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百节镇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设方案》的通知
来源:达川区百节镇
发布日期:2022-10-13
点击数:人次

各村(社区)、镇级各部门(单位):

现将《百节镇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执行。

 

中共达州市达川区百节镇委员会                     达州市达川区百节镇人民政府

                           2022年8月26日

 

百节镇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有效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隐患,迅速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维护良好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四川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中共达州市达川区委办公室、达州市达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川区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设方案〉的通知》(达川委办〔2022〕7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社会治理、反恐维稳和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应急救援、反恐防暴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以防范化解影响安全稳定的风险隐患为重点,着力抓基层、打基础,整合基层应急处置力量和资源,推动建立全镇统一指挥、专常兼备、上下联动、反应灵敏的基层应急处置队伍,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按照“编制‘三三化’、指挥一体化 、管理网格化、装备标准化、保障多元化、训练实战化”的原则和“分类建设、分批推进、逐步铺开、应建尽建”的思路,以网格为基础,整合网格内公安、应急、卫健、消防等部门力量及基层骨干民兵等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规范化、规模化组建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与应急、公安、消防、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定期联系制度和应急联动协作机制,在“30分钟应急救援圈”框架内,实现“1分钟自救、3分钟他救、5分钟专业救”快速应急反应,打通安全防范应急处突“最后一公里”,做到 “有呼必应、有呼快应 ”,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实现“最小”应急单元“最大”平安守护的美好愿景。

三、主要职责

(一)参与单位门前值守、日常安全防范和巡控工作,强化社会面震慑。

(二)发现和制止突发案(事)件,全力开展先期处置。同时,报告公安机关及镇办公室,并同步保护现场。

(三)为区域内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采取紧急避险。

四、重点任务

(一)队伍编制“三三化”建设

三人一组编成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处置单元,三组最小应急处置单元构成一个应急处置队。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处置单元由单位、场所、重点目标、村(社区)及村(居)民小组等安全防范责任单位组建,并按照“三三化”编制原则构建应急处置队。根据单位特征、人员密集程度、治安要素复杂情况及处突要求对最小应急单元进行分类建设。

1.村(居)民小组。由乡镇(街道)牵头负责,以党小组长、村(居)民小组长为负责人,以常住辖区的党员、网格员、护林员、应急民兵、志愿者为基本骨干,建立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处置单元。每个村(居)民小组原则上至少建立一个,因常住人口少等原因无法完成组建的,可与相邻村(居)民小组共同组建。

2.学校医院及其他重点内保单位、反恐重点目标单位和大型商场、商圈、批发市场、旅游景区、交通枢纽、公共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各单位专兼职保卫人员、保安等,建立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处置单元;百节市场监管所负责辖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旅馆、酒店、歌厅等场所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设,辖区派出所负责反恐重点目标单位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设,镇级相关单位将建立情况向镇政府报备。

3.居民小区和沿街商铺。有物业管理的,由区住建局牵头负责,镇社区管理中心协助,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安保人员、业主委员会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等建立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并将建立情况报镇政府备案;无物业管理的,由各镇人民政府牵头,村(居)民委员会负责组织楼栋长、党员业主、治安积极分子、志愿者等,采取“多户联防”等方式,建立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处置单元。

4.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由各单位自行牵头负责,组织本单位专兼职保卫人员、保安等,建立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立后报镇政府备案。辖区学校负责幼儿园、培训机构的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设,辖区卫生院负责各村(社区)卫生室、药店门市的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设。

(二)队伍指挥一体化建设

构建区、镇、村(社区)三级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在百节综治中心设立应急处置联合指挥机构,实行 24 小时人员值守;各村(社区)在村(居)委会设立应急处置联合指挥机构,实行 24 小时电话值守,人员随叫即到。

1.依托231社会治理联动平台,搭建以人、地、事、物、组织、网等要素齐全的指挥调度模块,实现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勤务报备、位置显示。加强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实体实战能力建设,整合各类群防群治力量,制定应急处置单元及队伍指挥调度方案,明确通联方式、日常值守、勤务报备、装备配备标准等管理制度,将指挥调度模块与公安、应急、卫健、消防部门指挥调度平台对接,实现全区应急处置力量实时在线指挥调度。

2.公安、应急、卫健、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根据职能职责,建立完善反恐防暴、极端暴力案(事)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食品安全、校园环境等领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一步明确重点防范区域,分类分级处置、现场指挥调度、区域封控设置、专业力量响应集结、紧急避险等处置流程,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力量就近集结、装备就近取得,应急处置及时开展。

3.各企事业单位根据职能职责,对水、电、气、网络等公共事业服务人员、物流快递人员、保洁员、出租车(网约车)驾驶员等普及应急防灾避险常识,确保突发事件及时预警预防,各类警情“早发现、早处置”。同时,建立单位内部应急处置力量与周边群防群治力量、派出所街面警力内外联动、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机制,以“邻里守望,一呼百应”的应急模式形成应急防控圈,使每个最小应急单元切实做到“自救、互救、公救”,整体提升社会面治安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三)队伍管理网格化建设

按照基础网格编码标准,各单位逐一编制应急处置单元队伍代码,村(社区)及网格党组织在全面掌握数据基础上,将应急处置队伍纳入全科网格管理。

(四)队伍装备标准化建设

1.各最小应急单元必须配备的防护和处置装备。个人随身装备包括应急口哨1个、扩音器1个、橡胶或木制长棍1支;集中存放装备包括铜锣1个、手电1支、防暴盾牌1面、安全钢叉1支、铁扫帚1把、铁铲1把、救生圈1个、救生绳1条(20 米)、医疗急救包1个。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为最小应急处置单元选配安全钢叉、防爆头盔、防刺背心、防割手套、强光电筒、自动喷雾剂、应急巡逻车、摩托车等装备,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重点内保单位,反恐重点目标单位,大型商场、商圈、旅游景区、大中型企业等单位,根据相关条例制度和内部安全管理规定,配备相应的应急处置装备。

(五)队伍保障多元化建设

1.保障应急队伍建设经费。鼓励各地各单位将应急处置建设纳入购买服务清单,确保应急处置队伍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2.建立应急处置奖励机制。根据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对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适当奖励。

(六)队伍训练实战化建设

坚持实战化培训原则,辖区派出所、教育、应急、卫健等行业主管部门按照主管部门要求制定训练计划,分层分级、分期分批开展业务培训、预案预演和实战训练,增强最小应急单元临战意识、实战氛围和处置能力,确保最小应急单元时刻“箭在弦上”。

五、时间要求

2022年8月31日前,各村(社区)召开动员部署会议,明确任务分工,百节社区和马家社区完成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处置单位建设,9月份正常运作;其他村(社区)2022 年9月底,要全面完成最小应急处置单元组建及各项运行机制建设,并常态化运作。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级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开展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设工作,百节派出所、应急办、百节和马家学校、百节和马家卫生院、市场监管所等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督促落实各项任务。各地各单位要组建相应专班,全力推动应急处置力量建设。

(二)加强党建引领。始终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全镇党组织要组织动员党员干部、志愿者、公益岗位人员等加入应急处置队伍,并在应急处置队员中积极发展党员,在符合条件的应急处置队伍中建立党小组、党支部。

(三)加强跟踪问效。由镇综治办牵头,组织镇级相关单位每月跟踪,定期调度,解决建设中的问题,通过应急演练、实地查看等形式,推动各项任务按期完成。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任务,对工作开展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由镇纪委追责问责。

(四)加强成果推广。在突发事件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工作中,各村(社区)、镇级各单位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强化经验总结提炼,及时将创新经验进行推广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