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十年人口发展变化分析
来源:达川区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2-05-11
点击数:

       2010年以来,我国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统筹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人口再生产也出现新的特点,根据2020年达川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现将达川区10年来人口发展变化分析如下:

一、人口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

​(一)人口总量不断下降。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1]89.97万人,比2010年减少4.62万人,下降4.88%。  

(二)男女性别比例更趋合理。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46.07万人、占51.21%,女性人口43.9万人、占48.79%。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104.96,与2010年104.74相比变化不大,在103-107的合理范围内。

(三)家庭户人口持续减少。2020年全区家庭户36.49万户,比2010年增加8万户,增长28.09%;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35人,比2010年减少0.82人,下降25.86%。

(四)城镇人口大幅增长。2020年全区城镇人口43.70万人、比2010年增加15.04万人、增长52.51%,城镇化率48.58%,比2010年提高18.28个百分点。

(五)流动人口成倍增加。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中,外来常住人口28.59万人,比2010年增加15.94万人、增长1.26倍。其中,县内乡外流入18.22万人、增加9.75万人、增长1.15倍,省内县外流入9.09万人、增加5.35万人、增长1.43倍,省外流入1.28万人、增加0.83万人、增长1.88倍。

(六)居民素质显著提高。2020年全区受教育程度人口相比2010年,小学、初中等低学历人口明显减少,高中、大学等高学历人口显著增加,文盲人口下降较大,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较多。每10万人中拥有各学历人口:小学30318人、比2010年减少5067人、下降14.32%,初中39408人、减少303人、下降0.76%,高中中专15719人、增加5659人、增长56.25%,大学6870人、增加3262人、增长110.61%。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2.71%、比2010年降低1.31个百分点,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01年、比2010年提高0.71年。

(七)人口更替基本停滞。2020年全区出生人口4935人、出生率5.48‰,死亡人口4538人、死亡率5.04‰,与2010年相比,出生率下降3.82个千分点,死亡率下降1.99个千分点。2020年净增人口仅397人,比2010年的3756人下降89.43%。

(八)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21.13万人、占23.49%,比2010年上升6.5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6.78万人、占18.65%,比2010年上升7.67个百分点。达川区从2000年起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以后逐渐加深。

二、人口发展变化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经济发达地区产业链长且强大,能提供广泛充分的就业岗位,解决流入人口的生计来源,加之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的富集,对落后地区人口有较强吸引力。以四川省为例, 2020年常住人口8368万人,比2010年增加326万人,其中,成都市10年常住人口增加689万人,其余20个市州10年常住人口净减少363万人,减少的人口大都进入了成都市。成都市人口、经济在全省一家独大,2020年常住人口2094万人、占全省25.02%,GDP1.77万亿元、占全省36.46%。达川区10年来常住人口不断减少,符合农村流向场镇、场镇流向城市、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的人口迁移流动规律,达川区流出人口主要去向是成都,还有重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

(二)结婚生育观念的深刻变化。晚婚晚育少生子是时下流行的婚育现象。结婚上,相对较长的学制,就业竞争压力造成收入不稳定的影响,结婚时彩礼、房屋、车子、三金等标准配置,使得结婚年龄越来越高,达川区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27.13岁、比2010年提升3.97岁。生育上,购房掏空“六个钱包”的高房价、孩子教育支出增多推高的生活成本使得年轻夫妻不想生、不愿生、不敢生;而女孩养育成本低于男孩的现实,妇女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使得“男女平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生男生女真正一个样。2020年,达川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分别增长1.85倍、2.33倍,居住支出分别增长5.08倍、4.07倍,教育支出分别增长2.24倍、5.26倍,均大大高于收入增长幅度。婚育观念变化的结果是2013年单独二胎、2015年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只有当期2年出生人口有所增长,过后迅速降低并减少。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孩子数)1.44,已大大低于人口正常更替2.1的水平,2020年降至1.3,净增人口仅204万人。达川区2020年总和生育率仅1.01,比2010年的1.56降低更多。

(三)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后,南城扩展提质加速,三里坪、小河嘴、翠屏山、杨柳四大新区建设,极大拓展了城市面积;主要道路的升级改造,一大批高品质小区的建成,10所中小学的新建和扩能,1个博物馆、2个公园、4个广场的建成开放,3所县级医院的迁入和扩能,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品质有较大提升,吸引了更多人口入住南城,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力推动了全区城镇化进程。南城面积由2010年7平方公里增加到2020年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34万人,比2010年增长1.07倍。

(四)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1999高校扩招,使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到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上来。全国1999年招收大学生160万人、录取率56%,2010招收大学生946万人、录取率72%,2020年招收大学生1071万人、录取率88.7%。达川区1999年考入大学人数752人、2010年增加到4724人、2020年进一步提升到9156人,2011-2020年累计考入大学人数5.57万人。2010年以来,教育的发展变成了一柄“双刃剑”,有利方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大学录取分数线普遍大幅度提升,象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理科录取线2010年分别超重本线46分、48分,2020年分别提高到109分、130分。不利方面造成教育内卷加重,竞争更加激烈,家长为孩子教育被迫普遍让孩子参加校外培训,使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迅猛,造成家庭教育支出猛增,抑制了消费和生育。

(五)交通的快速发展,户籍改革的强力推进。2010-2020年是中国交通发展最快最好的10年,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2010年的6.5万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14.1万公里,增长1.17倍,覆盖了98%的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高速铁路营运里程由2010年0.84万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3.79万公里,增长3.51倍,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覆盖率超过95%;民航航班航线由2010年的1880条增加到2020年5581条,增长1.97倍。达川区交通发展同样迅速,境内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齐备并四通八达,公路里程从2010年3197公里增加到2020年5437公里,增长70.07%,乡村公路进行了油化、加宽等升级改造,修通了社道和院户路;高速公路除原来的达渝线外,新增了达万、达陕、达巴、营达4条线路,铁路除原有的襄渝、达成、达万线外,新增了达巴铁路;达州机场航线由2010年5条增加到2020年的13条。2014年开始的户籍制度改革,从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实行居民户口开始,逐步向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居住证制度、居民身份证异地办理制度推进。交通的便利和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增加了流动人口规模,提升了人口流动频率。流动人口增多造成的人户分离现象加剧,家庭成员为办事就业方便主动分户、就业多元化和住房条件改善后散居各地分户、生育率下降造成家庭子女数量减少等是家庭户数量增加、家庭户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

(六)全民医保、全民养老保险等民生保障措施实施。2003年、2007年分别开始实施的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险,2009年、2011年分别实施的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养老保险全民覆盖,1997年、2007年分别建立的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上陆续实施的廉租房、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贫困和大病救助等民生措施,进一步解决了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在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技术发展、休闲健身广场和设施普及到村的加持下,城乡居民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目标达成,平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74.3岁提高到2020年77.8岁,老龄人口增多,老龄化程度加深成为自然。

三、人口发展变化对达川区影响

(一)减弱发展潜力。土地、资本、劳动力是市场经济生产的三大要素,人口不断减少,生产就会缺乏劳动力,消费缺乏人口支撑内需就无从扩大,社会生活就会缺少“人气”。2020年达川区户籍人口净流出29.3万人,这近30万人的构成一是考入大学的学生大多未回归,二是为子女教育主动落户发达地区,三是在达川区创业成功的人士为更好发展向一二线城市迁移,四是在外地务工或创业成功的人士不再返回。流出的是精英人士,还带走了资本、资金,流入的则多是普通人员。长期的人口减少表面看是人口数量的减少,实质是达川区人才和资源的不断受流失,对长远发展是致命的。

(二)降低发展活力。2010年以来,达川人口再生产呈现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特点,低出生率使得人口增长较少,加之是人口净流出地区,流出的人口以青壮年为主,造成年轻人不断减少、老龄人口日益增多,不但发展需要的人口红利不在,而且社会发展创新和活力也会下降。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14.72万人、占16.36%,比2010年减少4.41万人、比重下降3.8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54.12万人,比2010年减少5.29万人、占比60.15%,比重下降2.66个百分点。

(三)社会负担加重。达川区2020年老龄化社会现状不但影响经济发展,更增加社会负担。一是用于生产的劳动力减少;二是用于投资的资金减少,全区创造的财富用于养、养老金支出、医疗卫生等养老方面消费支出的增加,必然挤压社会投资性支出,不利于经济的扩张性发展;三是抑制消费支出,老年人消费需求和购买欲望较低,会拉低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导致市场活跃度下降;四是养老支出较重,2020年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8.45万人,领取养老金人口25.68万人,政府支出养老金20.26亿元,居民个人赡养支出6.78亿元。

(四)不利乡村振兴。10年间,全区在总人口减少的大趋势下,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乡村人口持续下降。2020年相比2010年,城镇人口增长52.51%、乡村人口却下降29.82%,过去普遍的千人村、百人社变成了百人村、十人社,农村学校招不到学生,农村医院门可罗雀,农村空心化严重,对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负面作用不小。

四、应对人口发展变化的建议

(一)重塑产业抓发展。2021年市委、市政府关于达州高新区扩区调位、成立达州经开区的决策部署实施后,达川区面对第5次区划调整审时度势,提出了重塑料产业的发展战略,即在建设好百马产业新区、铁山产业新区前提下,推行明月山绿色发展组团、乌梅山农旅组团、双石商贸文旅组团、巴河水乡生态组团、沙滩河山地品质农业组团、西部农副产品冷链物流配套组团6大组团发展,最终使达川区成为引领全域发展城市经济极核。经济发展是基础,有了产业就能留住人,而且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

(二)更新城市吸人口。南城作为达州市中心城市重要组团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在已有发展规模和水平上,坚持拓展靓质不放松,拓展围绕雷音铺、明月江南岸建设城市新区;靓质升级改造老旧小区,进一步完善公园、广场、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加快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公共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使南城更加宜居宜业,产生对达州市内其他县(市区)和周边巴中、广安、开州、万州、梁平的“虹吸效应”,吸引更多的人口入驻。

(三)落实好稳定房价、教育“双减”政策。达川区历经房价三轮上涨[3]后2020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6885元/平方米,比2010年增长1.89倍,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基本相当,房价收入比约9[4],虽然超出了3-6的合理房价收入比,但大大低于一二线城市20、30甚至50房价收入比,作为五线城市房价相对合理,应注意大涨大落。要确保2021年7月中办、国办“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相关规定落地落实。降低因高房价、孩子高教育支出不断增大的生活成本,让人们愿生、敢生,国家二胎生育政策才能有效实施,扭转人口增长停止的不利局面。

(四)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体系。2020年全区社会福利性收养单位16个、床位2220张,与21.13万人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做好养老工作,为年轻一代减轻养老压力、增加创业创新机会,不因老龄化问题拖累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强宣传,形成全社会重视老龄工作的氛围,引导老年人保持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少添负担;要健全完善养老工作体系,明确目标要求、工作重点、投入力度、检查标准等;要政府、市场、社会、个人齐动员,形成专门养老机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医养、康养、互助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和产业的发展。

(五)进一步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和服务均等化。达川区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经过多年的发展改革已有很大改变,户籍制度改革使得地域、城乡、身份等歧视观念逐渐弱化,交通通讯、水电燃气、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和服务城乡差别已经不大,存在较大差距的仍是教育和医疗,促进教育、医疗均等化是在坚持已有的改革措施、巩固改革成果的前提下,教育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医疗推进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的“三保”合一,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信息化平台,统一调配医疗资源和运作基金。实现公共资源和服务均等化,人口再生产和流动才会更趋合理。 


注释:

[1]常住人口:指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口,不论有无户口,也不论户口是本乡镇(街道)、还是户口在外乡镇(街道)。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实行居民户口;2017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主要是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居住证制度、推进居民身份证异地办理制度。各地人口总量不再使用户籍人口,而是统一使用常住人口。

[2]老龄化社会: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  

[3]房价三轮上涨:第一轮:2002年经济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恢复后的上涨;第二轮:2008年国家出台4万亿救市计划以应对美国次贷款金融危机,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房价从2009年开始上涨;第三轮:2015年房产去库存和棚户区改造货币安置政策促进了2016年房价上涨。

[4]房价收入比:指居民家庭平均购买一套住房的总金额与家庭平均年总收入的比值,合理比值为3-6之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