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风正潮平好扬帆 乡村振兴正当时
来源:区乡村振兴局
发布日期:2022-03-10
点击数:

万家镇美丽新村 

平坦的大道、绿树掩映的小洋楼,村民的小车停在挂着红灯笼、贴着对联的院坝里,炊烟袅袅,笑声朗朗,这是春节期间达川区万家镇双桥村农家的一个场景。

近年来,达川区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奋楫前行勇当先锋,取得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累累硕果,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达川区把乡村振兴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精心谋划、高位推进,成立了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围绕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制定出台了《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将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镇、部门党委(党组)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重要内容,创新开展乡村振兴“比学赶超”季度晾晒活动,推行乡村振兴工作“红黑榜”,探索形成了乡村振兴“5 10”统筹指挥机制,为全面助推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体制保障,确保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产业引领支撑强劲

早上5点,天还没亮,双庙镇二东村的蔬菜种植基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将一筐筐新鲜蔬菜装车发往城区各大市场。

“我们的蔬菜出了大棚,一个小时到市场,两小时就能上摊位。”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潘刚告诉记者,全区发展的23万亩蔬菜占了达州主城区本地蔬菜供应的70%,不仅为蔬菜稳产保供作出了积极贡献,还带动了菜农人均增收万元以上。

达川区立足农业、深耕主业、发展产业、引领行业,科学规划建设明月山、乌梅山、巴河水乡等六大组团,立足“粮油、生猪、蔬菜”三大基础产业,突出“乌梅、花椒、柑橘”三大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3+3+3”产业体系。高标准规划1 4 10 N现代农业园区,达川贡米、青花椒、乌梅、柑橘种植分别达到30、20、10、10万亩,达川乌梅入选全国10大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达川青花椒成功入选全省第二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与此同时,该区依托石桥镇列宁街“中国红色第一街”的红色文化资源,百节镇乌梅山4A级景区、万家镇中华银杏谷、鲁家坪村国家级传统村落和石桥烧火龙、永进翻山铰子等特色自然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旅融合,年接待游客达500万人次,实现增收达20多亿元。

达川区委书记向建平表示,农业产业的发展为达川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设施完善基础扎实

初冬时节,桥湾镇巴河晚熟柑橘现代农业园区川迅家庭农场的200多亩“爱媛”一开摘就被抢购一空。

“大多数都是被城里的顾客上门来‘抢’走的,”农场业主刘川分析说,“‘爱媛’比较娇气,很多顾客吃的就是一个‘鲜’,果子这么快就销售一空,品质好是一方面,交通方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城里开车1小时就到园区,从农场发往成都第二天就能收到。”刘川告诉记者,农场距达州主城区60多公里,全程柏油路,无论是从城里开车来体验采摘,还是物流外送都特别方便。

新建乡村产业、旅游道路284.5公里,加宽改善村道1180公里、社道6250公里,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建成高标准农田25.8万亩,整治水库、山坪塘686座,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141处,受益群众达20余万人……

在加大农村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络建设的同时,达川区还以“宜居乡村 f 美丽达川十大行动”“千村示范工程”为抓手,持续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厕所革命”,推动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改善,让乡村更美丽多彩,更宜居宜业。

治理高效乡风文明

37项便民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不出村,针对年龄较大的老人还有代办员上门提供代办服务。

达川区以基层治理现代化为着力点,在村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组建农村便民服务代办员队伍,让干部(信息)多跑腿、群众少跑路,使农村群众也享受到优质便捷的便民服务。

为了让农村群众在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达川区持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切实发挥好农民夜校、农民讲习所、村史馆、农村书屋等阵地作用,传播党的声音、宣传政策法规,通过创新开设“爱心超市”“品德银行”,组织村、社区定期进行“好邻居”“好儿媳”“最美家庭”评选,引导群众传承好家风、形成好民风,将乡村打造成滋养人心、汇聚力量的高地,进一步丰富乡村振兴的内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