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道让学校以精细化管理促内涵式发展
来源:达川区教育局
发布日期:2022-11-14
点击数:

       达川区石桥镇道让中心学校距达州市市区82公里,是达川区距离主城区交通距离最远的一所农村学校,现有学生106人,教师30人。

  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生源逐年减少、留守儿童比例高、隔代教育现象普遍等问题成为学校不得不面临的困难挑战。对此,道让教育者秉持“让学生做更好自己”目标,精诚团结、锐意进取,狠抓精细化管理,如今已经成为一所精致且富有内涵的乡村学校。

 一、强化细节,护航校园“安全圈”。

  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让师生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学得开心、过得舒心是让学校上下不懈的追求。学校将食品卫生安全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坚守食品安全底线,建立了完善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进入学校食堂,完善的食堂管理制度粘贴在最醒目的位置,实现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食堂管理表册全部有序摆放在对应的公示栏中,日常工作记录翔实,方便师生及家长监管。一日三餐食谱张贴上墙,食材用量清楚标注,让师生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走进宿舍楼,可以清晰的看到每名住校生的照片、姓名、班主任联系方式等信息贴在门口,方便值周教师快速定位学生。为了加强住校学生纪律观念,规范学生行为,学校将宿舍管理制度张贴于宿舍内部,并通过文明寝室评选等方式,让制度逐步转化为孩子的自觉要求,使之形成一种习惯,凝练成一种素质。

  以校长为总牵头的垂直式监管模式,为确保工作制度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人员落实到位、措施落实到位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学校大力开展养教结合教育,通过经常性组织学生生活能力训练和比赛,开通学生免费亲情热线,领导班子轮岗值守,24小时值班,与社区高质量联动等,将温暖和关怀洒向每个孩子心间。

 二、强化常规,实现管理“全闭环”。

  学校坚持“突破创新、奋力提升、及时评价、建强队伍、落实落地”的原则,从细微处着手,不断强化过程监管,全面规范教学行为,持续向管理要质量。每周,由校长带领“巡查小队”对教师上课、备课及学生作业批改情况进行“两抽查”。实行推门听课与听公开课相结合,既关注教师教什么、如何教更重视学生学什么、学得怎么样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意见及时反馈到教师个人,实现教学相长。

  学校扎实开展教材培训、集体备课、专题赛课等教育教研活动,邀请专家到校培训、实施“老带新”青蓝工程、选派教师跟岗学习等举措,有效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学校采用“备课本教科书”相对应的备课方式,要求教师不但要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体现在备课本上,而且要在教科书上同步备教法和学法。

  在教科书上备课的过程,教师重新解读文本,对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进一步梳理和总结,通过对教材本身的挖掘,让教学重难点更加清晰明了。方便教师上课使用时把控课堂,掌握学生状况,让整个课堂更加浑然一体。  从课堂教学到教师教研,再到学生管理,力求各个环节都要精细,每项工作都要精心,推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地落实。

 三、强化育人,充实学生“内在美”。

  “抓好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落实,事事出成效”学校着力以高水平的管理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培育,通过学科融入、文化引领、社团带动等路径,积极推进校园德育实践,全面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政策。

  为了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受到艺术的熏陶,学校立足于校情,开设了篮球、乒乓球、音乐、舞蹈、色彩、素描、剪纸、手工等社团,并为每个社团配备了至少2个助教老师,确保每位孩子都能融入其中,收获个性和自我。推广同质分组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技能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源动力。

  结合达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以“礼貌用语、爱护环境、轻声静学、个人卫生”四个方面的文明规范为切入点,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统一性,以小手拉动大文明。让学校着力挖掘农村教育特色,不断充实和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激活学校内生动力,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懂礼仪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在走出适合自己的路子上不断前行。

道让学校校长何贵坚信:“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情怀。只有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平凡的事情做精,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才会收获教育的春华秋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