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川区应急委员会关于印发《达州市达川区多灾种叠加专项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
来源:达川区应急管理局
发布日期:2022-11-11
点击数:

达川应急委〔2022〕5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级相关部门(单位):

现将《达州市达川区多灾种叠加专项应急预案(试行)》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严格遵照执行



                                                                                              达州市达川区应急委员会

                                                                                                    2022年11月8日




达州市达川区多灾种叠加专项应急预案试行

目    录

一、总  则4

(一)编制目的4

(二)编制依据4

(三)适用范围4

(四)分类5

(五)自然条件5

(六)工作原则6

二、启动条件7

三、指挥体系7

(一)组织架构8

(二)指挥部搭建8

(三)区级层面工作组职责9

四、力量体系12

(一)综合救援类12

(二)工程抢险类12

(三)水域救援类12

(四)排涝抢险类12

(五)应急通信类13

(六)电力抢险类13

(七)医疗救援类13

(八)后勤保障类13

五、风险防控13

六、应对处置14

(一)决策部署14

(二)信息收集14

(三)调度管理15

(四)抢险救援17

(五)救灾安置17

(六)核查评估18

(七)信息报告18

(八)疫情防控18

(九)舆论宣传19

七、应急保障19

八、响应结束20

九、附则20

十、附件20


一、 总则

(一)编制目的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进一步树牢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针对可能出现的重特大地震、洪涝、地质灾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叠加情形,明确我区防范应对的组织指挥体系、工作责任、应急处置流程,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全区社会安全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四川省多灾种叠加应急预案(试行)》《达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达州市达川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达州市达川区地震应急预案(修订)》《达州市达川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2022年修订)》《达州市达川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订版)》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达川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以《达州市达川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为总纲,是全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补充,适用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的地质灾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叠加发生后的应对处置工作。发生其他类型突发事件,根据需要可参照本预案开展相关应急救援工作。

(四)分类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根据其性质、演变过程和发生机理并结合实际情况,全区自然灾害包括以下7类:

(1)农作物病虫害;

(2)森林火灾;

(3)干旱灾害;

(4)洪涝灾害;

(5)气象灾害,包括暴雨、冰雹、雷电等;

(6)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7)地震灾害。

(五)自然条件

达川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达州市中部,幅员224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049′-3133′,东经10659′-10750′,地处四川盆东平行岭谷区、盆中丘陵区、盆周低山区连接地带。

达川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类型。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四季分明,春早夏长秋短冬适中;农业灾害性天气频繁,山区立体气候明显。东距太平洋不远,夏季季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气,受南低北高地势抬升和秦岭、大巴山阻挡,容易形成地形雨,降水多集中夏季。年平均气温18.6℃,极端最高气温为41.5℃,极端最低气温为-3.3℃,年降水量1086.2毫米,月降水最少出现在12月(11.5毫米),最多出现在6月(278.1毫米)。年总日照时数为1146.5小时。7—8月日照偏多,5—6月、9—10月日照偏少,其中6月较历年平均值偏少35%,11月偏少41%。

达川区境内河流有州河、巴河、明月江、碑牌河、铜钵河等水系。平均径流量66.55亿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每秒1.26万立方米,最小枯水流量每秒17.5立方米。年输沙量727万吨。州河除横切铁山造成峡谷外,河谷一般均较巴河开阔,河道滩沱相间,险滩陡坝较少,两岸有阶地断续延伸。

达川区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全区境内有野生植物25个目,72个科,4个亚科,5个属,225种。全区有古树873株,主要古树树种有马尾松、柏木、榕树、银杏、黄连木、枫香、罗汉松、桂花等品种。全区受国家级保护的植物主要有银杏、罗汉松、红豆杉、黄葛树等。名贵中药材资源丰富,有189个品种,主要有川龙薯芋、百部、首乌、天冬、野菊花、益母草、天花粉、马鞭革、阔叶十大功劳、八月瓜等。

(六)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全面履行职能,把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救助的首要任务,确保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

(2)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充分发挥达州市达川区应急委员会的指导、协调作用,加强各成员单位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救助工作中的协作和配合,形成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协调有序、配合密切、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救助工作机制。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互助,实现群众自救、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二、启动条件

达到以下条件之一,启动本预案。

(一)在同一时段,地震、洪涝、地质灾害等3种自然灾害均启动区级四级应急响应时;

(二)在同一时段,地震、洪涝、地质等自然灾害中有1种启动区级三级应急响应和2种自然灾害启动区级四级及以上应急响应时;

(三)突发事件比较敏感或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或发生在重点地区重要时段等其他需要启动预案的情形。

三、指挥体系

区政府领导紧急召集有关灾种牵头部门会商研判,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后,实行扩大应急响应,成立“达川区应对XXXX灾害指挥部”(以下简称区指挥部),在国家、省工作组,市工作组和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统一组织指挥应对多灾种叠加应急处置工作。

有关专项指挥部(含区应对暴雨洪涝巨灾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按照区指挥部统一安排部署和分工,开展应对处置工作。其承担专项指挥部办公室职责的区级部门(单位)负责灾情监测预警、提出响应建议、应急处置等专业性工作。

(一)组织架构

区指挥部由区长担任指挥长,有关区领导和区人武部、武警达川区中队有关领导任副指挥长,受灾严重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区级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等为成员。

区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技术保障组、抢险救援组、军队工作组、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组、交通保障组、通信电力保障组、灾情评估组、群众安置组、物资装备组、社会秩序维护组、舆情宣传组等工作组,由指挥长指定有关区领导担任各组组长、副组长,受灾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区级有关部门(单位)有关负责同志等为成员。根据灾情和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区指挥部可适当调整分组分工。(组织指挥体系图见附件1)

(二)指挥部搭建

1.区政府、区各专项指挥部、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及村(社)现场联合指挥部(以下简称现场联合指挥部)。由区指挥部指挥长或有关副指挥长带领相关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靠前指挥,与受灾区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及村(社)组建现场联合指挥部,主要负责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救援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统一指挥调度灾害抢险救援等应对处置工作。多地受灾特别严重时,可根据灾情分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分流域、分片区成立1个或多个现场指挥部,区指挥部指挥长可指派有关负责同志任片区现场指挥长。

2.后方指挥部。后方指挥部设在区应急委办公室(区应急管理局),由区指挥部指挥长或委派的副指挥长负责指挥,主要承担值班值守任务,接收、传达国家和省、市级层面指示指令,做好信息汇总,督促落实区指挥部决策部署和协调处理相关事务,做好相关保障支撑。指挥部各工作组牵头单位派出一名科级领导进驻区应急管理局参加响应,各责任单位原则上派员在本组牵头单位集中办公。

3.现场、后方指挥部各工作组工作各有侧重,并做好对应衔接。

(三)区级层面工作组职责

1.综合协调组。负责传达国家层面和省、市、区指挥部决策部署,协调督促落实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做好会务、文电处理等综合协调工作;收集汇总抢险救援进展情况,负责信息接报、处理、发布工作;明确现场、后方指挥部各工作组人员编组,加强现场、后方指挥部衔接;做好与国家和省、市层面工作组对接;承办省、市、区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牵头单位:区应急管理局;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局、区气象局等)

2.技术保障组。各成员单位按本部门职责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中的相关风险评估、安全监测、预报预警、会商研判、辅助决策等技术支撑保障;承办区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牵头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水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气象局;各单位在区应急管理局设专家联络员)

3.抢险救援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调度应急救援力量参加抢险救援,动员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参与抢险救援;制定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和救援行动安全管控规定;承办区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牵头单位:区应急管理局;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局、区国资中心、团区委、区红十字会、区消防救援大队等)

4.军队工作组。负责组织所属部队和民兵担负救援抢险、营救群众、转移运送物资、稳定秩序及遂行其他救援抢险任务;承办区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牵头单位:区人武部;责任单位:武警达川区中队)

5.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组。负责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承办区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牵头单位:区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红十字会等)

6.交通保障组。负责公路、水运等交通运输保障;承办区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牵头单位:区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

7.通信电力保障组。负责应急通信、电力等保障工作;组织抢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承办区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牵头单位:区经信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住建局、电信达川分公司、移动达川分公司、联通达川分公司、新桥供电公司、国网达县供电公司等)

8.灾情评估组。负责灾情统计、核查调查和灾损评估;承办区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牵头单位:区应急管理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区教育局、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局、区卫生健康局等)

9.群众安置组。负责组织指导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组织开展社会募捐、遇难人员善后和遇难人员家属安抚等工作;承办区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牵头单位:区应急管理局、区民政局;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公安分局、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局、区商务局、区文体育旅游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红十字会等减灾委相关成员单位)

10.物资装备保障组。负责组织、调集抢险救援应急物资装备,保障灾区物资装备供应;组织调运生活必需品,加强市场监测,保障市场供应,确保灾区价格稳定;承办区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牵头单位:区经信局、区应急管理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红十字会等)

11.社会秩序维护组。负责灾区社会治安维稳工作;承办区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牵头单位:区公安分局;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委网信办、区司法局、区人社局、武警达川区中队等)

12.舆情宣传组。统筹新闻报道和舆情引导管控工作;承办区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应急管理局;责任单位:区委网信办、区自然资源局、区水务局、区卫生健康局、区气象局、区融媒体中心等)

区直有关部门(单位)有关按照相关职能职责以及指挥部工作要求做好灾害应对处置工作。属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对应加入现场联合指挥部各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单位根据需要可适当调整。

四、力量体系

区消防救援大队是应急救援的国家队、主力军,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应急处置和救援的突击力量,各类专业应急队伍是应急处置和救援的骨干力量,社会应急队伍是应急处置和救援的辅助力量。区指挥部将区内和市级增援的应急力量充分整合、统一指挥、协同联动,共同开展抢险救灾工作。主要由以下类型组成:

(一)综合救援类:主要由区消防救援大队、区人武部和武警达川区中队及相关社会力量组成。配备生命探测、破拆、顶撑等装备。承担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中以生命搜救为主的任务。

(二)工程抢险类:主要由水利水电施工队伍、地质工程队伍、交通运输队伍及有关社会力量组成。配备大型工程机械。主要执行地震、洪涝、地质灾害造成的道路交通阻断的交通抢险、滑坡泥石流灾害抢险、堰塞湖除险、水库堤防溃决抢险等。

(三)水域救援类:主要由区消防救援大队、区人武部和武警大达川区中队及相关社会力量组成。配备各类救援舟艇、橡皮艇等装备设施以及水下探测、侦查等装备。承担抗洪抢险中执行水上人员搜救转移任务。

(四)排涝抢险类:主要由区消防救大队、城市排涝队伍及有关社会力量组成。配备排水车、供水系统、大流量高扬程排水泵等车辆设备。承担城市内涝、地下工程淹没等抢险任务。

(五)应急通信类:主要由消防救援、应急管理和通信管理部门所属队伍组成。配备通信指挥车、卫星便携站、卫星电话、单兵图传、无人机等装备。主要执行灾害现场应急通信保障任务,快速组建现场通信网,开展空中侦查、专网覆盖等。

(六)电力抢险类:主要由新桥电力公司、国网达县供电公司等电力部门所属队伍组成。配备发电车、高杆照明灯、大型抽水机、巡线无人机等各类电力抢修和保电专用装备。承担电力恢复抢险和特殊保电任务。

(七)医疗救援类:主要由卫生健康部门医疗队伍组成。配备负压手术方舱、移动核酸检测车等装备。承担伤员救治和防疫消杀等任务。

(八)后勤保障类:主要由区消防救援大队、区人武部和武警达川区中队组成。配备宿营车以及专用设备等。承担救援队伍和受灾群众的后勤保障任务。

各类应急救援队要制定行动方案,明确队伍编成、力量预置、指挥协同、行动预想、战勤保障、通信联络等具体内容。

五、风险防控

(一)全区城市规划和发展建设应充分考虑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统筹安排应对多种自然灾害交织叠加的基础设施、物资设备和人力资源,实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同步实施,努力提高城市安全水平。

(二)区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建立防灾救灾工作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避治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预防和救灾工作。

(三)针对存在风险的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重点设施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管控风险、治理隐患,不能及时处置的,要落实好相关责任人,并采取针对性应急措施。

(四)明确多种自然灾害交织叠加时的应对物资品种、数量,足额补充和储备抢险救援救灾物资,确保急需时可调可用。加强自然灾害抢险救援救灾队伍建设,统计梳理全区域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专业救援队伍和各类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情况。

六、应对处置

区委、区政府作出启动多灾种叠加应急响应决定后,按以下程序有序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流程图见附件2)

(一)决策部署

区应急委办公室立即通知区指挥部全体成员单位前往区应急管理局或者区领导指定的地点,参加区应对XXXX灾害指挥部会议,指挥长或指定的副指挥长安排部署各项救灾工作。

区现场工作组迅速赶赴受灾地区并与当地组建区、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现场联合指挥部,分析研判灾情发展趋势,组织调度现场救援队伍和跨区增援力量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二)信息收集

组织基层干部群众、行业专业技术力量和网监队伍等,利用无人机遥感、北斗导航、雷达测量、地面勘察等技术手段,多渠道获取气象、地理、灾(险)情等各类信息,快速形成简报供指挥部决策参考。

重点摸排受灾区域灾害损失及破坏基本情况,受威胁对象情况(包括人员死亡、受伤、失联、被困、受威胁人员数量和现状等信息),交通、水利、通信、电力、供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受损情况,民居、厂矿、建构筑物、重要设施、重要目标、重点资源等损毁情况,灾后地质灾害、堰塞湖、危险化学品泄漏等各类次生衍生灾害情况。

(三) 调度管理

1.需求对接。相关部门(单位)、乡镇(街道)根据灾区情况,自下而上逐级汇总研判救援人员、救援装备、工程机械、特殊资源等的数量、种类需求情况。

2.力量调派。区指挥部按照“属地为主、周围策援、区上支持”原则,统筹协调调度指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军队武警部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等参加应急救援行动。区应急管理局、行业主管部门和各救援队伍可分头调派所属力量,纳入区指挥部归口管理。

区指挥部根据灾情按照“编成调派、梯次调派、精准调派”方式,科学高效调派力量,以确保充足、快速、精准、适度的要求。编成调派:平时应急准备中,根据风险研判形势,科学编成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专业救援力量,灾害发生后,快速整体调派。梯次调派:依据灾情发展,遵循“适度调兵”原则,按照到达顺序,适时分圈层调集梯次增援力量。既要避免力量不足,也要防止力量过度,最大限度减少灾区交通、保障负担,避免资源浪费,减小安全风险。精准调派:根据救援进度和任务需要,点对点调集相关专家和救援骨干以及特种救援装备等应急资源参与救援,提高力量调集的精准度。

3.交通管控。区指挥部按照时间轴的方式对各救援队伍力量编成、集结情况、行进位置、车辆人员状态、指挥员信息、通信保障手段等信息进行管理,定时跟踪状态信息,确保队伍行进安全可控。根据灾情发展变化,及时动态调整队伍目的地和任务区。公安、交通等部门要开辟抢险救灾绿色通道,根据灾区道路损毁等情况,及时引导救援力量的行进路线,为救援畅行创造条件。区指挥部指导沿途属地政府预先规划缓冲区、集结点,各救援力量根据救灾需要梯次进入灾区。沿途保障以沿途属地政府支持和队伍自我保障为主,灾区属地政府负责做好救援力量的接应引导。

4.现场管理。现场联合指挥部充分听取有关专家意见建议,开设统一的救援队伍集结点。到达灾发现场的各方面应急力量及时向现场指挥机构报到、受领任务,接受现场联合指挥部的统一指挥调度,严格遵守交通管理、信息发布等工作要求,并及时报告现场情况和处置工作进展情况,实现各方信息共享。现场联合指挥部按照统一指挥、分散管理的原则,全面掌握救援队伍、救灾单位和社会志愿者的规模数量、力量分布和执行任务情况。

5.增援对接。区指挥部根据灾情及时争取市级力量增援,加强与相邻县(市、区)协调衔接,统筹做好增援力量接应、引导、保障和现场管理等事项。

(四)抢险救援

按照“统一指挥、专业处置、联合应对”的要求,区指挥部负责统筹调度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1.生命搜救。抓住“72小时黄金救援期”,将受困人员搜救、紧急转移群众作为首要任务,组织各类应急救援队伍联合开展多轮次的拉网式排查搜救。

2.应急排险。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全面排查隐患、加强风险监测和预报预警,及时采取预防行动,做好转移避险和“关、停、限”等工作,确保救援人员和群众安全,有效防范应对堰塞湖、工矿企业事故、油气管道事故、隧道坍塌等次生衍生灾害事故。

3.基础设施恢复。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抢险力量,迅速开展道路、通信、电力、供水、燃气等“生命线”工程抢通恢复以及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五)救灾安置

根据多灾种叠加因灾死亡人数、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人数、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数量等指标,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统筹协调、稳定有序,鼓励分散、适度集中”的原则组织指导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启动区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下拨自然灾害救灾相关资金和物资,用于支持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确保受灾群众“五有”;组织对安置点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加强安置点安全管理和秩序维护,防止次生灾害、事故和哄抢救灾物资等案事件发生;组织、调集生活类救灾物资、抢险救援和医疗卫生等应急物资,保障灾区物资供应;组织调运生活必需品,加强市场监测保障市场供应,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确保灾区价格稳定。

(六)核查评估

区指挥部启动运行后,灾情核查评估工作同步快速开展。按照区指挥部决策部署,由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根据有关规定,支持帮助受灾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开展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区级涉灾相关部门(单位)组织开展各行业(系统)灾情核查,指导本行业部门填报灾情数据,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视情组织开展灾害损失会商。

(七) 信息报告

灾情信息接报、处理、公开等须严格归口管理,保持口径一致。现场联合指挥部要及时收集核实灾情信息并报后方指挥部汇总,后方指挥部负责编写信息经审核后报上级人民政府或相关部门。有关专项指挥部、区级有关部门(单位)若向上级报告工作,须同区指挥部保持信息数据口径一致。未经区指挥部允许,受灾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有关部门(单位)和应急救援队伍不得擅自发布灾情重要信息。

(八)疫情防控

重大灾情发生后,有关部门(单位)、受灾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要优化整合、合理布局卫生防疫队伍,组织开展伤病员医疗救治,规范开展环境消杀和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做好重点区域卫生处理和动物疫情监测,确保卫生防疫工作对全域灾区、脆弱人群、易感疾病的全覆盖。

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与重特大自然灾害叠加时,在区指挥部统一领导下,抢险救援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同步统筹开展。救援队伍接到应急出动指令后,要摸清灾害和新冠肺炎疫情基本情况,做好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对接沟通和会商研判,研究制定人员防控和救援对策。救援行动中要会同卫健、公安等部门划分好隔离区、核心处置区、安全警戒区、外围管控区和受灾群众安置区,严格落实分区分板块闭环管理。要加强人员排查和物资管理,有序开展常规核酸检测。救援任务完成后要对救援人员施行隔离后置管理。

(九)舆论宣传

灾害发生后,区指挥部要及时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最迟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根据抢险救援、应对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组织开展舆情监测和管控,协调新闻媒体赴灾区有序采访抢险救灾工作,并做好正面宣传报道,正向引导舆论。

七、应急保障

区交通运输局、区卫生健康局、区经信局、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公安分局等部门依据各部门及行业应急预案,分别按职责负责做好救灾资金、物资装备、交通运输、医学救援、通信、维护社会秩序、新闻宣传等方面的应急保障,其他区级有关部门(单位)按照突发事件有关保障预案做好相应工作。

八、响应结束

当多种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相关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消除,经区指挥部综合研判,并报区委、区政府批准后,终止应急响应,转由相关专项指挥部负责救灾后续工作。区指挥部及时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向市委、市政府专题报告。

九、附则

本预案由区应急委办公室(区应急管理局)制定并负责解释。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区级有关部门(单位)结合实际,参照本预案制定本级、本部门(单位)预案,并报区应急委办公室备案。

区应急委办公室负责适时组织对本预案进行修订。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全区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暴雨、暴雪、雷电、干旱、高温、低温、冰冻、强降温、霜冻、大风、霾等多灾种叠加时,参照本预案执行。

十、附件

附件:1.达川区应对多灾种叠加组织指挥体系图

2.达川区应对多灾种叠加应急响应流程图

 

 

 

 

附件1

达川区应对多灾种叠加组织指挥体系图

 

附件2

达川区应对多灾种应急响应流程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