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住建局探索“四个三”模式 推进老旧小区 “旧貌换新颜”
来源:达州市达川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发布日期:2022-04-13
点击数:人次

​近年来,达川区住建局始终坚持“补短板、强功能、惠民生”理念,聚焦老旧小区痛点堵点难点,积极探索“四个三”改造模式,不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切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有效破解老旧小区“肠梗阻”,着力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目前,已启动8个片区65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达2.6万余户,曹家梁社区新达水泵厂家属院七小区获评省级老旧小区试点示范项目。

一、发挥“三大作用”,确保改造“有力度”

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健全完善党建引领机制,成立社区群众、党员代表、业主委员会“三方协同”的小区改造议事组,建立“改造启动前寻访、更改方案走访、不同意见必访”三访机制,定期召开协商会议,协调解决改造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截至目前,共召开协商会议10余次,协调解决居民反映的改造问题50余个。二是发挥专班推进作用。成立由区级领导挂帅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及3个协调工作组,抽调20余名干部充实到工作队伍,科学调度、统筹推进全区改造工作。依托工作专班,每月召开1次调度会议,有力推进老旧小区与专营设施改造同步组织、同步实施、同步竣工。三是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坚持“居民点单、社区下单、部门接单”,创新推行“一区一策”“一楼一案”的菜单式改造方式,充分调动居民在改造内容协商、改造方案制定、改造过程监督、改造后管理机制建立等方面的积极性,找准民生“最大公约数”。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征求意愿表1000余份,同意改造率达到100%。

二、明确“三大任务”,确保改造“有精度”

一是打造共享空间。坚持以功能优先和市民感受为先导,全面收集建立群众需求、建议“两张清单”,聚焦老旧小区停车位少、休闲场所少等难题,大力推进小区“微更新”,分类配备共享停车位、微型消防站等生活设施78处,共享书吧、爱心驿站等休闲场所31个,构建起“15分钟便民服务圈”。二是建设服务平台。积极整合小区公共空间,大力搭建聊天阁、议事亭、家风驿站等阵地,为邻里交流提供服务平台,并通过打造舞蹈间、瑜伽室、象棋角、绘画长廊等活动空间,免费提供给小区居民使用,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提升“人气指数”。截至目前,共打造服务阵地30余个,活动空间100余个。三是补齐基础短板。健全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协调供水、电力、通信、燃气等行业主管部门,及时解决推进难题;成立临时工作组,大力拆除违法建设、整治小区及周边绿化、完善电动自行车及汽车充电设施,实现小区“蝶变”。截至目前,共召开联席会议20余次,解决水电气等方面的推进难题200余个。

三、突出“三大治理”,确保改造“有温度”

一是坚持法治促规范。建立常态化小区普法宣传机制,大力实施“法律七进”行动,深入老旧小区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探索成立“法律之家”“调解室”“法律诊所”等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引导居民依法解决小区改造问题。截至目前,在全区老旧小区开展专题讲座10余次,发放宣传单500余份。二是坚持自治激活力。构建“小区党支部 业委会 物业企业 社会力量”的“1+2+N”自治体系,推进“社区管家”行动,指导有条件的老旧小区组建业委会,成立居民自治小组,强力整治“三头三面”(即:门头、线头、山头、地面、墙面、楼面),不断优化小区环境。截至目前,共组建老旧小区业委会10余个,成立居民自治小组20余个。三是坚持智治强支撑。聚焦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建立由政法主导、社区主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惠民利民的智能化、数字化防控平台建设应用新模式,对老旧小区进行技防升级改造,全覆盖推广人脸识别系统、视频监控等科技设备,全面提升小区安全防范能力。截至目前,已完成5个老旧小区智慧化升级,安装科技设备100余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