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街道位于达川城区核心腹地,围绕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针对辖区商贸物流聚集、商圈发展提速、流动人口增多、社会治理多元等现状,着力强服务、优治理、促平安,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持续提升,推动街道展现新活力、改革呈现新气象。
便民服务“微改革”,提升行政运行效能。“三张清单”强服务。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行业难事攻坚”“民生实事办结”“身边小事服务”三张清单,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居民楼栋、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开展暖心服务,以“零距离”服务提升群众“幸福度”。“三大品牌”树标杆。聚焦群众“不会办”、企业“需急办”问题,开通“580我帮您”热线平台,选派46名代办员,在各小区、企业显著位置张贴代办员信息。针对留守老人、参加人等特殊群体,组织“红色轻骑兵”进小区院落取件、办件、送件。同时,在街道和各村(社区)微信公众号开设留言板块,对群众、企业办事以及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诉求及时予以回复,并转交或函告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办理。“四种模式”连民情。针对“打工族”“上班族”“特困户”等群众办事难题,推行便民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工作日延迟下班、休息日备勤到岗、特困户预约上门等举措,构建“预约办”“延时办”“上门办”“应急办”便民服务模式,有力提升了便民服务水平和质效。
共享空间“微改造”,提升基层治理温度。办公阵地亲民化改造。坚持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到“家门口”、顺应到“心坎上”,按照群众活动空间、办公服务空间、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发展空间“三个三分之一”理念,亲民化改造党群服务中心6个,优化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等公共空间功能布局,有效助力党群紧密联动。小区活力蝶变化重塑。根据社区、小区和居民楼栋的不同特性,突出便民、利民原则,探索推行“1+N”共享模式,采取政府购买、群众捐赠、社会支持等方式,以社区阵地为中心,在广场、小区、院落等区域分级分类建设共享厨房、共享棋牌室、共享花园等共享空间24个,开辟共享书屋、共享活动室、共享小课堂等共享角落20处,全面开展工具共享和“好物漂流”,不定时发布区域内可共享的技能、招工用人、产品推介等信息,打通实物器具和信息服务共享渠道。城市更新有机化尝试。开展“社区规划师助力环境微更新”行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晾晒难、停车难等问题,升级打造美嘉阳光景苑、教育花园小区等一批老旧院落,完成南城国际小区养老综合服务体建设。成立社区企业,运营维护美嘉阳光景苑小区“阳光小屋”等集体资产,努力为社区企业创造收益,及时购买居民急需的社会服务,推动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居民的服务链,塑造新的消费场景、生态场景、生活场景,实现城市有温度、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散步、院落可聊天。
综合治理“微改进”,提升群众安全指数。压实“人防”举措。建立“早中晚”民情调处机制,实行早收集、午梳理、晚会商,组建红袖标(党员志愿者等)、网格员、红色轻骑兵治理服务队伍,及时发现并调处问题,必要时协同区级职能部门、街道办、驻区企事业单位开展联动治理,有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夯实“心防”基础。积极开展个案服务和心理辅导,定期对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重复信访人员、问题少年、肇事肇祸精神病家属等特殊人员进行走访慰问、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积极探索适合不同群体的心理疏导和矫正机制,帮助其解开心理症结。提升“技防”水平。高标准打造“综治中心 雪亮工程 天网工程”综合平台,整合辖区各类监控探头270余个,将治安巡防延伸到背街小巷、居民楼宇、山头村落,按照“专人管理、平台调度、现场调处”的工作机制,第一时间发现处置重大事件和突出问题,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