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堰镇全面落实“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要求,将产业发展作为集体经济的第一要务,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追求,采取“种好‘一棵菜’、建好‘一座桥’、带好‘一群人’、挖好‘一桶金’、聚好‘一个赞’的“五个一”工作机制,狠抓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力提升群众满意度,2022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大关,群众满意度测评从全区第22名升至第2名。
种好“一棵菜”,产业发展促振兴
聚焦蔬菜产业品质差、规模小、销路窄等痛点难点,积极培育业主、创新技术、塑造品牌,打造城市“菜篮子”,拓宽增收“好路子”。新建智能育苗棚1.7万平方米,配套专家大楼、研发中心,建成“川东北最大蔬菜育苗中心”;新引进业主8家,完善基础配套,实现产业规模从500亩到3500亩的跃升;推行“农业发展公司 业主 村集体 农户”模式,带动1200名群众参与蔬菜种植,2022年人均增收超4500元,人均家庭存款额超3.5万元。
建好“一座桥”,惠及民生促振兴
以整治“群众最不满意10件事”为抓手,全力架桥筑路、清河净水、抓医助学......让群众看病更加方便,孩子回家更加明亮,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建好新时代宜居和美新家园。2022年以来,新(改)建加宽村级道路43.65㎞、便民桥7座,升级4个村级卫生室,新建路灯260盏,新建河堤4.2㎞、建成污水处理设施3座、休闲文化广场2个;推行平安乡村建设,强化法治宣传,调处纠纷矛盾109起。
带好“一群人”,组织引领促振兴
全面落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遵循“人民至上”理念,配强选优干部队伍,引导督促党员干部转作风、走基层、强服务、解民困。落实党员干部定期走访机制和主要领导包村、班子成员包组、机关干部包院、村社干部包户“四级包包”制;开展纪检干部盯产业、盯村务、盯项目、盯民生“四盯”行动,引导督促党员干部转作风、走基层、强服务、解民困。2022年以来,为民代办50项3526人次,解决67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发放各类纾难解困资金472余万元,回应群众问题诉求519个。
挖好“一桶金”,整合资源促振兴
厘清“集体增收、服务增强、幸福增加、满意增长”的逻辑关系,创新飞地抱团、劳务回引、资源重塑、“五金”分配等方式,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规模和收入,稳步推进共同富裕。采取“飞地抱团”模式集约资源,将3个村产业发展资金整合,集中发展设施蔬菜,年产值达300万元,集体增收50万元;4个村均成立劳务公司,实行村企合作,引导在外能人回流,就地吸纳群众就业,2022年解决务工293人次,实现产值500万元;建立集体收入“五金”分配制度,用于管理运转、基础维护、困难慰问、助学奖励、绩效补助等。
聚好“一个赞”,各方认可促振兴
把“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作为检验实际成果的标尺,拓宽党员干部服务半径,拓展巩固“安居乐业”成果,将“一人”满意扩围至“一域”满意,干部群众共同唱响“幸福大堰”。先后获得四川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村、达州市集体经济收入显著村、达州市文明村镇、区级“八无”平安村等各类荣誉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