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人社局多举措全面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
来源:达川区人社局
发布日期:2023-02-22
点击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社会群体实现更充分就业,达川区人社局坚持以“立足川渝、联动秦巴、服务全国”为总体定位,以达川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高地”为切入点,深入推进达川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2022年全区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聚焦平台建设抓一体化发展,拓宽人力资源服务全视域围绕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构建“一园一营多点”全方位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一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打造特色人力资源产业品牌。整合各方资源,拟打造集职业培训、劳务派遣、人才人事中介、创新创业孵化、人力资源数字化服务为一体,能容纳上百家企业的万达开人力资源产业园,为万达开全域企业、人才提供人才培训、创业孵化、企业入驻等人力资源服务,开设多功能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区域特色人力资源产业品牌。二是以助力就业为重点,贯通区域人力资源服务网。以人力资源产业园为中心,在城区打造“1 3”零工服务站,在乡镇打造“暖心驿站”片区服务网,以实现高质量就业为目标,通过党建引领 政府主导,引入专业人力资源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融入劳动维权、服务代办、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打造一体化共享空间,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形成区域人力资源服务网。三是以上下联动为抓手,推动市区人力资源服务共建共享。联合市区共建产业园,两级通力协作,搭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集聚发展的大平台,促进人力资源和人才向达州集聚。全市现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00多家,行业基础条件好;川东北、渝东北现有常住人口约2500万,全市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60万人以上,人力资源优势明显。

聚焦效率革命抓一站式服务,打通人力资源服务全链条。按照“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部署要求,推进全过程效率革命,围绕人才发展开展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就业推荐、职称评聘、劳动维权等一站式服务。一是摸清底数储备人才资源。开展农村劳动力实名信息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数据库41.13万人,整合登记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网络平台登记求职者数据,摸清求职人员基本信息、技能水平、求职意愿等情况,建立求职人员资源库,实施动态更新,为人岗精准匹配奠定扎实基础。二是精准施策强化服务方式。结合人才需求精准施策,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强化技能培训,实现培训载体多元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内容精细化,满足不同群体需求,2022年培训2430人次,公共实训基地主体竣工,结合产业方向打造多元化实操训练场;强化职业指导,联合川渝七区县成立“明月山职业指导专家团”,常态化开展职业指导巡回活动,免费为企业员工、高职学生、社区居民等群体进行专题讲座5场;强化职称评聘,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进一步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三是强化保障维护用工权益。坚持“以防为先,以调为主,源头化解”原则,妥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对用人单位监管力度,维护合法权益,联合总工会做好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促进人力资源产业良性运转。2022年协调处理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投诉1000余件,追发劳动者工资等待遇1500余万元,涉及劳动者1550余人。

聚焦重点人群抓精细化指导,实现人力资源服务全覆盖。统筹推进重点人群培育,突出特点、分类施策,强化精细化指导,针对性提供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就业援助等服务措施。一是新业态人群强化技能培训。针对新业态从业人员工作时间灵活、地点多变、内容多样的特殊性,依托线上平台,创新培训课程、时间等,2022年与顺丰同城企业合作,对170名快递人员开展新业态职业技能线上培训,将劳动者权益保护、食品安全及法律法规等知识纳入培训内容,130人培训合格。二是高校毕业生强化就业指导。针对高校毕业生学历高、资历浅的特点,组织专家团深入高校开展职业指导专题讲座,引导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探索“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产业方向和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2022年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养老护理员暨医疗护理员培训,实现49人“结业即就业”。三是能工巧匠强化平台搭建。针对“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知晓度低、传承性弱的特点,探索“达川工匠”微改革,评选认定第一批“达川工匠”12人,推荐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展示技能风采,同时,根据个人意愿推荐就业或提供输出平台,形成达川工匠品牌效应。2022年与区商务局合作,开展了技能竞赛,评选了达川区十大优秀厨师。四是困难群体强化就业援助。针对农村劳动力、退捕渔民、易地扶贫搬迁户、零工群体等学历低、技能弱等普遍问题,依托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片区“暖心驿站”、零工大本营服务网,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实施公岗托底安置等就业援助措施,帮助实现就近就业或转产就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