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赵家镇桂花村的建设总结
来源:区政府办
发布日期:2007-09-12
点击数:

四川省以工代赈办公室:

    达县赵家镇桂花村去年7月被确定为全省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实施,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建设是省以工代赈办顺应农村发展新形势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极具前瞻性和开创性,是实现有序、清正、民心以工代赈的好形式,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现就示范村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示范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桂花村距达县县城30公里,距赵家场镇1.2公里,辖9个社、272户、1055人。昔日的桂花村,用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住的茅草房,光棍几十条,是远近闻名的叫花村20057月,省以工代赈办批准了桂花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示范村规划,并安排以工代赈资金220万元,对桂花村进行全方位打造。通过10个月的建设,全村硬化村社公路12.1公里,修筑通户路、生产路7.9公里,整治山坪塘2口,改造中低产田150亩,新建鱼塘100亩、荷塘50亩、菜葛母本园160亩、柑桔品改和新品种示范园300亩,改造民居272户,新建庭园35个,栽植行道树5公里,新建和完善了村卫生站、幼儿园、计划生育服务站、广播电视室、阅览室、文化活动室、柑桔协会、旅游协会等。而今的桂花村瓜满山果香,房屋亮堂堂,公路进农家,老少喜洋洋,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名其实的新农村,一是村民收入大幅提高,2005年人均增收500元,其中通过兑现以工代赈劳务报酬人均增收150元;二是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观,水泥路通村达社,石板路连通院落,生产路纵横田间地头,户户院坝硬化,家家环境优雅;三是民主管理逐步完善,建立了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议事制度、重大事务报告处理制度,实现了村民自治;四是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改善了支部活动室,健全了党组织生活制度,提高了党员整体素质,增强了村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建设试点的成功展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项目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通过问卷调查,项目区群众满意度达到了98.3%。省委组织部、省以工代赈办、达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到桂花村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崭新的村容村貌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达州日报、达州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中国乡村旅游年达州启动仪式暨达县首届乡村旅游节于今年430日在桂花村举行,示范村建设成果已经和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示范村建设的具体做法

    按照省以工代赈办关于示范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生态的总体要求,桂花村建设着重抓了四个方面:

    (一)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我们在项目规划、工程实施、资金管理中自始至终注重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先后召开了30多次村民大会,表决通过示范村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就重大问题实行公告公示20余次。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参与为示范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充分体现了村民主体原则。项目实施以来,群众自愿捐资和投劳折资以及业主投资达428万元,占示范村总投资额的53.9%

    (二)科学合理搞好规划。按照省以工代赈办《关于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我们坚持村民为主,政府引导,搭建平台,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以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生产生活环境美化、文明程度深化、基层组织强化、社会福利保障化等为主要内容,组织精兵强将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精心编制实施规划,经市以工代赈办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后上报省以工代赈办审批下达,确保了示范村规划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三)高质高效实施项目。在资金使用和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县级财政报帐制、项目负责人制、质量责任追究制、工程监理制等制度,明确赵家镇政府为项目实施责任主体,县以工代赈办为项目实施监督主体,县级部门技术人员、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工程监督。项目实施以来,县委组织部、农办、财政局等14个部门积极参与,与赵家镇干部一道全力以赴,深入项目建设第一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吃住在农家,工作在田间,确保了整个示范村建设的实效。

    (四)大力加强组织领导。桂花村列入试点村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提出了创一流,出精品,建成川东第一村的目标,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镇村两级同时成立了领导班子,负责项目建设的具体领导和实施,确保项目建设自始至终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示范村建设的主要体会
   
(一)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示范村建设的重要保障。省以工代赈办为示范村建设制订了实施意见,开展具体操作培训,指导规划编制评审,深入基层检查督促,确保了示范村建设的科学规范和稳步推进。达州市以工代赈办自始至终给予了具体指导,抽派专人蹲点帮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亲为,多次深入桂花村开展现场办公,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促进了示范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实现了项目村各项规划目标。

    (二)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示范村建设的核心。示范村建设始终坚持紧紧围绕群众增收这一主线,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平台,培育新的旅游产业和藕鱼产业,重点是通过品改和新品种示范壮大原有的柑桔产业,收到了明显效果。去年仅柑桔一项就增收50万元,人平增收400多元。村民袁应全一家人,过去由于村社道路无法通行,没有客商进村收购,每当柑桔收获季节,望着堆成山的柑桔发愁,全家起早贪黑挑着柑桔四处卖,仍有成堆的柑桔霉烂。他说,今年好了,以工代赈项目给我们带来了实惠,道路畅通了,名声打响了,商贩上门收购,价格也高了。不到春节,他家的柑桔已全部卖完,比上年多卖了3000多元

   
(三)建立长效机制是示范村项目发挥永续效益的关键。自示范村建设以来,我们一直把建立长效机制、发挥项目永续效益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力求通过以工代赈的投入,全面增强项目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村重大事务管理上,落实和完善村民议事制度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群众的事情群众做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在公共设施管理上,按照民决、民建、民管、民享的原则,实行分段、分类、轮流管护或专人管护,并将公共工程的管护与经济组织联系起来,由协会建立管护基金,提供管护费用。在产业发展上,以专业协会为主导,建立和落实评价、淘汰机制,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水平,如村旅游协会先后组织示范户到龙泉、三圣乡等地参观学习,解放了思想,扩大了视野,拓展了增收渠道。着眼于旅游休闲,制订了星级农家评定标准旅游服务公约,定期进行评定、评价,实行动态管理,既切合实际又具可操作性。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该村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服务收入突破110多万元,仅农家乐收入达35万元,荷田山庄、芳草碧苑、百鹤园等农户户平收入突破1万元,项目示范村的建设更新了老百姓的观念,促进了旅游业的兴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强化支部和协会的作用是示范村建设的主要抓手。桂花村项目建设中,我们利用支部和协会把政府、市场、农户紧密联系起来,强化其桥梁纽带作用。在项目建设中,从规划到实施以及监督管理,都通过支部和协会实现政府和农户的互动,大大加快了项目建设进程,提高了项目资金综合效益。如在道路建设上,由柑桔协会组织发动会员自愿捐资、出力,共筹资60余万元,投劳2万多个,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展开。同时,村级集体经济也有明显增强,缓解了村级自有资金捉襟见肘的局面,2006年旅游协会可增收3万元以上,柑桔协会可增收2万元左右。村民袁永立在支部的帮助和协会的带动下,去年全家增收2300元,他感激地说:支部和协会就像我们的娘家,我们需要啥,她就给我们解决啥,确实是我们的贴心人

    (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示范村建设的目标。我们切实按照省以工代赈办的要求,整合和谐新村建设、三村建设、扶贫新村建设等载体,将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建设主动融入新农村建设大局,实现出精品、出经验、出精神、出干部、出人才的目标,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桂花村建设共计整合其他项目资金145万元,成效显著。

    四、几点建议

    1、建议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建设试点范围。省以工代赈办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全县推行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建设,这一举措深受百生拥护,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示范效果显著,各地群众建设热情高涨,强烈期盼能够得到以工代赈这份关爱。

    2、建议省办落实评价激励机制,鼓舞士气。桂花村项目实施以来,全县上下全力以赴、不折不扣按照省以工代赈办的要求圆满完成了工作目标,效果显著、人心振奋,县委、县政府和干部群众满怀信心,期待上级继续给予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和政策鼓励。
    
   
达县赵家镇桂花村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一定在省、市以工代赈办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工作,努力开创达县以工作赈新局面。

200661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