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杨柳街道:“动动口”办完“所有事”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26
点击数:人次

近年来,围绕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杨柳街道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开通并稳定运行“580”我帮您便民服务热线,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近办件,实现了业务下沉、服务延伸,搭建起了群众家门口的政务服务新平台,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民情收集“零遗漏”。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一部热线电话、一个工作专班、一间说事室、一本纪实台账“四个一”民意收集机制,搭建民情“收集站”。“铁脚板”走出为民情。根据辖区网格划分实际,细化走访方案,实行走访人员与走访群众(企业)精准对应,确保走访区块不留死角。综合考虑群众、企业生活和工作作息等情况,灵活采用入户上门、错时走访、预约走访、电话访问等多种形式,逐户走访,听民声、观民情、集民意,实现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连百家心。“大数据”挖掘大民意。在各居民小区和企业驻地公布“580”便民热线,明确专人专岗接听电话;在街道和各村(社区)微信公众号开设留言板块,对群众、企业办事以及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诉求及时予以回复,并转交或函告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办理,形成“群众点单、街道下单、社区派单、职能部门接单”的良好局面,真正做到“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让辖区居民更具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站桩式”汇集微民愿。建立“行业难事攻坚”“民生实事办结”“身边小事服务”清单,实行固定联系人员、固定联系时间、固定联系对象、固定联系方式、固定联系地点“五固定”,确定每周二为固定驻点联系日,班子成员及驻村(社区)干部到驻地坐班直接联系群众和企业,印制发放“民情联系卡”。在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居民小区物业办公室及骑手家园等共享驿站设置微心愿许愿箱,收集居民微心愿,组织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或辖区企业进行认领居民微心愿。

便民服务“零距离”。始终坚持“治理为民、服务便民”理念,推行便民服务窗口“微笑服务”,积极拓展“杨柳帮办”业务范畴,建立“问事、受理、代办、回复”闭环帮办机制,让企业和群众办事跑腿越来越少、时限越来越短、体验越来越好。一站式受理。设立综合服务窗口、企业服务专窗,一站式承接办理公共服务事项55项,代办涉企服务事项18项,选派政治素质、业务本领和工作责任心强的优秀干部入驻便民大厅,定期组织业务、纪律、服务培训,扎实推进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限时办结、AB角制度,完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实现“一窗通办”,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一体化办理。设置“帮办代办”专区,配备帮办代办人员全程帮助群众线上服务操作指导、资料填写,实现由“被动等待服务”向“主动帮办代办”转变,打造“就近可办”、“随时能办”“一次办结”的便民服务新格局。开通“帮办代办”绿色服务通道服务,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办事需要;针对“打工族”“上班族”“特困户”等特殊群体,组织“红色轻骑兵”上门辅导、上门收件、上门核验,推行便民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工作日延迟下班、休息日备勤到岗、特困户预约上门,实现“需求出现在哪里、服务延伸到哪里”,让群众和企业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一次性到位。针对不同类型事项,“量身订做”制定报批流程最优方案,对进入代办程序的事项,由代办员提供政策咨询、材料申报、业务协调等服务,做到即办件当场办结,承诺件限时办结,上报件及时办结,并及时向申办人反馈审批办理进展情况,实现线上办和线下办一个样,预约办和现场办一个样。

纠纷调处“零推诿”。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发现问题—事要解决—办结反馈—群众评价”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对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和诉求分类建档、动态销号,全程跟踪问题解决进展、办结情况,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吹哨式”报到运行。建立“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模式,采取专职调解员常态常驻、专业调委会按需入驻、特聘调解专家库人员随叫随驻,组织法律顾问轮流入驻坐班,协助调解员办理相关法律咨询、调解工作。“共享式”调处纠纷。完建善立派出所、司法所、基层法庭和村(社区)的沟通对接机制,常态化组织业务交流与培训,积极拓宽多元解纷渠道。建立“共享调解室”汇聚基层法治力量,积极推动调解工作进村社、进网格,发动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社区民警和法律顾问等参与诉前调解、共同化解矛盾,达到早介入、早调解、早化解。一站式”结案反馈。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积极与司法机关对接开展司法确认工作,对调解成功的案子及时予以司法确认,让调解成功的案子“板上钉钉”。同时,将人民调解与法院诉讼有机结合,对当事人不愿调解、调解不成功的及时引入诉讼渠道,打造“调解打头、诉讼断后”的现代化社会治理共同体,变纠纷“中转站”为问题“终点站”,切实让群众的矛盾纠纷得到“真解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