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市场监管局关于达川区市场主体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达川区市场监管局
发布日期:2022-12-16
点击数:人次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对力保市场主体制定了诸多纾困措施,对力促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达川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市场主体的总量与质量皆不尽人意,未来的总量增长和质量提升也不容乐观。

  一、达川区市场主体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服务扶持力度等举措,大力推动达川区市场主体稳步增长。至2022年7月底,全区在册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0065户,位列全市第四。

  (一)从经济性质看,私营性质占比较大。全区40065户市场主体中,国有性质的141户,集体性质的207户,私营性质的39717户,私营性质的市场主体占总数的99.13%。私营经济性质的市场主体中,公司制企业7420户,个人独资企业2165户,合伙企业4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99户,个体工商户29388户。

  (从行业分布看,第三产业占比较大。从事第一产业的市场主体2433户,从事第二产业的市场主体3238户,从事第三产业的市场主体34394户,第三产业的市场主体占全区市场主体总数的85.85%。第三产业中,又以商贸、餐饮行业居多,分别为21401户和5764户。

  (三)从地域分布看,主城区占比较大。达川主城区的市场主体总量24419户,乡镇所在地市场主体总量11957户,农村地区市场主体总量3689户。由此可见,功能齐全、人口密集的城区市场主体发展较好。

  (四)从经营规模看,小规模占比较大。全区注册资本上亿元的市场主体112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0.28%。全区“四上”企业375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0.94%。全区个体工商户29388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73.35%。全区实际经营户数70%左右,剩下30%为“死户”“歇业”“吊销”状态,未从事经营活动的户数比例较大,占用了资源空间,增加了市场主体“水分”。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达川市场主体存在民营企业多、国有企业少,城区数量多、农村数量少,服务行业多、涉农企业少,小规模经营多、上规模上档次少的“四多四少”特点。

  二、全市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截2022年7月)


县名称

2022年新增

市场主体总量(户)

2022年增速%)

位次

全市占比%)

备注

企业

个体

通川

1355

3511

48666

18.09

1

17.83

2022年7月全市在册市场主体272999户。(总数里面包含市局、高新区、经开区户数)

宣汉

777

3114

44962

16.7

2

16.47

渠县

716

2416

42207

16.59

3

15.46

达川

973

2020

40065

13.83

4

14.68

大竹

692

3262

38543

18.39

5

14.12

万源

281

1069

25714

9.22

6

9.41

开江

447

1398

21167

15.27

7

7.75



  从横向2022年1-7月新增市场主体,通川4866户、大竹3954户、宣汉3891户、渠县3132户、达川2993户,开江1845户、万源1350户。我区新增市场主体下滑较大,排位靠后。纵向看2020年新增2947户企业834户、个体2113户2021新增2822(企业1036户、个体1786户)、2022新增数2993(企业973户、个体2020户)。近三年市场主体新增不明显

  三、影响市场主体发展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达川对市场主体总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均做了大量工作,但成效不显著。全区市场主体总量多年来均位居全市第一,但近三年来增速较慢,目前已下降至全市第四位。市场主体的质量总体上看也不高,群体规模大,龙头企业少,全区没有一家四川省“百强企业”,也无一家上市企业。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经济大环境较为不利。国际方面,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风险积聚,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明显抬头,加上俄乌冲突的溢出效应,给我国经济和市场预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国内方面,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对供给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给市场主体带来转型升级压力。特别是近两年多来的新冠疫情,给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较大的影响,更是对涉及人员聚集的经营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甚至灭顶之灾。今年1至7月,全区新发展市场主体2993 户,但注销的市场主体就达1744户,市场主体净增长仅有1249户。

  (二)区域优势不够行政区划调整,达川区地域面积少且不规则,地理位置处在通川区、高新区、经开区半包围下,乡镇离主城区较远,经济带动受限,与通川区相集中比较,区域优势不够。加之大部分地域分布在各乡镇,人员年龄老化购买力弱,经济内生动力后劲不强,发展迟缓。借地的高新区、开区在原有较好基础上,又有各优惠政策加持,经济发展吸引力和推动力较猛我区形成鲜明对比

  (三)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一是河市、麻柳、亭子等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不仅将原属达川的市场主体划归高新区和经开区,削弱了达川市场主体的总量,也使达川今后的市场主体发展空间变小,固有的地域失去了招蜂引蝶的优势;二是近年来达川秦巴物流园区建设、金垭机场建设、第二工业园区建设、成达万高铁建设等项目和一些地段的改造,限制了较大一部分区域的市场主体发展,导致达川近年来市场主体总量增长乏力。

  (四)要素保障尚有缺失。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水、电、气、资金、场地等要素保障。近年来,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要素保障有了很大改观,但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方面仍面临很大困难。一是“住改商”难,将住宅改为经营性用房,材料提交门槛较高,难以办理营业执照。二是自建房经商难,目前自建房安全合格评估报告,作为办理营业执照的前置条件,加之安全评估机构少、费用高,很大一部分乡镇房屋,因没有房屋安全合格报告无法办理执照。三是吸引力低,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市场主体在权衡租金、经营场地、优惠政策等诸多因素后,决定将企业迁移到高新区或通川区发展。今年以来,达川区就有28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迁移区外发展。

  四、促进市场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市场主体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些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前,达川市场主体发展要结合达川实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确保市场主体稳定增长、力促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发展的优惠政策、创造优质营商环境为抓手,以激发群众创业热情、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化各种服务工作为手段,努力推动全区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力促市场主体总量显著增长

  1.加强优惠政策落实力度,激发群众创业热情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市场主体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相关部门要将各级党委、政府对市场主体的优惠政策、纾困措施落到实处,特别是区财政要将各种奖补资金纳入年度预算,确保按时兑现,激发群众创业热情,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2.加强政务服务力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行政审批局要切实减少审批程序,降低准入门槛,优化服务举措。可在1-2行业探索建立一业一证改革推动一次申请、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机制深入开展;免费为新开办企业赠送印章及邮寄服务,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加强市场主体及经营场所禁设文件的审查力度,严格落实非禁即入

  3.加强无证无照经营治理力度,引导市场主体合法经营。持续开展查无专项检查活动,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主管行业经营主体花名册,梳理无证无照经营户,督促限期办理证照

  4.强法规宣传,引导市场主体歇业登记鼓励引导暂时停业又后期经营的市场主体,办理歇业登记,保留主体资格降低市场主体成本。

  (二)力促市场主体质量稳步提升

  1.建立优质市场主体数据库。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型企业等为重,建立培育,由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行业特点定制帮扶,孵化培育一批带动力强,有较强竞争力的标杆企业。

  2.引导市场主体提档升级。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对重点培育对象加强经营指导,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引导其“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企转新”,促进市场主体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提质增效。

  3.建立优质市场主体领导联系制度。建立区级领导和部门一把手、乡镇(街道办)负责人联系优质市场主体机制,靠前服务,积极作为,倾听市场主体呼声,帮助市场主体排忧解难,推动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三力促市场主体生态持续改善

  1.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去年,我区出台了优化政务环境、优化市场环境等11个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果。各相关单位要持续推进,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切实为市场主体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

  2.继续深化“放管服”工作。区级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放的加法”“管的减法”“服的乘法”,一般行政检查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和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杜绝随意乱执法。建立完善“首违不罚”清单,不断规范执法行为做到清单外无检查。提高服务精准度服务效能,全力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宽松和谐的经营环境。

  3.切实强化教育培训工作。相关部门要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从业人员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业务能力的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市场主体守法诚信经营,降低市场主体的违法风险,减少市场主体的违法成本。

  (四)力促市场主体发展形成合力

  从达川市场主体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基本上每年新增的市场主体均为民营企业因此,要将市场主体发展与民营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形成发展合力。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区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定期通报发展情况,准确研判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切实推动全区市场主体发展。

  2.强化部门联动。相关部门要明确自身工作职责,细化发展工作举措。区民营办作为牵头和协调机构,应调整充实精干力量,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推动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指导乡镇(街道办)上下联动,齐抓共促谋发展。

  3.实行绩效考核。建议区绩效办将市场主体发展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督促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办)扎扎实实抓好市场主体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