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摘编(四川省达州市)
来源:达州市民政局
发布日期:2023-06-26
点击数:

  依托“城市大脑”提升监管质效

  达州市地处四川省东北部,是人口大市、革命老区、脱贫地区。现有低保、特困对象近43万人,占总人口的6.2%。救助对象多、涉及面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口流动性增大,人户分离、异地就业、异地置产等新情况不断增多,传统监管措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近年来,达州市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数字化改革,着力构建起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监管机制和服务体系。

  加强统筹协调,夯实数字监督基础

  数字监督的基础是信息共享。长期以来,达州市部门之间、区域之间信息割裂、难以共享的问题比较突出。针对部门“堵点”,该市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信息共享。一是健全领导机制。成立党委政府牵头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将社会救助数字治理列入党委政府议事内容,纳入政务目标考核,通过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动落实。二是推进数据集成。抢抓“东数西算”战略机遇,建成市域“城市大脑”,统一规范数据标准,有效汇集各类数据,消除数字“鸿沟”。通过“城市大脑”,即时共享户籍、车辆、住房、社保等24项救助所需的核心信息。三是搭建监督平台。依托全省“天府救助通”智慧救助平台,拓展应用功能,推进数据回流集成,形成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达州分站,实现了部、省、市跨层级、多部门的互联互通,救助业务实现网上办理、数字监管。

  突出数字治理,强化在线监督预警

  达州市依托数字平台,加强数字治理,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一是开展数据整理。将民政救助、其他救助、核对共享三类数据,从基础信息、收入信息、支出信息、财产信息等维度进行数据处理,实时更新维护,为数字监督奠定基础。二是明确预警规则。建立人员变动、财产超标、重复保障、收入超标、其他情形等5类“退出规则”,通过交叉比对、关联分析、综合评估,自动识别达到“退出规则”条件的人员,实现在线监督预警。三是明晰监督重点。建立“1N”常态核查机制,对重复保障、生存状态、房产车辆、社保领取等“四类”情形进行重点监督。每月固定比对殡葬信息,及时发现人员死亡情况;选择比对车辆、房产、市场主体、纳税记录等信息,强化对收入财产的监测。

  实施在线跟踪,提升数字监督效率

  达州市采取预警发现、线上跟踪、线下督办的方式,推进疑点问题调查核实,形成闭环管理。一是通过预警“找问题”。将预警监测的疑点对象纳入“抽查库”,阻止资金发放,作为监管重点。去年5月以来,通过数字监督,累计发现收入财产超标、人员死亡等疑点数据8484条,经调查核实,退出不符合条件2628人。二是落实责任“抓整改”。建立社会救助监督检查制度,对“抽查库”中的存疑人员,经核实符合条件的,上传佐证材料并标记销号,实行“白名单”管理,解除预警拦截;不符合条件的,说明退出事由,启动退出程序,按期清零疑点问题。三是严格监督“提质效”。建立社会救助责任追究办法,对超时整改或整改不落实的,采取发函、约谈、现场督办等方式进行督促,重大事项抄送纪委监委及县级党委政府。

  依靠数字监督,打造廉洁救助样板

  达州市以数字监督为基础,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打造精准、高效、温暖、智慧、阳光的救助服务体系。一是推进救助服务“便民化”。推行“一次办、一窗办”,群众求助只需提供身份证件和《申请授权书》,即“一证一书”,其余证明资料通过“城市大脑”查询获取,方便群众办事。二是推进审核确认“快捷化”。将救助服务纳入“一网通办”改革,优化工作流程,缩短办理时间,办理低保、特困平均用时15个工作日,急难型救助1天即办,平均提速60%。三是推进业务管理“规范化”。将信息核对作为审核确认的必备要件,规范入户调查、信息采集、公示公开、集体研究等程序,限制经办人员自由裁量权限,降低错误发生率,有效避免了人情保、关系保和错保、漏保,救助服务更加规范有序、精准可及,确保制度执行公平公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