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2022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达川区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3-03-13
点击数:

2022年,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团结带领全区人民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应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快速精准落实经济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平稳向好态势。

一、经济运行情况

2022年,达川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5.6亿元,按可比价(下同)增长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71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148.5亿元、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4:26.7:55.9,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27.6%、45.9%、26.5%。

(一)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区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认真抓好粮食安全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加快,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80亿元、按可比价(下同)增长4.6%,其中:农业产值46.19亿元、增长3.8%,林业产值3.46亿元、增长7.9%,牧业产值28.23亿元、增长4.0%,渔业产值3.13亿元、增长4.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77亿元、增长6.5%。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粮食产量(大达川)53.7万吨、下降1.2%,蔬菜35.3万吨、增长4.1%,油菜籽5.1万吨、增长6.6%,水果5.5万吨、增长15.5%,麻类1.1万吨、增长5.4%。畜牧水产业增势良好,生猪出栏62.8万头、增长3.2%,牛出栏5.3万头、增长4.2%,羊出栏14.3万头、增长0.5%,家禽出栏984.3万只、增长1.2%,肉类总产量7.2万吨、增长14.8%,实现水产品产量2.24万吨、增长3.7%。

(二)工业经济有序回升。全区落实细化助企纾困措施,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全年企业生产经营逐步好转。生产上:74家规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5.63亿元、增长20.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经营上: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0.92亿元、增长20.1%,利税总额5.71亿元、增长11.7%,利润总额4.85亿元、增长15.4%。全年,全区实现整个工业增加值40.55亿元、增长3.7%,占GDP的比重为15.3%,其中制造业增加值32.53亿元、增长7.6%。

(三)投资建筑稳步增长。我区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房地产)679个,本年新开工项目221个。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23.16亿元、增长9.7%,其中:基建投资156.16亿元、增长18.9%,房地产开发投资34.72亿元、下降21.9%,工业投资32.27亿元、增长16%。在总投资中,建安工程投资204.1亿元、增长10.8%。

全区49家资质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4.16亿元、增长9.3%,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2.04亿元、增长4.8%。

(四)消费市场逐步回暖。我区保供应链稳定取得显著成效,消费市场持续复苏。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9亿元、增长2.6%,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44.2亿元、增长5.7%。按消费区域分:城镇消费170.3亿元、增长10.8%,乡村消费9.6亿元、下降55.9%。按行业形态看:批发业8.2亿元、增长5.7%,零售业145.6亿元、增长2.1%,住宿业5.4亿元、增长19.0%,餐饮业20.6亿元、增长1.1%。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5.4亿元、增长4.7%,商品零售154.5亿元、增长2.2%。

市场主体实现平稳增长,期末实有个体工商户29748户、增长11.5%;企业11221户、增长18.6%,其中私营企业10873户、增长19.3%,农民专业合作社687户、增长4.3%。

(五)财政运行整体趋稳。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1.53亿元、下降2.5%,其中:上划中央收入10.58亿元、下降5.6%,上划省级收入2.17亿元、下降23.1%,上划市级收入3.16亿元、下降26.5%,区级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5.61亿元、增长11.4%。公共财政支出54.79亿元、增长3.6%。

(六)金融存贷款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520.9亿元、增长16.1%,全社会各项贷款余额365.3亿元、增长14.8%。

(七)居民收支稳中有增。全年,实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18元、增长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564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01元、增长7.0%。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00元、增长2.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569元、增长0.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02元、增长4.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增长动力不足。一是退库企业多。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紧缺、物流成本加大、订单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年有10家企业退库,6个亿基数如何化解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增长缺乏新动能虽然全年新增了8家规上工业企业,但其增量远不足以消除退库带来的负拉动影响。

(二)投资增长压力较大。一是可调度额度少,还存在一定缺口。目前我区在库项目552个,剩余投资额507.6亿元(含房地产开发投资22.8亿元),其中:5000万以上投资项目285个,下剩投资额422.2亿元,5000万以下投资项目267个,下剩投资额62.6亿元,房地产在库开发项目14个,下剩投资额22.8亿元。2023年一季度实际可调度金额72.3亿元,按保位最低增速12%测算,一季度下差投资额7.5亿元。二是部分项目已处于或即将处于竣工状态,可调度项目个数不足。在库在建项目中,2月有8个项目竣工,12个项目即将竣工,3月有25个项目竣工,43个项目即将竣工,导致可调度项目个数逐渐减少,急需一批新项目尤其是省、市重大项目入库补充。

(三)消费增长拉动减弱。一是居民消费需求弱,消费恢复难度大。前期防疫措施减少了接触性消费,受疫情影响导致全年消费水平不高,如果批零住餐业增加值增速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将拉动全区GDP增长0.5个百分点。二是限上企业占比低,拉动作用较小。全年实现限上零售总额44.2亿元,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5%,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动力不足。

三、工作建议

(一)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增强工业发展动力。一是引进项目促产业,将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更好的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投资流向有利于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行业。二是及时跟踪监测工业投资项目,督促已投产并达到规模以上工业标准的企业尽快进行升规入统,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二)积极提前谋划项目,增强投资发展后颈。一是抓“大项目”。盯紧投资政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挖潜力,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完善项目开工建设条件,集中要素保障、多方合力,加快推进新的重点项目落地开工建设。二是排“难题”。以问题为导向,对推进缓慢的项目列出问题清单,加强督导、精准协调,打通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推动在建项目的施工进度,为稳定今年投资提供有效支撑。三是抓实重点“支柱”项目。积极跟踪重点项目动态推进情况,对“集中开工项目、计划开工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项目、省级重大项目”4张项目清单,分行业、分阶段跟踪推进,增强投资发展后颈

(三)落实各项消费政策,促进消费快速增长。一是精准落实国家、省、市、区各项促消费政策措施,强化金融、财政、就业等各部门政策协同联动,发挥好政策措施的整体效应,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二是强化对企业的指导帮扶,提供多种形式的消费补贴和专项补贴,精准发力帮助企业打通用工、物流、融资、订单等微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协调通畅。三是商务部门要延续今年1-2月三里古街嘉年华、升华广场花灯大庙会等引客流、促消费的有效措施,鼓励升华广场、奥莱购物广场、巴渠美食街等重点商圈、特色街区,通过多元化手段激发老百姓消费意愿,释放市场活力,促进消费快速增长

(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提升“四上”企业贡献。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明确工作任务,分工协作,强化服务意识。经信、住建、商务、市监、税务、统计等部门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做好工业、建筑、房地产、商贸、服务业企业摸底排查工作,对达到入统条件的企业(个体户)及时申报入库,不断提高一套表企业比重,以提高“四上”企业对全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五)抓好经济普查工作,优化经济总体结构。一是通力协作,共同做好经济普查各项工作。区乡两级普查机构及成员单位要按照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要求和各自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信息共享,认真做好经济普查的宣传动员、条件保障和组织实施等工作。二是严格控制经济普查各个阶段数据质量,编制清查底册,实施单位清查,摸清行业底数,为优化全区经济结构,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