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川区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印发《达川区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 2023 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5-24
点击数:人次

达川治欠办〔2023〕2 号

达川区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2023 年工作要点

2023年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省市人社工作会议以及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深入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为主线,以有效防范化解本区突出劳资矛盾为目标,以工程建设领域欠薪为重点,加强源头治理、健全监控预警、加大惩戒力度,全面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政策,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市场主体负责、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协同监督,推动形成源头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长效治理机制,不断巩固拓展根治欠薪成果。

一、进一步落实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一)推动实施制度全覆盖、实运转。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大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力度加强欠薪问题源头预防的通知》(达治欠办发〔2022〕37号)《达州市工程建设领域推广使用社会保障卡发放农民工工资实施方案》(达人社发〔2022〕119号)要求,进一步细化制度标准、突出实施重点、强化监督检查,推动制度覆盖全面、执行到位,从欠薪源头推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有效治理。在工程建设领域落实使用社保卡发放农民工工资制度,打造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

(二)开展根治欠薪制度落实集中治理。聚焦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对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总包代发、工资保证金、实名制管理等制度落实情况开展拉网式排查,列出问题清单、建立整改台账,逐条整改、逐一销号,推动各项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落地。推进在建工程项目全面落实《在建工程项目落实保障工资支付制度指引》,打造落实保障工资支付制度示范工程项目。逗硬查办一批制度落实不到位典型案例,及时通报处理结果,形成强有力震慑。实行“区级领导包片指导、乡镇(街道)和行业主管部门‘点长’负责、常态联系”制度,确保集中接访、风险监测、线索处置等责任包干到人。

(三)运行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充分发挥四川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功能,提升项目入库率、资料上传准确率、预警消除率等指标。加强劳动保障、工资支付、纳税、征信等信息归集共享,实时动态掌握各地制度落实情况,对实名考勤、人工费用拨付、保证金存储等环节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处置,实现制度落实全链条闭环监管。在交通、水利、铁路等在建项目探索通过“电子围栏”和微信小程序考勤。

二、进一步强化欠薪源头治理

(四)严格工程价款结算与支付管理。加强新开工项目资金监管,指导各地落实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加大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实施力度,明确工程建设领域工程款支付担保有关要求,推广应用四川省工资保证金保险保函服务平台,积极做好银行保函、工程担保公司保函或工程保证保险等准确录入工作。全面推行施工过程价款结算,严格执行工程进度款支付比例规定,确保合同约定的人工费用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五)持续规范建设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加大公路水运、水利、铁路、机场建设等工程项目监管力度,持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打击“三包一挂”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等建设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推广使用《建筑工人简易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引导建筑企业在劳动合同中明确工资支付方式等内容,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

(六)强化政府和国有企业项目管理。严格政府投资项目审批,进一步强化将地方政府、企业等自筹资金足额到位作为项目纳入中央、省、市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重要条件。加强投资资金管理,及时足额拨付政府投资资金、其他自筹资金等。强化中央、省、市预算内投资项目监测,加快项目建设和计划执行进度,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建设工程进度款支付应不低于已完成工程价款的80%,对中央、省、市资金未及时到位、总投资资金支付率较低的项目进行预警提醒。督促指导辖区企业全面落实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防范和化解欠薪风险隐患。

七)推进拖欠农民工工资与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协同治理。持续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贯彻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深入实施《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投诉处理暂行办法》,提升中小企业工资支付能力,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坚持将清欠款项优先用于清偿农民工工资,加强拖欠工程款与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双向移送,妥善处置并做好结果反馈。

三、进一步加强欠薪问题协同处置

(八)加强日常监管执法。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全面落实部门之间欠薪案件移送转办制度,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执法,从严从快查处欠薪案件。运用行政处理、行政处罚等手段,分类精准查处欠薪案件。依法开展不动产、车辆、金融账户查询,督促相关当事人按期履行支付工资义务,依法追究法定责任。定期调度“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欠薪线索核处情况,对各责任乡镇及部门欠薪维权渠道开展抽查暗访,提升办理质效。使用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做好欠薪案件线索分类处置。

(九)组织开展根治欠薪夏季、冬季专项行动。以工程建设领域和其他欠薪易发多发的行业为重点,组织开展夏季、冬季专项行动,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确保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工资。

(十)加大欠薪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力度。通过发布办案指导文件、类案处理标准、典型案例等方式,指导各地统一欠薪争议办理尺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联合办案工作力度,探索建立劳动报酬争议联合调处和行政协调机制,提升劳动维权服务效能。加强与法院、司法行政、工会、企业代表组织等部门沟通协调,强化欠薪争议多元调解合力,形成矛盾联调、力量联动、信息联通工作格局。

(十一)严厉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按照《四川省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指引》,督促指导地方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对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及时移送、立案侦查、提起公诉和审判执行,依法坚决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形成有效震慑。

(十二)强化司法保障职能。健全涉欠薪案件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持续推进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资金和工资保证金专项检查,确保不得因支付农民工工资以外的原因被查封、冻结或者划拨。依法审慎精准适用民事强制措施,加大对规避、抗拒执行行为惩戒力度,维护农民工胜诉权益。充分发挥民事检察职能,落实司法性质规范性文件,支持农民工依法起诉讨薪,加强涉农民工讨薪案件生效裁判、执行的检察监督。

(十三)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水平。深化“尊法守法 f 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开展“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活动,实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和务实管用的法律援助。强化劳动保障监察与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协作联动,有效发挥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作用,及时发布指导性案例,推动劳动法律法规贯彻落实。

四、进一步做好欠薪违法失信联合惩戒工作

(十四)加大社会公布力度。实时公布重大欠薪违法行为,特别严重的重大欠薪违法行为动态公布,对符合列入失信联合惩戒的欠薪违法行为做到应列尽列,教育警示欠薪单位,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十五)依法依规开展失信联合惩戒。持续健全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善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夯实信用建设制度基础。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依法依规认定、公开、推送和信用修复,由相关部门实施联合惩戒,切实发挥失信约束作用。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推动部门信息共享。

五、进一步压紧压实各方主体责任

(十六)组织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做好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迎检相关工作。对照“国考”“省考”和“市考”要求,制定我区考核细则和方案,分解落实查阅书面资料、实地核查在建工地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落实、欠薪线索反映平台案件办理等重点指标,区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及各职能部门落实监管责任,确保各项考核制度措施落实落细。研究建立考核长效机制,将根治欠薪工作纳入对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进行考核和监督的内容。

(十七)强化责任追究。压实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和部门监管责任,通过案件倒查等方式,推动履行监管职责。落实《达川区根治欠薪工作约谈制度》和达州市《关于规范我市农民工工资保函保险相关工作的通知》等,对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单位和个人,通过约谈、通报、处分等方式,依法依规严肃追责。督促辖区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实现监督问责闭环管理。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对落实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不到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六、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和应急处置力度

(十八)营造尊法守法良好氛围。组织《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三周年系列宣传活动,全媒体、多形式宣传条例和相关政策规定,发布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以案普法,营造劳动者知权维权、用人单位尊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十九)加强政策业务培训。组织参加全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暨劳动保障监察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和工程建设领域劳资专管员、项目经理等从业人员专项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稳步提升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培训的深度广度,在对象上涵盖监察执法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项目经理、劳资专管员等项目管理人员,在内容上更侧重于实名登记、人工费用拨付、考勤管理及工资审核发放等实践操作,推动各方准确理解和熟练应用各项制度规定。

(二十)防范化解欠薪风险隐患。强化舆情监测,做好欠薪舆情监测预警和分类处置,针对敏感问题主动释放权威信息,加强舆论正向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严防不实信息传播和恶意炒作。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工作预案,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和极端事件,做到迅速响应、妥善处置,确保不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