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情报: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来源:达川区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22-06-01
点击数:

​玉米纹枯病、叶锈病、斑病、玉米螟虫、草地贪夜蛾、蚜虫等是影响玉米高产稳产的几种常见重要病虫害,对玉米单产影响较大。由于今年前期温湿度适宜,病虫害发生早,特别有利于多种玉米病虫害发生和流行,目前,玉米锈病、纹枯病、玉米螟虫等病虫在部分区域呈现早发重发趋势,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也开始陆续迁入我区,为此,各地要引起重视,注意及早加强对玉米纹枯病、锈病、斑病、玉米螟虫、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的防治宣传和防控力度,以确保玉米丰收。

一、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趋势

(一)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俗称“花脚秆病”,是玉米生产的重要流行性病害,主要危害基部叶鞘、茎杆、果穗及叶片,形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湿度大时病部可见茂盛菌丝体,后结成白色或褐色菌核。重者蔓延至果穗形成“霉苞”,造成籽粒不饱满,甚至植株枯死,减产严重。据调查,今年玉米纹枯病发生早,局部区域发病田率高,感病品种病株率高。病害于5月6日田间始见病害,比去年提早4天,较常年提早1天,5月下旬田间调查,平均病株率8.6%,部分区域病株率达5~76%,部分早栽玉米及感病品种已达防治指标。结合后期天气趋势等气象因素分析,预计今年玉米纹枯病将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9.0万亩次左右,感病品种及常发区发生危害较突出。

(二)玉米锈病和斑病

玉米锈病和斑病是玉米上的一种常发性病害,以叶片受害最重,严重时病叶枯死,今年玉米锈病和斑病分别于4月21日和6日始见,均较常年发生偏早,田间调查,感病品种叶锈病病株率为28.3%,同比去年增94.5%,最高病株率41%;斑病病株率为6.8%,,比去年少43%,最高病株率19%,预计今年玉米锈病和斑病总体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0万亩次左右,部分感病品种种植区发生危害严重。

(三)玉米螟虫、草地贪夜蛾和蚜虫

玉米螟虫(钻心虫)也是我区春夏玉米上的主要害虫,为害后叶片常出现横排小孔、花叶等症状。田间调查,玉米螟虫被害株率3~13%,平均7.2%,比去年增38.6%。预计今年玉米螟虫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2.0万亩次左右,发生为害重于去年。

草地贪夜蛾又称秋粘虫,其发生为害具有迁飞能力强、危害作物种类多、繁殖量大、暴食危害重等特点。主要危害包含玉米、高粱等作物叶片、心叶及果穗等,在玉米苗期7~8叶至大喇叭口期被害时,不防治的受害单株自然危害损失率可达24.56%~58.33%,预计今年春玉米草地贪夜蛾为中等偏轻发生,夏玉米重于春玉米,累计发生面积3.5万亩次左右。

玉米蚜虫在部分玉米地发生虫量较大,尤其是部分偏迟氮肥、长势浓绿的玉米地块发生较为突出,预计玉米蚜虫总体为中等偏轻发生,部分区域重于去年。

二、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一)玉米纹枯病防治方法

玉米拔节后期到抽雄期是防治玉米纹枯病等病害的最佳时期,重点对玉米纹枯病感病品种种植田和历年重病田块,以及抽雄前纹枯病病株率达20%以上玉米田进行专治或兼治。先剥除基部感病叶及病鞘集中烧毁,再选用菌核净、井冈霉素、戊唑醇、肟菌 戊唑醇、井冈 多菌灵、井岗蜡芽孢杆菌等药剂兑水后,对准植株中下部茎秆及其叶鞘等进行常规喷雾防治,每隔10天一次,连防2~3次。

(二)玉米锈病和斑病防治方法

在发病初期,选用三唑酮、戊唑醇、肟菌 戊唑醇等药剂兑水进行叶面常规喷雾防治。

(三)玉米螟虫、草地贪夜蛾和蚜虫等的防控措施

1.生态调控及天敌保护利用措施:在玉米地块,推行与非禾本科作物如豆类、薯类等作物进行间作套种,保护农田自然环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发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控制优势,形成生态阻截带。

2.成虫诱杀技术措施:在草地贪夜蛾成虫迁入和玉米螟虫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诱杀,或每亩安装草地贪夜蛾和玉米螟虫成虫性诱剂诱杀装置1个,注意及时更换诱芯。

3.应急防治技术措施:草地贪夜蛾和玉米螟虫发生地块,抓住卵孵至低龄幼虫最佳防控时期防治,兼治草地贪夜蛾和和玉米螟虫等,防治施药时,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施药,避免在中午高温阶段喷雾,注意对准作物心叶、中上部叶片、穗部等部位。注意安全用药,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虫剂,延缓抗性产生,农药包装废弃物集中回收妥善贮存。

(1) 生物防治。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白僵菌、绿僵菌以及乙基多杀菌素、印棟素等生物农药。

(2)应急防治。草地贪夜蛾和玉米螟虫发生地块,及时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甲维盐 茚虫威、甲维 高效氯氟氰菊酯、甲维 氟铃脲、氟氯氰菊酯等高效低毒对路药剂喷雾防治。蚜虫发生地块,选用吡虫啉、吡蚜酮、啶虫脒等药剂兑水进行喷雾防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