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达川区建筑业发展浅析
来源:达川区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2-04-02
点击数:

​202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和上级部门的业务指导下,达川区建筑业发展成果显著。按照区委区政府“强化示范担当,放大中心优势,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要求,全区上下跟进相关项目进度,抓项目落实,建筑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2021年建筑业发展成果

1、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 全区资质建筑企业年末资产总计达3.8亿元,增长15.0%年末负债总计达2.4亿元,增长24.0%资产负债率为63.2%,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2、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建筑业企业全年总产值达113.6亿,增长13.1%营业收入 8.8亿元,增长9.7%实现利润总额2.6亿元,增长7.1%。

3、从业人数和收入水平双提升。2021年末,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劳动者从业人员总人数2.8万人,同比增长4.7%从业人员平均工资5.0万元/年 ,同比增长6.1% 。

4、业务拓展稳中有升。我区建筑业企业完成省外产值20.6亿元,增长1.5%占本区全部总产值的18.0%。其中,我区建筑业在云南产值为16.1亿元,占省外产值的78.1%。

二、建筑业发展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内项目建筑市场占有率不高

从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看,全区2021年建安工程完成投资210.6亿元而我区建筑业省内完成产值共计95.5亿元,仅占全区建安工程的45.3%,所占份额不足全区建安工程的一半。

(二)发展后劲不足

2021年全区建筑业企业签订的建筑业承包合同额为203.7亿元。其中:2021年新签订合同额为82.1亿元,2020年结转合同额121.7亿元。2021年新签订合同额占全部合同额的40.3%反映出2021年新签订合同额的偏少,反映出当前建筑企业项目储备严重不足。

(三)二、三级资质建筑业发展滞后

从全区全年建筑业总产值完成情况看我区一级资质建筑企业共5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9.1亿元,占全年建筑业总产值的85.1%;而全区二、三级建筑资质企业共计38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9亿元 ,仅占全年建筑业总产值的14.9%。二、三级资质建筑业发展相对滞后,“马太效应”现象较为突出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建设业企业资质直接影响企业无法承接大型项目。在我区建设的达州机场迁建项目的建设、达州机场大道的建设、达开快速通道的建设等大型项目均由外地资质大型建筑企业承我区建筑业企业均未取得相应资质,且缺乏相应的建设经验和能力所以我区建筑企业在本地大型项目中无承接合同。

(二)项目储备不足,新签合同少。我区建筑业企业主要承接业务为基础建设和房屋建设。但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水利、基建等政府项目相对收紧,使得企业可以承接的政府项目相对减少。另外近期房地产市场疲软,导致部分房地产企业暂停开发房地产项目或者中断开发房地产项目。从而导致建筑企业新签合同及储备均呈现减少态势。

(三)门槛”、“成本”与“资金”的影响,导致中、小建筑企业竞争处于劣势。一是建筑企业的资质与综合实力作为项目招标的重要门槛”,使得部分中、小建筑企业失去承接相应项目的建设资格。二是规模效益导致中、小建筑企业失去成本优势。建筑企业能够凭借其掌握更多的资源,从而整合相应的资源优势。“避免中间商赚差价”,获得更大的业务成本优势。三是资金方面,大建筑企业更具优势。建筑企业为高负债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实际垫资金额远远超过预期的情况,而大企业往往具有规模大、业务广、资金周转快等优势;另外大企业可以凭借其资产规模及在行业的影响力,较容易地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总之,在当前竞争激烈市场空间压缩的情况下,呈现出强者强,弱者的态势。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项目扎实落地。以重点项目为引领,谋划一批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补短板需求的一些项目重点引进一批符合我区产业发展需要,能够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新基建项目、新材料建设项目以及教育、医疗、水利等,从而带动全区建筑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继续执行好区委区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金融支持及政府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扶持机制,确保项目的建设资金按计划如期到位,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增大投资效应。

(三)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谋求更多发展机遇。政府要利用国家现行相关政策,积极引导我区一级资质建筑企业向外延伸,拓展省外业务,鼓励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强企业竞争活力。

(四)强化企业资质优势,鼓励企业提升建筑业资质。一是建设主管部门应根据在库建筑企业近两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情况,对不同资质企业进行综合评定,对达到晋升资质的建筑企业,鼓励主动配合提升建筑业资质,为其更多承接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给与政府补贴,对“三升二”,“二升一”的建筑企业,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给予不同等级的政府补贴,积极引导企业“做大做优”,增强企业竞争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