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县管村镇高寨村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
来源:区政府办
发布日期:2007-11-27
点击数:

    一、基本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管村镇高寨村被列为全县“三村建设”的核心区,同时经我办积极争取,该村被列为全省10个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之一。

    达县管村镇高寨村距离达县县城23公里,省道巴彭线、管村镇场镇横贯其中,地形复杂,全村主要由丘陵和低山构成,平坝较少,海拔多在350-450米。辖12个村民小组,602户,总人口2345人;有耕地1556亩(其中田1040亩、地516亩)。有8个党小组,党员45名。

    全村已发展柑桔500多亩,其他时令性水果100多亩,水果产量200万公斤。全村共有塘堰25口。全村村社道路总长10.5公里。其中,村主干道4.5公里,社道6公里,入户路13.1公里。

    全村2006年人均纯收入为2350元,人均纯收入在958元以下的贫困户56户、195人,占总户数602户的9.3%、占总人口2345人的7.5%。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发展农村经济,培育支柱产业;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村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增强村级组织战斗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通过国家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生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为贫困地区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促进农户脱贫致富,探索一条具有示范性、可推广、易操作的新机制、新途径和新方法。

    三、总体目标

    示范村建设以“富民惠民、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通过国家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的实施,实现“富裕、和谐、文明、生态”的目标,把高寨村建设成支柱产业强大、群众生活宽裕、人居环境优美、自然生态和谐、干群关系融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与紧临的村坪村形成有较大规模的连片示范带。具体达到“五化”标准:

    一是生产、生活环境美化:一是道路畅通,实现村、社公路硬化,农户居住点到田间道路铺筑石板路,为农村普及使用小型农机具打下基础。二是进行基本农田建设,新(维)修小型水利,实现农田保灌。三是改善居住条件,实现院坝硬化,厨、卫、圈分离,全部用上安全卫生水,80%的农户建沼气池。营造美好、健康、安全、文明的居住环境。

    二是经济结构优化:面向市场调整产业结构,重点选择发展柑桔优质品种,建立为群众开拓市场、提供技术服务的专业协会,大力引进业主开发,实行定单农业或土地流转,大力发展旅游业,加速劳动力转化,转化率达到60%,新村农户人均年收入达到2800元以上。两年内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困目标。

    三是文明程度深化。村有幼儿园,读书室、广播室等,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广播、电视通户率100%,村规民约户平一册。

    四是福利保障化。村有卫生站和养老院,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养老政策落实,真正实现“老有所养”;改变农村落后的生育观和养老观,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是基层组织强化。建设村支部活动阵地,引入对口帮扶单位或受益业主以及协会共同为村支部阵地建设出资、出力。引入城市社区建设机制,切实增强支部战斗力、凝聚力,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

    四、范围和时间

    (一)实施范围:

    按照突出重点、整村打造、有序推进、均衡发展的理念, 本方案涉及的区域范围为全村12个村民小组。其中以7、8、6、5、11、12组为核心区。

    (二)实施时间:从2007年6月-2008年6月,时间一年。

    五、建设任务、投资及资金来源

    根据初步估算,高寨村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建设总投资504.0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以工代赈资金150万元。(详细资金预算待县级有关部门具体测算)

    (一)道路建设:主要是对全村的村、社道路、通户石板路、观景路、生产路进行硬化。总投资95.3万元。资金来源:部门项目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民投入。

    1、新修硬化7社    5社、8社两条村社公路1.7公里,加宽7社    8社公路630米。按C30标准修建,路面宽3.5米、厚20厘米;

    2、新建7、8、5、6组生产路3公里,路面宽1.5米,厚10厘米水泥路面;

    3、新建7组景观路1条0.25公里,路面宽1.5米,厚10厘米水泥路面。

    (二)水利建设:新修1口堰塘,维修8口堰塘。总投资16万元。资金来源:部门项目资金、农民投入。

    1、在7组四方碑新修蓄水池一口,新增蓄水1100方,新增灌面230亩。

    2、对8组堰上梁堰、7组狮子坟塘、7组寨门口堰、12组二岩堰、11组程家岭堰、5组哑巴堰、6组黄泥大堰、6组高岩堰等8口山坪塘进行整治。 

    (三)产业发展:主要是对原柑桔进行品改,建立1个农民技术协会和1个水果交易市场。总投资41.79万元。资金来源:部门项目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民投入。

    1、在5、6组定植优质椪柑50亩。

    2、在8、11、12组定植早熟蜜柑及新系脐橙50亩(可在树冠形成投产时,多头高换成哈姆林甜橙)。

    3、在6、7、8组对现有果树进行品种改良和整治。多头高换哈姆林甜橙100亩,整治果树200亩。

    4、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1个。

    5、建水果交易市场1处,1000平方米。

    (四)、民居打造:主要对民居进行美化。总投资197.36万元。资金来源:部门项目资金、农民投入

    1、对7、8、5、6、11、12组的154户农民住房及周边环境进行改造。贴砖13860平方米、粉墙36960平方米、座脊495间、硬化院坝4950平方米、砌花台330个、门窗刷漆2970平方米。

    2、建沼气池98口、打井107口、改厕134口、改厨141个、改圈168个。

    (五)、公益设施:主要是绿化、文化、卫生、体育、教育及景观设施建设。总投资101.6万元。资金来源:项目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民投入。

    1、对道路、庭院、堰塘等进行绿化;

    2、建村标1处、牌坊1处;建景观亭1处;建村卫生站1处、村幼儿园1处、体育设施1处,另根据实际情况建设部分景观设施。

    (六)、村级组织建设:主要是新建村支部活动室。总投资52万元 。资金来源:部门项目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投入。

    新建村支部活动室800平方米(含院坝),包括党员活动室、综合管理室、文化室、阅览室、村广播室。购置党员电教设备、办公用品、图书资料。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成立由县委书记陈光礼任组长,县长李春、县委常委、副县长李育林、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郭莲任副组长,县委组织部、农办、发改委、以工代赈办、审计、财政、农业、水利、畜牧、教育、文化、卫生、妇联、团委、计生、建设、环保、林业、农机等部门领导以及管村镇党政一把手为成员的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县以工代赈办公室,负责项目示范村建设规划的编制,项目建设计划的下达与协调,检查督促。管村镇和县级相关部门一把手负责项目的实施、协调、技术指导,并有专职人员负责协调与上情下达。

    (二)、强化管理

    加强计划、项目、工程、资金四大管理,全面强化立项报批制、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质量责任追究制、资金县级财政报帐制、银行专户储存制、年度审计制、竣工验收制、以奖代补制,在管理中求效益。

    (三)明确责任

    高寨村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建设由管村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县以工代赈办为牵头单位,县级相关部门按照项目规划要求紧密配合,为项目建设提供支持。

    ——基础设施建设、民居改造、协会建设、产业化建设由镇、村及农户实施。

    ——广播电视、电话安装、学校、卫生站、文化事业等由县级相关部门和镇政府实施。

    ——党建工作、民主法制、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由县级相关部门和镇、村两级负责实施。
 

二〇〇七年六月十一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