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十年人口初婚年龄变化分析
来源:达川区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2-06-02
点击数: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变迁,婚姻关系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初婚是家庭生命周期成形的起点,初婚年龄的变化,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和经济有着巨大影响。现根据2020年达川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达川区近年来人口初婚年龄变化分析如下:

一、人口初婚年龄变化的主要表现

(一)初婚年龄不断推迟。两性平均初婚年龄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2020年达川区两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7.13岁,比2010年(“六人普”)增加3.97岁,增幅达到17.1%。

(二)男性总体高于女性。2020年达川区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8.41岁,比2010年(24.1岁)增加4.31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5.69岁,比2010年(22.24岁)增加3.45岁,男性初婚年龄持续高于女性,预计此后也将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达川区两性平均初婚年龄高于各自的法定婚龄6岁左右。

(三)与教育水平正相关。2020年达川区居民素质显著提高,高中、大学学历人口显著增加。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平均初婚年龄在不断推迟,据普查资料反映:未上过学群体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1. 64岁,小学为22. 76岁,初中为22. 90岁,高中为23.42岁,大学专科为25. 38岁,大学本科为28. 04岁,研究生为30.51岁,几乎受教育程度每提升一个阶段,平均初婚年龄就增加 1.5岁左右。

(四)城区明显高于乡村。城乡差异既反映了经济差异,又反映了婚姻文化差异,达川区城市人群的初婚年龄明显高于乡镇和农村。2020年,达川区城市人群初婚年龄为27.32岁,乡镇人群初婚年龄为24.17岁,农村人群初婚年龄为22. 85岁。如果按城市-乡镇-农村的顺序对城市化水平进行排序,反映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初婚年龄越晚。

二、初婚年龄推迟的原因

(一)婚姻制度的硬性要求。1980年新修订的《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法定婚龄不具有变化弹性,必须满足年龄条件。与此同时,在政策上,国家强调并鼓励 “晚婚晚育”,在法定婚龄的基础上男女各推迟3岁结婚被视作晚婚,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中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并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也强调了“晚婚、晚育”的生育政策特征。这说明了婚姻制度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早婚群体的比例,从而对提高平均婚龄起到推动作用。

(二)受教育时间挤压初婚年龄。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99年,“大学扩招”政策实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由此开启。在国家男女平等国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双重作用下,男女两性在教育获得上的差距逐渐缩小,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客观上延长了青年男女在校的时间。按照中国的现行学制,4年本科、2-3年硕士、3-4年博士,18岁开始上大学的青年,20-29岁期间正处于在校就读期,相较其他教育程度的同龄人,其在30岁之前结婚的可能性无疑会降低。有研究发现,相对于初、高中毕业生,每多接受1年高等教育,平均初婚年龄将推迟1. 5年。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而言,婚姻市场上“男大女小”的年龄梯度婚姻模式,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推到了不利的境地,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年龄越大,所受到的婚姻压力就越大。再者,女性过早步入婚姻可能会为此牺牲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使得一部分女性不愿意过早进入婚姻。

(三)婚姻成本的负担加重。结婚时彩礼、房屋、车子、“三金”等标准配置,使结婚成本大幅增加。一方面婚房压力加剧,“结婚买房”在长久以来的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但达川区近年来房价节节攀升、高居不下,2020年达川区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6885元/平方米,比2010年上涨了1.89倍,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住房在影响个人经济社会地位的同时,客观上决定了青年在婚姻市场中所处的位置,也给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压力。另一方面,结婚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彩礼、车辆配置、“三金”、婚庆花销等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在消费盛行的结婚文化下,高昂的结婚费用使得结婚成为一种巨大的经济负担。

(四)青年婚育观念的变迁。现今青年更加看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注重享受高品质的生活,认为婚姻可能会剥夺他们的个人空间和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当代青年大多认同晚婚,认为理想的结婚年龄为26-30岁,婚恋年龄呈现恋爱年龄提前、结婚年龄推迟的特点。另外,社会对于婚前同居的宽容度和接受度都在不断提高,在不需要实现婚姻这种形式的同时,青年已经可以提前满足实质性的婚姻需要,婚姻本身所具备的最基本的效用或收益也开始下降,传统的婚姻功能弱化,初婚年龄的推迟在所难免。

三、初婚年龄推迟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双面的,积极的方面在于加固婚姻稳定,降低离婚率,实现自我成长;消极的方面在于降低生育率且、加剧婚前同居现象的增加。

(一)有利于婚姻稳定。青年在配偶的选择上更加谨慎,彼此在婚前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长时间的感情基础,会提升婚姻中的满意度和情感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婚姻的稳定性,有效降低离婚率。

(二)有助于实现自我成长。初婚年龄的推迟,青年将有更加充裕的时间专心致志接受高等教育,提升国民素质教育程度,在工作和事业上的发展和追求也有利于实现自我发展和个人成长,特别是对于女性而言,减少了家庭责任的负担,有利于女性在社会公共领域参与水平提升,追求更加多元化事业价值。

(三)导致出生率下降。在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下,达川区生育的主力军还是发生在婚姻中,因此我区初婚年龄的上升会带来生育年龄的推迟,使得育龄妇女生育子女的时间在总体上缩短,继而会影响到育龄妇女的生育率。国家从2015年推出全面二孩政策到2021年的推广鼓励三孩,目的是为了提升人口增长,但达川区近10年人口出生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到2020年,初婚年龄的推迟使得生育推迟,以致出生率从8.7‰下降到7.25 ‰,人口自然增长率从3.1‰下降到1.24‰,人口增长速度大幅放缓。

(四)加剧婚前同居行为。初婚年龄的推迟伴随而来的是婚前同居行为的增加,并呈现低龄化趋势,大多发生在18-24岁之间,明显缺乏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青年的身心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工流产人才高达1300万,位居世界第一,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25岁以下青年占一半以上,既降低了生育率又增加了非婚生育概率,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造成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

四、相关建议

达川区初婚年龄不断推迟甚至是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是基于复杂多元的主客观因素形成的,必须要从合理机制规划、宣导健康婚姻观念、缩小城乡差距、创新教育机制等方面组合发力,倡导和鼓励达川区青年男女形成积极的婚恋观念。

(一)广泛宣传引导,倡导健康婚恋观念。要在全区倡导合理规划生育年龄,塑造形成追求“最佳婚育年龄”的共识。倡导青年群体形成一种健康、积极、自由的婚恋观,减轻大龄未婚群体的心理焦虑和压力,正确看待婚恋问题、积极面对婚恋问题所带来的压力。宣传部、工会、民政局等部门应充分发挥力量,建立公益平台,打造活泼有趣的公益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青年创造相互结识的机会,找到合适结婚对象,力争早日步入婚姻殿堂,将初婚年龄提前。

(二)统筹城乡发展,就地实现“成家立业”。市委“建区扩位”决策实施后,达川区已部署“重塑产业、更新城市”的发展战略,这将是统筹达川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之举,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达川区城乡融合发展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区人社系统、农业系统、乡村振兴系统要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加大项目投资、招引人才落地,让达川区年轻人立足乡村、积极创业、回馈家乡,不用再四处奔波,在家乡就能实现“成家立业”,改善因外出打工而耽误青年结婚年龄的问题。

(三)创新教育机制,缓解教育与初婚矛盾。为了缓解因受教育时间过长而错过最佳婚育年龄,可以从改革教育机制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缩短学制,将小学教育年限由6年缩短到5年,将高中阶段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实施“十年义务教育”,使大学毕业生最佳生育年龄时期延长2年。另一方面提供政策便利,为硕博类学生提供在校结婚便利,包括提供诸如“夫妻宿舍”这样的住房保障鼓励青年群体在最佳生育年龄结婚,对于因结婚、生育无法在学制时间内修满学分的,提供便捷的“休学-复学”机制,为有婚育意愿的大学生提供政策制度便利。

(四)给予政策倾斜,缓解婚育压力。城市生活节奏快、消费高,特别是房价压力巨大,巨大的压力导致年轻人不敢结婚、不敢生育。可以通过婚育补贴、人才补贴等政策方式对初婚青年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缓解经济压力。对于女性婚育后生活工作难以平衡的问题,需要配套相应的生育支持政策为女性提供帮助,可以通过提供假期福利、津贴补助、儿童保育、就业保障等方式为女性提供生育支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为女性提供服务,让女性不再恐婚恐育,缓解婚育压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