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严把三道关提升精细化 实现劳动能力鉴定精准评级三方互认
来源:达川区人社局
发布日期:2023-08-14
点击数:

​  ​达州市始终把精准评级作为劳动能力鉴定的生命线,坚持严把三道关口,提高精细程度,堵塞风险漏洞,实现劳动能力鉴定结果精准公平、部门单位职工三方互认。2023年上半年,全市组织三次劳动能力鉴定,受理鉴定申请984人,做出鉴定结论943人;提出再鉴申请34人,初鉴结论与再鉴结论一致32人,再鉴发生率低、结论一致率高。

  严把医检关,深度还原伤病事实。为避免病历不完整、诊断不全面、书写不规范等情形影响鉴定结论,坚持统一组织集中医检,确保深度还原伤病事实,为精准评级打下坚实基础。一是精选“好等次”医检医院。在达州市以及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中,根据职工学历、职称和工伤医疗费用情况,分析医院技术水平和内控机制,排列成好、中、差三个等次,将技术水平高、内控机制严、工作配合好的5家医院纳入好等次,作为医检医院,并实行协议管理,提升医检结果权威性。二是推广“三随机”组织模式。实行被鉴定人员随机分组、医检医院随机抽选、工作人员随机分配的“三随机”模式,所有事项均由机关纪委在医检当天临时抽签确定,增加不确定性和保密性,做到医检医生与专家、专家与伤病职工“两不见面”,严防人为干扰,杜绝“跑风漏气”“偷梁换柱”。三是实行“全封闭”资料运转。从受理鉴定申请资料开始,除鉴定机构人员及医检医生外,用人单位、工伤职工及其他任何人员都不得接触鉴定资料,医检结束经签字盖章后,医检医院安排专人移交资料,确保工作封闭运行、信息不外泄、全程可追溯。

  严把评审关,充分发挥专家优势。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指导思想,积极打造封闭评审、客观评审工作模式,保证评审结论符合事实、符合标准,经得起再鉴的考验和时间的检验。一是组建一个专家库。高效利用人社部门服务专家、管理专家的有利条件,积极强化与卫健部门的协作配合,严格标准、严格程序,遴选120余名责任心强、副高及以上职称、担任过人事考试考官的评审专家,分科目建立评审专家库,并实行动态管理。二是梳理一张流程图。评审前,对因病(非因工)申报资料组织实地调查,查实病历资料真实性。鉴定机构依据科别、人数提出专家需求,由机关纪委随机抽选专家;评审中,按“老带新”“熟带生”原则,组建3人制评审专家小组,每组联合评审。同时,现场安排1—2名专家担任评审顾问,负责解决复杂疑难问题;评审后,组织评审交流会,分科别、分小组解读复杂疑难问题的解决思路,确保问题解决有思路和有方法,参评专家有收获和有提升。三是建立一本工作账。按年度分析专家出勤次数、鉴定结论准确程度、鉴定结论等级分布等指标,作为调整评审专家、开展工伤预防、浮动单位工伤费率等相关工作的依据,有效增强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保险工作的关联性。

  把好会审关,积极打造联动格局。坚持定期召开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会议,激发成员单位参与鉴定、监督鉴定工作热情,形成工作合力,打造联动格局。一是健全一套制度。完善《达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工作规程》,组建由人社部门牵头,经信、卫健、总工会等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制定会议制度,将审议劳动能力鉴定评审结论作为委员会会议重要内容。二是开展二次评审。专家集中评审后,由人社部门召集成员单位和部分专家召开委员会会议,通报受理、审核、医检、评审工作的组织开展情况,审议评审结论,凝聚工作共识。特别是,对工伤职工评审为1—4级、因病(非因公)人员评审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组织没有参加集中评审活动的专家进行二次评审,鉴定结论以二次评审结论为准。上半年,通过二次评审,降低10名工伤职工伤残等级、取消8名因病(非因工)人员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结论,挽回基金损失500余万元。三是做实一个公示。二次评审后,对两次评审结论一致的,对第二次评审为1—4级工伤职工、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因病(非因工)人员的相关情况,在门户网站全面公示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的,按规定兑现待遇;有异议的,组织调查核实,根据调查情况分别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