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工作总结
来源:区政府办
发布日期:2006-12-13
点击数: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业工作全局,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3357”发展战略和县农业局“12345”工作思路,凝聚一切力量,振奋精神,上下协同,狠抓落实,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党建工作卓有成效

    扎实开展“先教” 回头看活动。去年,全局各支部认真开展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支部的党建工作显著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显著提升,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求真务实、勇挑重担、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得到充分展现。今年,我局认真开展“保先”教育回头看活动和“保先”教育长效机制建立工作,不断巩固保先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加强了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支部、学习型单位和学习型队伍建设。创新了工作形式,使回头看活动呈现出了新亮点、新经验、新成效,对工作有了新推动。“四好”班子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强班子、硬班子、勤班子、廉班子。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建立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从思想、组织、制度上防止腐败;认真开展了“四项清理”工作;认真查办了违纪违规案件,处理了违纪违规行为;及时处理来信来访38件,办理、回复市长、县长热线50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工作督查督办42件次,确保了全年工作目标的实现;加大了软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积极巩固文明单位和卫生单位。保持了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卫生单位和计划生育合格单位。综治工作创建为平安单位。全年无一安全事故发生。

    着力加强群团组织领导。积极支持共青团、工会、妇联、老协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今年,虽然我县遭受了严重旱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通过各级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奋力抗灾自救,全年实现农作物总播面256.6992万亩,其中粮食播面167.5万亩,粮食总产53.22万吨,在遭受特大旱灾情况下,只比去年减产10.54%。

    小春粮食再夺丰收。小春粮食作物实现播面48.3万亩,其中小麦播面27万亩,同比增加1万亩;粮食总产实现11.06万吨,同比增产0.12万吨,其中小麦总产6.9万吨,同比增产0.28万吨,增长3.8%。特别是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增产增收效果更为显著,项目实施区新增总产175万公斤,人均增收6元。

    大春生产因灾受损。大春实现播面166.4万亩,其中实现粮食播面119.2万亩,栽种水稻58万亩、玉米24.6万亩、红苕16.79万亩、洋芋10.44万亩,“米城”贡米开发3万亩,杂交水稻制种2000 余亩。由于大春遭受了自1936年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的特大旱灾,导致大春粮食作物大幅度减产,实现产量42.16万吨,大春比去年减产6.39万吨,减产幅度13.16%。

    晚秋生产成效明显。针对今年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全县认真落实“大春损失晚秋补”的工作思路,提出了晚秋生产人平增种2分粮、2分菜,人平抗灾增粮100斤,种植业增收130元的奋斗目标。按照“因地制宜,扩大播面,示范引路,突出增收”的晚秋开发思路,县上在马家、赵家、碑高三个乡镇15个村建立了3000亩稻草覆盖免耕秋洋芋、3300亩秋菜生产示范片,在金檀、大堰、安云各建立了1000亩秋菜生产示范片。迎接了省农建会和抗旱救灾表彰大会的顺利召开,由于其示范规模大,示范效果好受到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评价,省农业厅厅长滕彩元在视察达县晚秋生产现场后表扬:达县农业抗旱救灾晚秋生产规模和技术到位率可列全省第一。全县各乡镇共建立秋洋芋生产示范片2.2万亩,秋菜示范片4.6万亩,带动全县共种植秋粮17.5万亩,种植秋菜21.8万亩,全县实现秋粮总产3.2万吨,秋菜32.5万吨,实现了“大灾之年少减产、大灾之年不减收”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旱灾造成的损失。

    经济作物生产形势良好。2006年油菜生产遭受了严重秋霖和湿害的影响,经补育补栽、排涝除湿、科学田管,仍获得好收成,实现播面30.5万亩,其中“双低”油菜28万亩,总产4.55万吨;在管村、罐子、九岭、龙会等19个乡镇新栽优质苎麻3万亩,品改1万亩,苎麻总面积达到24万亩,实现总产2.64万吨,实现加工产值2.8亿元,出口创汇460万美元。已被农业部正式授予“中国苎麻之都”称号;水果生产在龙会、赵家两个乡镇实施柑桔高换310亩和326亩,带动全县20余个重点乡镇品改 6000余亩,高换柑桔树35万株,新栽安仁柚2000亩,使安仁柚面积恢复发展到8000亩。全县水果面积8.5万亩,总产达到6万吨;蔬菜产业强力推进。制定了《蔬菜产业区域布局规划》,县政府出台了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县财政投入资金100万元,新建商品蔬菜基地2.22万亩,建成专业村28个,引进业主5家。全年共种植蔬菜20.7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98万亩;改良嫁接良种桑215万株,共发放蚕种18530张,产茧47.2万公斤,蚕农实现收入800万元。

    三、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全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基本形成。即以210线、巴彭线东段为重点的30万亩优质水稻产业带;以米城、堡子、碑庙片区为重点的3万亩“米城贡米”产业带;以大树、麻柳、亭子片区为重点的“双低”油菜产业带;以管村-渡市-双庙-210线为重点的百里优质苎麻产业带;以大堰、河市、斌郎、亭子、麻柳等乡镇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以210线、巴河沿岸乡镇及安仁、檀木、麻柳、葫芦乡镇为重点的伏季水果、甜橙、安仁柚等地方特色水果产业带。共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7个,通过无公害基地认定4万亩。重点培育智鹏麻纺厂、开元茧丝绸公司等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加强对苎麻、油菜等产业技术协会的管理与运作,采取“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全年发展苎麻、油菜、种子、蚕茧等订单生产25余万亩。制定了达县甜橙、苎麻、桑蚕茧、川佛手、油菜和安仁柚农业地方标准27项。重点抓好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苎麻、“米城”贡米、安仁柚、蚕桑和中药材的生产。白菜、脐橙、“米城”贡米、海椒4个品种获准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已注册“达脐”、“米城”、“达安”3个特色农产品商标。

    四、农业科技示范成效显著

    农业科技示范水平全面提升。2006年,我县承担了四川省农作物新品种区试试验,引进水稻、玉米、甘薯三个作物共89个品种。推广旱育秧、抛秧两种育秧方式占水稻总栽插面积的92%以上。玉米地膜覆盖栽培8万亩,肥团育苗和地膜覆盖单株定向栽培达65%以上。红苕全部实现起垄栽培。推广固定厢沟双免耕秸秆覆盖栽培6.5万亩,稻草覆盖秋洋芋种植8.3万亩。在万家、赵家、亭子、管村等乡镇建立“猪+沼+菜”等循环经济示范园300亩。测土配方施肥共计采集土样3950个,涉及土类5个,土属18个,土种75个,分别在亭子、马家、石梯进行水稻“3414”试验和校正试验各5个。全年实施毒饵站灭鼠面积10万亩,病虫草综合防治223.5万亩次,共挽回粮食损失43420吨。

   “三百”粮食科技示范工程卓有成效。全县建立了5万亩水稻、2万亩玉米、2万亩薯类“三百”粮食工程示范片,1000亩超级稻强化栽培,500亩“麦+玉+豆”科技示范片。“三百”工程项目区中水稻平均亩产达532.4公斤,比邻近非丰产示范片的平均亩产406.9公斤,亩增产125.5公斤,增长30.8%;与上年该区域的平均亩产554.0公斤相比,亩减产21.6公斤,减产3.9%,糯谷平均亩产67.5公斤。水稻强化栽培在遭受旱灾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最高亩产742.1公斤,平均亩产593.3公斤。

    农业科技入户成效明显。农业科技入户在赵家、百节、亭子、福善、麻柳5个乡镇50个村500农户的实施,以水稻的推广为重点,直接入户面积1641.65亩,辐射全县1.2万户3.4万亩。示范户平均产量为499.7公斤,较非示范户增产13.3%,辐射带动户亩平增产37公斤,共新增水稻135.5万公斤,新增产值216.8万元。

    五、农业基础工作扎实有效

    农业综合开发稳步推进。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任务1.6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共完成投工32.6万个,完成土石方28.2万方,完成项目总投资690.2万元。衬砌农田排灌渠系、排洪渠等110.8公里,新建“三池”114口,整治山坪塘31口,新建提灌站4处,复修提灌站2处,新修机耕道23.9公里,新建人行大道5.59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夯实了农业生产基础。

    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加快。全县重点抓了以户用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并结合“三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全县新建沼气池5080口,其中项目实施建设4000口,农民自建1080口,美化和净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全县建立农业信息联系户12户,落实农情信息联络员12名,按时、按质报送各种农业信息、报表。继续加强和完善《关注三农》栏目,播出“三新”农业科技信息85则,科技参谋35期,宣传农业政策、法律、法规120余条。局机关和下属单位配备了办公电脑,建起了局域网,连通了因特网和党政网,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病虫测报体系逐步健全。重新添购智能虫情测报灯、GPS定位仪、电脑等测报仪器12台,完善了测报手段,建立起了专业测报队伍,全县建立病虫群测点6个、测报人员16人,形成了依托电视预报、电脑网络、信件等方式为一体的预测预报体系,年内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预报21期2500余份,植保短信2100条,病虫电视预报16期,预报准确率达94.1%以上,防治面达95%。全县病虫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狠抓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全县检疫率达98%。

    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增强。依托达县农广校,全年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3111人,引导性培训农民工2.6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继续教育培训2000余人次,阳光工程工转移培训完成4000人,并对全县聘用上岗的农经人员进行了一次轮训,利用《关注三农》栏目举办科技讲座42期。

    农资市场规范有序。全县建立完善了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发放了种子生产、经营手册,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建档率达95%以上,种子、农药经营人员持证上岗率达98%。加大了农业执法力度,全年清理整顿农资市场188场次,出动执法人员669人次。查处不按要求备案非法经营主要农作物种子的195家,经营劣质种子的3家260公斤,经营四川未审定的种子23家5个品种480公斤,经营假冒农药登记证的5家2500公斤等,有力地净化了全县的农资市场,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六、农村经营管理健康有序

    农民收入得到实惠。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两减免三补贴”的惠农政策,农民生产实现了“0”赋税,并从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中得到了实惠。粮食直补金额1294万元,亩平15.05元;农资综合补贴金额813万元,亩平9.45元,合计亩平补贴24.5元,并以“一折通”的形式全部直发到户。良种补贴10万亩,每亩补助10元,共100万元。严格执行涉农收费四项制度,全县基本没有出现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现象。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有序。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颁证工作,全县已填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7万份,已全面完成土地颁证工作。妥善调处土地纠纷,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化解矛盾,全力维护农村稳定。

    合金会股金清盘、扫尾力度加大。对县财政拨出的300万元专调资金用于合金会股金兑付进行了督查和核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纠正,确保了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确保了兑付的公开、公平、公正。对乡镇合金会的会计资料进行了清理核实,各乡镇到户的股金资料进行了登记、锁定。对来信来访的股民做好了耐心细致的解释、疏导工作。

    村社财务管理得到加强。从今年5月起开展了村级债权债务的清查工作,统一设计印制报表20656份,采取封账查库、追根溯源、登记造册等措施,共清理出村级债务10847万元,村平22.7万元,清理出债权8590万元,数据已上报农业部。继续完善村社财务管理制度。认真探索乡镇债务的化解途径和方法,积极支持乡镇搞好债务化解工作。健全农村事务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村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规范化进行。在全县范围内认真实施《达县村社筹资筹劳“一事一议”管理办法》,为全县村社公共事业的建设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