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早防早治迁飞性害虫水稻稻飞虱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5-25
点击数:

据区植保植检站监测,今年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具有始迁入期早于常年、始迁入量较大、迁入落地面较宽等特点,为历史资料记载以来第二个迁入早见年份,目前进入稻飞虱迁入初发代卵孵高峰至低龄若虫盛发期,部分早栽稻田已达防治指标。

应用远程昆虫测报仪及嫩绿粘虫板监测,白背飞虱5月4日始见,比去年提早60天,始见期比最早始见年2014年推迟2天,与特大发生的2012年迁入期一致,比大发生的2007、2009年分别提早3天、提早10天,比偏重发生的2018年、2021年提早12-22天,比2012-2021年始见期均值提早20天。5月22日止,累诱白背飞虱62头,为2014年以来同期监测最高诱量,同比偏重发生的2014年、大发生的2007年、特大发生的2012年分别增加61头、增加56头、减少68头。据12个乡村植保员监测情况分析,辖区内的东南部、中部、西北部乡镇均有稻飞虱迁入降落,尤以桥湾、龙会等沿河谷地的乡镇迁入降落数量较大,桥湾镇植保员监测诱虫量达35头。

5月22日在常年观测区河市镇定点调查,稻飞虱田间百丛虫量平均和最高虫量分别为431.3头和960头,比2007年分别增8.0倍和8.80倍,比2012年分别减少33.14%和减少24.41%。5月22~24日在桥湾、万家等地普查已移栽稻田20块,有虫田95%,百丛虫量500头以上稻田占40%,比2012年少31.97%,百丛虫量1500头、3000头以上稻田分别占15%、10%,尤以风口河谷地带移栽返青较早、长势较好稻田发生量较大,各地平均百丛虫量719.9头,同比大发生的2007年增12.1倍,比2012年少75.2%,百丛短翅型成虫3.8头,初孵低龄若虫占99.5%。桥湾镇永睦村2社调查,平均百丛虫量2031.3头,最低250头,最高3650头,最高一丛虫量达90头,施药防治稻田兼治效果明显,永睦村7社调查,平均百丛虫量683.4头,最少167头,最高1700头,万家镇迎风村调查,平均百丛虫量157.9头,最高260头。

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具有迁飞性、隐蔽性、毁灭性的灾害性害虫,对水稻生产安全威胁较大。由于今年稻飞虱迁入早,降虫量较大,加之5月中旬以来降雨日偏多,田间湿度大,水稻正处于适宜稻飞虱繁育的移栽期或本田分蘖期,有利于稻飞虱定居繁殖、早期发生为害,目前部分早栽本田已达防治指标,稻飞虱在水稻生育中后期大发生的风险增加,为此,各地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切不可麻痹大意,要立即抓好田间调查监测和防治宣传指导工作,做到早防早治,控制好迁入初发代虫源,减少虫源和后期防控压力,防止害虫暴发成灾。

一、防治对策及方法

针对今年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宜采取“抓早治小,压前控后”策略,抓住迁入初发代5月下旬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这一关键时期,结合水稻移栽前带药移栽措施和水稻一代螟虫防治,加入防治稻飞虱药剂,进行专治或兼治稻飞虱,减轻虫害损失,压低前期虫量,进一步控制后期暴发为害。防治稻飞虱药剂,亩选用20%呋虫胺30毫升、或25%吡蚜酮50克、或50%氟啶虫胺腈7~10克、或25%噻嗪酮50克、或25%烯啶 f 吡蚜酮20克、或70%吡虫啉4~5克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注意交替选择对路农药,延缓害虫抗药性。

二、注意事项

使用农药时,对农药包装物,应通过3次以上清洗,洗净药液,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包装物中的农药,提高农药对病虫的防效和减少包装物中农药的残留。对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要及时进行收集,交回农药经营者或集中回收站点,不得随意丢弃,不得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塘、库、堰、河流等地丢弃剩余农药、废弃液、农药包装物,或清洗施药器械,防止农药污染环境和中毒事故发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