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疫情出现达州以来,身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战场的达川区应急人,勇担使命、肩扛责任,逆险而上,积极投身达川区疫情防控阻击战,始终坚守在战疫最前线。
区委、区政府为快速有效遏制疫情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中高风险区域防控力度,确保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落细。9月11日,达川区应急管理局接防疫紧急任务,需派人增援中高风险封控区的防疫工作,单位主要负责人立马集结本单位30余人的党员干部组成“应急先锋突击队”,亲自带队,在当天傍晚前往花溪社区,分派工作,进入战斗。
花溪社区目前被划定为高风险区,辖区大多为开放式老旧小区,住户较多,人员密集,环境复杂,通道也较多。应急局主要负责该社区内5个点位的防控工作,主要任务是保证封控期间人员不出区域、给居民派送生活物品、协调提供紧急帮助、对封控区内居民进行情绪疏导以及对拒不配合者进行依法劝导处罚等。
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扩散,同时为居民提供最好的生活保障,应急先锋队在辖区内白天、晚上分组轮班,确保封控区所在点位24小时有人值守,他们是卡点“站岗人”,是街面“巡逻兵”,是物质“运送员”,是居民“服务员”,是应急“救援员”,也是心理“疏导员”。
为更安全地执行防疫任务,他们在封控区内工作期间必须着防护服、戴双层橡胶防护手套、护目镜,把自己完全“密封”起来。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不到十分钟,里面就汗流浃背,几小时下来,防护服里面早已“盛”满汗水。夜幕降临,拿下护目镜那一刻,秋日的寒风带走了汗水中残存的暖意,潮湿、阴冷是留给大家最真实的感受。但即便这样,他们像所有抗疫中的“大白”一样,前进的脚步不曾停歇,仍耐心地为封控区的居民竭力服务,走街串巷,提着大包小包生活物资,上楼下楼。
在这场与疫情近身肉搏的战争中,他们是家里的父亲、母亲,是妻子、丈夫,也是儿子、女儿,但从他们接受任务那一刻,就不能再照顾家里,被统一安排居住在宾馆,不能随意走动,每天两点一线,往返于宾馆和疫区之间。但他们知道,他们更是党和国家的干部,疫情不退,他们更不能退!
应急队伍中的林芝同志与丈夫已经连续十多天未曾见面,丈夫在通川区任职,她在达川区,一城隔一河,因疫情阻隔,他们各自在自己的战场上战斗着。傍晚,当她在封控区内给居民送完菜回到点位上,已累到虚脱,看了下时间,给丈夫发了条信息“平安,勿念”,又给家里七十多岁的母亲打了电话,叮嘱她“一个人在家少出门,少聚集,出门做好防护”。匆匆挂完电话,她又提着菜赶往下一户等待的居民家。
每天这样行走在封控区的达川应急“大白”还有很多,危急时刻,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挺身而出,站在抗疫最前线,用自己默默地坚守,为重新点燃这座城市之光贡献着平凡而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