打造节水达川”“绿色达川

(一)加强节水管理。强化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建立公共供水用水户监控名录,加强用水大户的计划用水管理,科学确定计划用水额度,实行超计划(定额)累进加价政策。强化节水三同时管理。使用公共供水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和节水型器具,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建立供水企业水价调整成本公开和定价成本监审公开制度;执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非居民超定额累计加价制度,特种行业用水计量收费率达到100%

(二)推进全面节水。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污水、雨水收集利用,按照优水优用、就近利用的原则,在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及生态景观等领域优先使用再生水。在新建住宅小区、公共建筑中,推进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建设,在生态景观、绿化等方面优先使用雨水,替代地下水。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制定供水管网漏损控制计划,开展城市供水管网普查工作,加强管网维修和漏水监测,完善管网检漏制度,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检漏、补漏、堵漏水平。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应用新型管材和先进施工技术,通过实施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老旧管网改造等措施控制管网漏损。培育节水型企业。引导企业加强节水管理和技术进步,按照定额指标选择适合的用水工艺和技术,实施企业内部节水评价;配备管理用水设备和用水计量设施,按规定开展水平衡测试,加强用水分析和管理;推进工业废水回用和雨水等非常规水利用,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等。创建节水型单位。建立节水型单位工作制度和机制,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卫生间用水设施,安装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节水型水龙头、节水型坐便器和立便器;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及时维修损坏的供水管网和设施。创建节水型居民小区。鼓励引导居民小区使用先进实用的节水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加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和器具;建立完善、规范的用水计划和用水统计台账,定期检查更换水龙头、管道阀门、冲水阀等给、排水器具,杜绝长流水”“乱排水行为。提高工业企业节水水平。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进入,有针对性地对各企业制定节水方案,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节水管理,促进节水技术改造和用水效率的提高。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建设再生水处理设施,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六、以安全运行为己任,筑牢韧性城市安全防线

坚持韧性城市理念,以城市运行安全为工作主线,以路平、水畅、桥安为工作方向,加速补齐运行短板,强化风险防控,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保证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安全,打造平安市政”“韧性达川

(一)加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维护。加强城市道路桥梁专项巡查监督考核,完善街面巡查队伍联动上报机制,充分利用市民公众网络报送渠道,提高问题发现能力,建立快速响应专业处置新模式。探索将道路、桥梁、路灯、检查井盖、城市家具等纳入一网统管范围。开展路平桥安行动,加强全区道路桥梁设施运行安全监管,加强大跨度、特殊结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设置,建立道路桥梁设施周期性检测制度,实现常规定期检测覆盖率达到100%,结构定期检测应检尽检。常态化开展城市桥梁保养维护、清洗或涂装,及时实施城市桥梁结构安全隐患和病害维修改造工程,确保桥梁技术状况等级评定C级以上达100%。围绕科技、文化、生态、生活微场景的营造,持续开展人行道提升整治和城市道路路面黑化维护整治,确保城市道路路面黑化率达100%,道路路面完好率达98%。全周期监管占道施工打围。开展道路无障碍设施整治和拥堵路口微整治等专项行动,对城区路面坑洞破损、龟裂鼓包、井盖沉塌(凸起)、侧平石损坏等问题的集中维护维修,确保道路平顺美观、干净整洁、运行有效、安全耐久,强化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市民出行环境。做好道路设施、交通隔离护栏、路名牌维护。

(二)加强井盖和管廊设施管理维护。健全检查井盖协调处置机制,完善检查井盖巡查和应急处置机制,检查井盖问题应急处置率达到100%。全面推广球墨铸铁井盖,在城区易涝区域按地方标准更换治理雨污检查井盖和水箅子,加强病害井盖治理。继续开展雨污分流改造和长效养护工作,实现全区重点街道排水长效全覆盖。排水管网实施分类管理,长效养护管理覆盖率达100%,至2025年实现排水管网机械化养护率逐步提升。每年持续推进管网CCTV检测工作,实现清淤60公里,确保排水管网过水能力。继续推行智能井盖安装应用。结合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设施规划,建立健全综合管廊全周期管理制度,开展综合管廊定期结构检测和保洁服务,加强日常巡检维护等,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综合管廊运行维护水平。

(三)提升城市家具及附属设施品质。健全城市家具维护管理机制,规范城市家具设置,优化街道果屑箱、公共健身器材、隔离设施、花架、指示牌等分布,兼顾实用耐用与美学应用开展更新增补和巡检维护。开展添一把椅 温暖一座城行动,以舒适人性化、美观文创性、公众参与及安全耐久协调性为整体原则,对数量不足、分布设置不合理、品质不佳的既有街道座椅进行增补和功能品质提升。督促照明、电力、通信、交安设施等杆体箱柜规范集约设置,并组织开展背街小巷、开放式社区等其他区域各类箱体美化工作。

(四)提高城市照明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城市道路照明改造提升。大力开展照亮回家路专项整治行动,加大背街小巷等区域巡查,完善路灯补亮快速响应机制。加强对既有城市道路路灯设施整治提升的监督指导,持续实施城市道路增灯补亮行动,完成陈旧灯具更换、灯杆喷漆涂装、陈旧线缆更换、配电控制系统提升、对树木遮挡严重的路灯进行增补光源改造等工作,打造2条城市照明示范街道。因地制宜全面提升背街小巷、老旧开放小区、学校周边照明设施,不留城市照明死角,实现同享城市灯光的目标。加快推进照明设施的节能改造和设施升级,全面淘汰低效照明产品,定期更换城区街道路LED路灯,采用节能型镇流器和控制电器件,试点单灯控制等先进的灯控方式。制定季节性开闭灯时间,并根据不同区域市民活动时间,进一步调整重点地区开闭灯时间,助力城市碳减排。健全城市照明行业管理机制。完善城市道路路灯设施移交验收管理机制,确保数量、密度、照度达标移交。督促落实设施维护检修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规定检修时限,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落实中心城区照明保障工作任务和路灯投诉管理服务机制,确保城市道路路灯亮灯率达到95%,故障投诉及时处理。

(五)提升城市公用服务安全。做好燃气安全管理。启动实施老旧燃气管网及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工程,同步推进城镇燃气管网数字化改造及监管平台建设,有序推进民用燃气经营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推进钢瓶二维码标签管理,构建液化气销售钢瓶全程可追溯物流系统。在统一液化气运输车辆的基础上,整合终端配送车辆。搭建智慧燃气管理体系,加强对本地区燃气行业有效监管。加强水务行业监管,定期开展供水管理规范化考核以及供水水质抽样检测工作。做好城市水源置换工作,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减少地下水利用,增强水源涵养。推进城乡供水体系建设,配合城市新建道路建设供水管网,形成多水厂联网供水格局,促进一体化供水。

(六)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达标建设。优化雨水排放系统,逐步实现集中外排向分散引导、有序收集、就地消纳、资源化利用的转变。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要求,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蓄积雨水,削减洪峰,加快改造消除城市易涝点,加强城市排水管渠和泵站等排涝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管理。不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加强防洪排涝智慧化应用。完善智慧防洪排涝模块功能,逐步实现利用移动终端设备防汛数据实时获取,系统大数据计算研判。开展排水管网排查和雨污水混接点改造。对于已按规划建设雨污水管网的区域,加强对排水管网的日常排查与管护,杜绝新增错接乱接现象,逐步改造消除既有混错接点。推进海绵型城市绿地、广场建设改造。城市绿地在满足景观、游憩等功能的基础上,兼顾雨水调蓄、净化等生态功能,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空间。优化广场建设的排水方式,提高城市广场对雨水的滞、蓄能力,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加强海绵型建筑、小区和单位建设。城市道路、保障性安居工程、各类新建住宅小区、单位庭院、各类大型公共建设项目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老旧小区、老旧工业园区、企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同步考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要求与排水设施能力,有序开展改造提升,力争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实施海绵型道路及附属设施建设。城市道路应结合红线内外绿地空间、道路纵坡及标准断面、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布局等,建设海绵城市雨水控制设施。

七、以科技赋能为支撑,推进智慧城市管理创新

坚持数字赋能城市治理,依托综合指挥中心建设,整合数字城管、信访受理、110联动、卫健120联动、交通执法、市民报料、行业监管、综合执法、应急抢险、养护作业等数据资源,逐步实现城市管理领域一网统管。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在五水共治、垃圾治理、市容秩序、内涝治理、综合执法等重点领域开发多跨协同应用场景,切实提升行业管理服务能力,打造智慧达川

(一)建立适应智慧管理模式的工作机制。再造智慧管理业务流程。按照建立健全纵向规划、建设、管理,横向多职能部门协同的城市综合管理机制要求,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以管理要求、技术运用和处置流程紧耦合为原则,以满足城市综合管理的主要业务工作为目的,在体制机制、技术方法、行动实践等各层面开展创新探索,逐步形成感知敏锐、指令扁平、处置高效、问症精准的内部业务管理流程,构建跨职能部门、跨镇(街道)的综合治理、应急联动的外部协同工作流程,打造业务流程内外双闭环。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和管理安全等的智慧城管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以国家、行业安全标准为指引,加强网络安全检查和监测,深化网络安全防控能力建设,加强网络安全应急处置与恢复,强化数据资源保护能力,实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全面落实。

(二)打造城市综合管理泛在互联感知体系。在我区三里坪街道、翠屏街道、杨柳街道和城乡融合发展片区试点实施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以智慧多功能灯杆、城市道桥传感设备、智能环卫设备、地下综合管廊等为载体,以移动车载视频、无人机感知终端为补充,逐步构建智能感知终端体系。探索应用三查一体(卫星遥感普查、无人机巡查、人工核查)模式,注重天网视频、卫星、无人机与智慧城管系统相融合,针对人流密集、投诉集中、问题高发、存在隐患等重点关注区域充分应用各类传感器、摄像头、手持终端等感知设备,提升数据采集和问题发现能力。探索开展广告招牌、井盖、道桥、路灯等城市部件一物一码管理试点,实现监管人员、权属单位、市民群众等一码共治,以信息系统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强化精细感知。加强人员卡口、车辆卡口、视频监控、手机信令、交通出行、餐饮外卖等动态感知数据获取,丰富城市综合管理要素资源感知手段。

(三)推动停车管理智慧化。建设区级停车管理平台。构建资源入库、对外开放的智能化停车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全区停车场数据信息全覆盖。建立停车智能化标准体系,统一接入技术标准。推动我区停车场的泊位动态信息接入达州智慧停车APP”,提高现有泊位利用率。运用停车智能管理技术。合理利用城市监控体系,注重停车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停车智能管理水平。推广应用地磁、视频桩、高位视频、视频识别5G通讯等信息化设备与技术,推广ETC、四川交通一卡通等电子缴费模式,实现公共停车场、路内停车泊位的无人化值守。探索停车智能诱导系统。加强停车序化管理,利用智能平台或手机APP实时反映停车资源使用情况,准确诱导指引停车,帮助选择适当停车资源,提高停车设施利用率,增强市民停车体验感。

(四)探索城市综合管理智慧应用新场景。建设智慧环卫。开展生活垃圾全周期智慧监管服务,完善环卫作业、环卫设施建设管理、生活垃圾分类、固废处置、洗车场站等业务感知终端安装,实现可指挥、可调度管理和全领域、全流程、全要素监管。建设智慧照明。实施照明集中控制系统升级改造,按照分级监管思路,对城市照明设施进行实时监测、统一控制。采集照明设施运行数据,对照明质量、多功能杆运行状况进行大数据分析,落实行业监管职责。建设智慧广招。开展户外广告和招牌智慧管理,实施电子档案和电子身份证管理、数据同步管理、安全预警管理、监督举报管理、数据分析及开发利用等,实现户外广告和招牌全业务流程、全生命周期监管。建设智慧道桥。拓展城市桥梁监测感知功能和感知覆盖范围,实现智慧化巡查、桥梁健康状况智能识别分析,提高道桥设施管理维护效率。建设智慧井盖。推动一井一档电子档案建设和井盖电子名片管理,实现设施动态监控、信息集成共享。建设智慧治尘。对全区各类工地的排放环节、运输环节、消纳环节、监督环节智能化监管。建设智慧城管。探索和推广非接触式执法”“非现场执法等新型执法模式。建设自动识别场景,融合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自动识别垃圾乱堆放”“占道经营等典型事件,实现全流程线上闭环处置。

专栏  城市综合管理智慧赋能提效重点项目

智慧城管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完善达川区智慧城管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全区城市管理工作一张图可视化管理。

智慧城管市政设施综合管理子系统建设项目:建设覆盖市政全领域的业务管理系统,包含桥梁、道路、涵隧、照明设施、公交站牌、井盖、地下管网、防汛、城市供水等管理业务,实现各领域管理机制、业务模型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专项管理。

智慧城管市容环卫综合管理子系统建设项目:建设环卫行业基础数据库,通过对环卫管理所涉及的各类环卫设施、环卫作业车辆、环卫管理人员进行全过程实时监管,形成一个信息互联互通的物联网络,实现环卫作业安全、精细化、科学化管理。

智慧城管园林绿化综合管理子系统建设项目:查清绿地资源、分布现状、管理边界,形成一个集园林绿化信息感知、辅助规划、综合管理、公共服务、监督执法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平台,实现园林资源信息的动态监测、深度处理、有效共享与综合应用。

智慧城管物联感知设备建设项目:加强在停车管理、作业车辆管理、智能垃圾箱、智慧公园、桥梁检测监测、化粪池监测等方面各种智能应用场景的建设。

开展城市道路智慧化改造项目:广泛运用现代化物联网、互联网、AI智能识别等技术,积极推进城市道路车路协同、安全检测、病害监控等多种应用场景落地,推广最多挖一次改革,加快城市道路智能管理系统整合。

探索建立智慧海绵城市信息管理平台:结合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及智慧城市建设有关要求,逐步有序整合相关涉水信息平台,探索搭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开展降水、排水、工程建设管理维护等动态监测,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实现雨水动态监控和综合调度,为海绵城市管理提供信息保障。


、以执法改革为动力,提升城管综合执法效能

实行“51”统管改革,以结构性、数字化系统集成完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职责更清晰、队伍更精简、协同更高效、机制更健全、行为更规范、监督更有效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着力把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打造成达川法治政府建设名片和模范示范项目。

(一)明晰监管执法责权“一张清单”。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边界清晰的清单式全覆盖监管执法体系。制定全覆盖监管清单、定期开展监管事项评估,消除监管盲区,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制定统一目录拓展目录镇街目录的执法事项清单,迭代更新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专业执法和乡镇(街道)执法清单,构建成熟完备的区、乡镇(街道)二级执法事项清单。探索构建一件事一流程集成监管执法模式,通过明晰职责、流程再造、集成智治、依法处置,切实提升对职责交叉、容易推诿等事项的监管执法效能。

(二)构建执法指挥“一个中心”。建设全区统一指挥平台,依托综合行政执法指挥中心、综合指挥中心、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构建区-街道(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二级执法指挥中心体系。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协调指挥机制,形成上下协调、集中统一、高效便捷的协调指挥体系。各级执法指挥中心负责统筹辖区内执法力量,指挥、协调、监督各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活动,组织实施联勤联动,形成执法合力。

(三)建设运行管理“一个系统”。系统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数字化改革,形成信息共享、数据互通、数字赋能的智慧执法运行体系。全面应用四川省互联网监管平台、统一处罚办案系统和行政执法监督信息系统,提升监管精准度和部门联动协同监管力度,推进执法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证据互认。推广应用移动执法终端(PDA),统一归集执法主体、执法人员、执法活动信息实行电子亮证,建立电子证据、电子告知书、电子罚单等电子执法档案,实现拍摄取证到缴纳罚款一站式办结。探索构建数字化场景监管执法应用,建立健全以智能感知为重点的问题发现机制,扩大非现场执法应用领域,打造一批具有达川特色的一件事应用数字场景应用。

(四)建立基层监管执法“一支队伍”。推进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按照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原则积极稳妥下放综合执法事项,按照人随事走原则整合执法巡查队伍,成立乡镇(街道)统一执法巡查队伍,培育1个以上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试点。建立一支队伍管执法联动机制,建立重点事项一事一议联合会商制度,完善案件移送抄告和多领域联合执法专项制度,调配使用执法力量,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晰、协同高效的执法联动体系。

(五)健全规范执法“一套制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做到执法行为过程信息全程记载、执法全过程可追溯管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全覆盖。全面深化实施“721”工作法,进一步规范设置执法工作程序,严格落实一亮证、二指违、三规劝、四告知、五处罚的执法程序,严把执法办案文书制作”“执法流程”“适用精准”“证据齐备”“案卷归档五道关。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开展行政执法质效评议专项行动,严格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完善执法创新容错改错机制。推广教科书式执法”“以案释法,完善行政处罚事项裁量基准制度,细化、量化处罚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完善协同配合制度,建立行政执法与行业管理部门的配合协作机制、与公安的联勤联动保障机制、与法院的业务咨询交流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与信用体系融合建设,依据信用指标、信用积分评定推进分级分类执法监管、风险预警和信用联合惩戒,明确信用修复渠道。

、以三共联动为遵循,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推动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管理提质增效,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一)推进平台共建。加快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完善城市管理政务信息参与平台、公共决策参与平台,建立公众互动议事平台、市民行动参与平台、市民监督平台,培育市民参与城市管理能力。引入区块链技术,完善市民随手拍、随时报、即时办、在线查的全民城管共治共建创新模式。扩大社区城管事务居民自治空间,建立志愿者专业化培训体系。加快成立城市管理行业协会组织,出台城市管理行业协会自律公约,完善行业信用体系,鼓励行业协会成立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健全群众自组织管理模式,培育重点社会组织的参与治理能力。

(二)推行事务共治。试点城市推进网格化综合化管理体系,构建多元参与、多方协同的扁平化城市治理体系。探索以积分制为基础、经济激励和荣誉激励相结合的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工作激励机制,实现城市管理德治、自治、法治和共治四治融合。建立长效宣传机制,坚持问题导向进行普及宣传,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妇联、工会、共青团等)的积极性。畅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和监督渠道,畅通广大市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治渠道,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三)推动资源共享。一是发挥市场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增强PPP模式适配度,降低政府投入成本,缓解公共部门预算压力。贯彻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将PPP模式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以合理成本支出支撑城市更新,回应群众需求,接受群众监督,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二是善于借智借力。发挥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的智库作用,探索建立达川城市管理研究智库,为创新推进达川城市管理工作建言献策。探索达川城市管理与省内外高校双向互动交流机制,与四川文理学院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城市治理人才;与高校探索开展人才培养、定向培育、实训实习、就业引才、社会实践和课题调研等项目合作。

四章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保障

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协调配合,各部门要有计划地制定各项目标分解落实方案,建立责任制度,落实进度要求,逐年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要加强城市管理事业的检查指导,及时了解掌握全区城管系统有关工作,共同完成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要明确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作内容及时间计划,做好与重点工作的衔接,确保规划实施到位,积极推进完成规划内容。

、加强经费保障

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资金筹措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事业发展。加大财政资金对城市管理的投入,将市政环卫基础设施管维、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智慧城管建设等专项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根据城市维护、作业、管理面积和工作量的实际增长需求,建立同步经费增长机制,保持持续增长、足额保障到位;加大城镇燃气、供排水、垃圾处置等城市非营利性公用事业的运行经费保障;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健全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达川调整机制,健全政府补贴、监管机制;推广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盘活城市基础设施资产,实现创新融资和资产保值升值;探索建立区级城市管理投融资平台(中心),形成多元化的城市(乡镇)基础设施运营投融资机制,保障城市管理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城市管理领域执法监管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提高城管系统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干部多岗位锻炼和上下双向交流,统筹培育年轻干部人才能力水平。深化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培养一批勇于创新,善管理、懂技术、重诚信、业绩好的执法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优化行业人才发展环境,完善行业人才培育、奖励机制,建立行业最美城管人”“最强技能师评选机制,引导城市管理服务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激励措施,鼓励系统现有人员加强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促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与行业发展的无缝对接,提高城管系统队伍人才素质。

四、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城市管理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进一步完善城管网站、微信、微博等宣传媒介建设,发挥新媒体宣传优势,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执法服务工作的正面宣传,让市民群众了解城管、支持城管,参与城市管理,营造理性、积极的舆论氛围,及时回应社会关心、关切的城市管理问题,凝聚发展共识。同时,积极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信息公开,服务事项公开,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城市管理执法舆情监测、研判、预警和应急处置,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五、坚持依法行政

健全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全面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核、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通过教科书式执法培训提高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效率。针对投诉举报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等风险高发领域提出针对性措施建议,有效降低诉讼风险和败诉风险。

六、严格监督考核

完善项目推进奖惩机制,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建立完善考核体系,细化督查内容、完善考核办法、创新监管方式,实时监控、动态监督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推动项目有序实施,督促各主体、各部门、各相关责任人科学落实项目进度,确保项目科学高效推进


    1. 文字解读
    1. 图片解读
    1. 媒体解读
    1. 视频解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