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我县实施“3357”发展战略的关键一年,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农办的指导下,我办严格按照年初确定的指导思路和奋斗目标,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工作,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心,狠抓工作落实,大力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今年以来,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07]1号文件及中央、省、市、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农牧业呈现稳步发展的趋势。
(一)粮食实现总播面163.22万亩,总产58.7万吨。其中,小春实现粮食播面48.06万亩,实施小麦良种补贴等项目,增产效果较明显,实现产量11.69万吨,增产7.5%。大春实现粮食播面115.16万亩,大力推广新技术,单产进一步提高,实现产量47.01万吨,增产11.52%。
(二)畜牧养殖业持续发展。畜牧经济保持了连续28年的增长态势,全年出栏猪、牛、羊、禽分别达129.8万头、10.7万头、 26.1万只、22.11万只,肉类总产量15.59万吨,同比增长1.92%、1.05%、0.2%、0.45%、1.76%。牧业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10%。总之,全县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
二、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2007年,达县按照“整体推进,重心西移,平衡发展,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和“一点一点地建、一线一线地连、一片一片地推”的总体要求,突出“路、水、气、产业”这些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项目,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力推进,“1733”示范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农业增收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县4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共硬化村社道路238.3公里,修建、整治病险水库5座、堰塘(鱼塘)329口、提灌站11个、排洪沟渠16.5公里、微水池244口,完成红层打井2590口、土地整理315亩,新增业主开发面积4300亩。
(二)人居环境进一步美化。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全县示范村完成农户民居打造46.3万平方米,新建农房252户788间、沼气池3096口,改厕、改圈、改灶、改水达3038处,新建硬化通户路(含生产路)132.2公里。新建成的福善乡王家村、亭子镇团力村和官田村仿古民居,麻柳镇烂泥湖村的小集镇民居、石梯磴子村的青砖民居等五种风格民居成为群众效仿建设的民居样板。
(三)农业支撑产业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要求,依托各示范村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建立了苎麻、水果、蚕桑、蔬菜、肉牛、生猪等科技示范基地50余个。另一方面完善利益联动机制。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共培育畜禽养殖大户2100户,培育苎麻、水果、蚕桑种植大户5000户,新发展水果3万亩、苎麻2.7万亩、蔬菜1.8万亩,新增经济发展项目106个。
(四)基层组织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始终坚持把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干部深入村组、农户,为群众谋致富之路、解难办之事、释疑问之虑,使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实惠,增强了他们对干部的信任度,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民得实惠,党得民心”的富民、德政工程。
三、农村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一)农村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全县水利建设共计投资3655万元,新建堤防1公里,加固堤防2公里,整治病险水库22座,销号8座,整治山坪塘 150口,新配套渠道35公里,渠道防渗25公里,维修渠道1325处12.9公里,新建微水工程916处,新增蓄水35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800亩,新增节水灌面12000亩,恢复改善灌面32000亩,新增旱地浇灌面积6500亩,共解决28985人饮水安全问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2平方公里,建水产示范基地6个,水产品产量1.60万吨,水利工程目前蓄水8532万立方米。
(二)乡村公路建设全面推进。全县完成通乡公路14条151公里,实现了59个乡镇通水泥路(油)路,通村通达公路开工134条408.5公里,通村通畅公路已开工331条426.71公里。麻任路改建工程进展顺利,预计春节前完工。
(三)国土管理成效显著。一是强化地质环境保护。县政府出台了《达县2007年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达县2007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为迅速开展地灾应急调查、排危除险和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二是大力实施 “金土地”工程。全县始终把“金土地”工程作为民心工程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成了多个土地复垦项目。如对石梯镇磴子河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1713万元,新增耕地2468.06亩,现已完成主体工程。三是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长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堰坝110KV变电站工程的用地补偿,齐鲁大化肥、汇鑫能源项目的安置房主体工程均已完成。
(四)林业建设稳步推进。一是营造林工作全面完成。一年来,全县共完成营造林任务3.9万亩,其中天保公益林建设2.6万亩,原料林基地建设1.3万亩;完成绿色通道建设32.5公里,其中公路绿化20公里,河流绿化7.0公里。二是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我县采取杨树原料林基地造林与农民义务植树相结合,在万家、大风等7个乡镇发展杨树原料林基地1.3万亩,涉及53个村、354个社、6842户农户,仅此一项植树达118万株。三是退耕还林稳步实施。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面积3.5万亩,用苗155万株。
(五)农田治理成效显著。改造中低产田1.6万亩,其中改造冬水田、下湿田0.95万亩,坡改梯0.31万亩;开挖渠道53.38公里,衬砌渠道35.57公里。
(六)农能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全县新建沼气池6000口,维修管理4850口,改建省柴节煤灶1852口。二是开展沼气池综合利用6项,创经济效益220余万元,其中:沼气孵蚕750张,沼液浸种44750亩,沼液杀虫12500亩,喂猪19210头,沼渣喂鱼850亩,沼气孵鸡2700只。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
(一)龙头企业情况。初步预计,2007年全县龙头企业可实现新增销售收入0.87亿元,总收入达7.50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农业产业化增收200元。全县有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据预算,四川智鹏麻业有限公司、达州顺鑫鹏有限公司、四川通川酒业有限公司、达县惠康药业有限公司、达县金福中药材有限公司、达县银宏畜牧食品有限公司、达县供销社养猪专业社分别可实现销售收入6036万元、21978万元、5200万元、2534万元、2030万元、1571万元、1200万元。完成招商引资500万元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1家——重庆郑胖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完成招商引资700万元。
(二)农牧规范化基地建设任务完成。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培育和发展苎麻、蔬菜、水果、中药材、生猪、肉牛等九大优势产业。一是建成规范化示范基地6.0万亩以上。新栽苎麻2.2万亩,品改1.5万亩;新增蔬菜面积1.56万亩;各类水果0.5万亩,中药材0.2万亩,蚕桑0.36万亩。二是已完成规范化畜禽养殖基地50个,规范化养殖大户134户。全县已建立生猪养殖基地乡镇56个,重点乡镇40个,规划生猪养殖小区25个,重点建设亭子、马家等地的养殖小区,通过培育已具雏形的有18个。截至目前,利用项目资金建立养殖小区13个,其中种猪养殖小区4个,种鸡养殖小区6个。三是“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任务全面完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在赵家、马家、大堰、安云4个乡镇启动了“一乡一业”,截至目前共发展蔬菜、水果、苎麻分别达6000亩以上、1000亩以上、1000亩以上;同时把百节镇交通村、大堰乡双井村等35个村作为“一村一品”示范村。
(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良好。今年,我办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作为推进全县产业化发展和助农增收的支撑点、联接点。据统计,全县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300家以上,尤其是7月1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截至目前,全县已到工商局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家,即达县安云蔬菜专业合作社、达州市巴山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达县安仁五通庙柚子专业合作社、达县檬双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达县马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达县枣业技术专业合作社正在完善申报材料,预计12月底前可完成。达县九岭蔬菜专业合作社准备成立。
五、防灾减灾救灾效果明显
(一)宣传教育效果明显。达县救灾办现有专职工作人员2人,办公室1间,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有电脑、摄像机等办公设备。今年6月,县救灾办在县城东西干道集中开展了应急管理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0.2万份,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到全县20个乡镇,200个村进行了防灾救灾减灾宣传教育;9-11月,全县集中开展3次“百乡千村万户”宣传活动,发放资料2.6万份,让群众了解防灾救灾减灾知识,增强他们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
(二)晚秋生产自救效果明显。今年我县连续遭受了“6.18”、“7.5”、“7.18”特大洪灾,造成68.5万亩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62亿元。全县坚持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223355”生产自救目标,共种植秋粮20.5万亩,秋菜21.8万亩,预计晚秋粮经作物助农增收约2亿元,全面实现“大灾之年不减产,大灾之后要增收”的目标,确保了粮食安全。
六、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一)劳务开发成效明显。今年,全县转移和输出农民工30.6万人,同比增长6.3%。从劳动力流向看,就地转移8.4万人,外输22.1万人,外派劳务290人,转移输出结构由去年的1:2.09变为今年的1:2.63,向外输出比例提高。全县劳务总收入实现18.8亿元,同比增长19.7%。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9.5万人,其中获证人数1.95万人,品牌培训0.75万人,扶贫培训1350人,农村就业培训25800人;培训骨干农民720人,带动农户科技推广1.6万户,培训实用技术38万人次。全县回乡创业人员总数达2951人,创办各类企业实体229个,创产值9.4亿元,上交税金591万元。
(二)扶贫开发成效突出。今年以来,全县共投入各类资金1533.7万元,共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达9880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低收入人口达14600人,扶贫新村年人均增收280元。“六大扶贫”工程效果明显,新建、维修村公路91公里,建桥3座,打井253口;完成农户“五改三建”141户;发展优质水果3225亩,中药材400亩;完成移民搬迁93户,共计建房198间9811平方米,建院坝1653平方米,修圈舍794平方米,打井16口,建池16口,完成投资311.4余万元;扶贫培训1350人全面完成。
(三)农民收入实现持续稳步增长。据预测,2007年,全县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3730元,人均可实现增收350元,同比增长10.4%。
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国家政策利民的结果,是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农办全体职工尽职尽责、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结果。
七、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多项措施并举,确保农民增收。一是抓特色产业发展。我县坚持因地制宜,选准九大优势农产品作为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二是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和回乡创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三是倡导规模化经营。政府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土地适度集中,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四是推广多种利益联结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和农民积极兴办各类合作组织,积极发展和培育农村流通组织和农民营销大户,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把握重点关键,确保新农村建设任务完成。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主要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建设。高质量制定和建设45个示范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益事业发展等。二是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建新农村。在产业发展、公路硬化、饮水安全、村支部活动室建设等方面,我办积极组织农业、畜牧、国土、水利、交通等部门深入农村实地考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确保新农村建设任务圆满完成。三是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引导,共召开动员会950次,书写标语400余幅,印制《新村颂》和《达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歌》4000余份,办宣传板报1800余期。
(三)精心组织配合,抓好综治党建反腐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全力抓好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同时,我办注重综治、党建、反腐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贯彻落实。今年以来,多次组织召开了农口系统的综治、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会议,对全系统的生产安全、综合治理等工作做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对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并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我办成立了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2007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见》,全体职工签定了责任书,做到了责任落实,抓防并举,安排周密。
今年以来,尽管全县的农业农村经济目标圆满完成,我办的工作成绩明显,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宽、工作量大,千头万绪的工作,一些方式方法还有待改进。二是部分部门和乡镇对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不够重视,工作措施不到位,擅离职守的情况仍存在。三是今年我县遭到特大暴雨洪灾,前后历时近2个月,耽误了大量时间,导致部门工作延后完成。四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五是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乡村道路普遍较差,年久失修导致安全隐患增大和抗自然灾害能力减弱。
八、2008年工作要点
2008年,我办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3357”战略为抓手,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继续前行,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狠抓新农村建设。2008年,全县新农村建设仍将按照“整体推进,重心西移,平衡发展,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和“一点一点地建、一线一线地连、一片一片地推”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路、水、气、产业。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确定上,严格按照自下而上申报,对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村予以推荐,在示范村的建设数量上,力求少而精,确保示范性。
(二)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认真抓好各项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落实,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和引进业主经营,培育壮大1-2家实力企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大力规范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集体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格局。
(三)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和维修力度,提高农村通讯、网络普及率和覆盖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四)狠抓劳务开发。2008年,实现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30万人,其中外派300人;劳务收入20亿元以上,人均劳务增收达50元以上;培训农民工9.7 万人,其中品牌工程培训0.8万人;实施“回引”工程80个。
(五)狠抓自身建设。主要是加强素质建设、调查研究和内务管理及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一支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愿吃苦、愿战斗、愿奉献的“三能三愿”队伍。
(六)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财政支农惠农和奖补结构调整,加快依法土地流转、农村费用减免,探索农村土地资本化、农业产业规模化、农业经营市场化、农村居住集中化、农民收入多元化的新路子和农村基层管理制度改革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