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区植保植检站近期系统监测调查,前期防治较好稻田虫口出现大幅下降,个别稻区仍存在防治不彻底情况,未防治稻田长翅型成虫和短翅型雌成虫数量持续增长,呈现加重繁殖为害态势,未治稻区达标田率高,并出现多块百丛虫量上万头以上稻田,部分重害稻田开始出现基部叶片发黑和明显接近“通火”迹象,目前田间最高虫量已超过同期历史虫量,今年稻飞虱暴发时期之早、发生面之广、危害之重,为历史罕见年份。
6月26日,区植保技术人员在观测区定点调查,平均百丛虫量3948头,防后总体虫量比一周前减少69.7%,田间虫量仍是中等偏重发生的2014年同期的32.63倍,是大发生2007年的6.0倍,同比特大发生2012年减少5.91%,田间平均百丛长翅成虫388头,上升至一周前的3.65倍,平均百丛短翅成虫36头,是一周前的2.15倍。未防稻田最高百丛虫量14280头,其中,百丛长翅成虫1020头、短翅雌成虫高达160头、初孵低龄若虫占65.1%。6月30日,在渡市镇岳家坝村、罐子镇陈家社区、金坛罐村等地抽查稻田13块,达标田率100%,其中,渡市镇平均百丛虫量为7500头,罐子镇平均百丛虫量为10775.0头,最低3200头,最高3.26万头,百丛虫量5000头、10000头以上田块分别为7块、3块,分别占调查田数的87.5%和37.5%。南岳镇植保员在该镇4个村调查稻田12块,平均百丛虫量6488.9头,最少1250头,最高百丛虫量达3.1万头,达标(1500头/百丛)田率83.33%,百丛虫量5000头、10000头以上田块分别占33.3%、8.3%,大树镇、龙会乡植保员调查,最高百丛虫量分别达8000头、8500头,长翅型成虫占24.5%,低龄若虫占75.5%。
稻飞虱是一种远距离迁飞的灾害性害虫,其发生危害具有隐蔽性、暴发性、毁灭性等特点,曾在1991年、1993年、2007年、2012年等年份多次造成漏治稻田绝收。据区植保植检站长期调查研究分析,稻飞虱在川东北稻区还要继续定居繁殖其主害前代(6 月下旬至 7 月中旬)和主害世代(7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目前我区水稻大面积尚处于进入拔节孕穗期,生育期较常年略推迟,温湿度和营养条件均有利于稻飞虱在中后期继续繁殖和加重发生危害。若不及时抓紧防控,重害稻田将无法正常孕穗和抽穗灌浆,出现严重“通火”现象,造成水稻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为此,各地务必要高度重视和警惕,要立即行动起来,对前期防控区要抓好“回头看”,掌握防控效果和虫情发生动态,做到达标即治,未防区务必立即抓好稻飞虱的田间调查和紧急防治工作,将害虫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坚决防止稻飞虱连片“通火”现象发生!
一、防治方法
选用吡蚜酮、噻虫嗪、呋虫胺、唏啶虫胺、氟啶虫酰胺、三氟苯嘧啶、醚菊酯等单剂及其复配制剂常规用量兑水进行喷雾防治,注意交替使用,延缓害虫抗药性,兑足药液用水量。生物农药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苦参碱等。无人机防治,建议亩用药液量需达到2.5公斤以上,并需加入飞防助剂,以提高防效,机动喷雾防治,建议亩用药液量不少于20公斤,手动喷雾防治,建议亩用药液量需达到45公斤以上,在稻飞虱成虫较多的田块,建议加入异丙威,或选用含异丙威的防治稻飞虱复配制剂防治成虫。
二、注意事项
使用农药时,对农药包装物,应通过3次以上清洗,洗净药液,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包装物中的农药,提高农药对病虫的防效和减少包装物中农药的残留。对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要及时进行收集,交回农药经营者或集中回收站点,不得随意丢弃,不得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塘、库、堰、河流等地丢弃剩余农药、废弃液、农药包装物,或清洗施药器械,防止农药污染环境和中毒事故发生。生物菌类杀虫剂注意按照药剂标签说明科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