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中小学、幼儿园:
近期,有关媒体报道了中小学生模拟网络游戏高危动作或暴力行为而引发意外事故的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积极防范意外事故(件)发生,本着“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理”的原则,现发布2021年第一号预警——加强网络游戏安全教育。
一、抓实安全风险防控
(一)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各学校要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的“模拟网络游戏高危动作或暴力行为”(简称网络安全,下同)排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压紧压实学校排查治理工作主体责任,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楚、防控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格局。
(二)完善制度,细化管理。一是要健全网络安全预警和风险评估制度。各学校要建立网络安全工作机制,定期汇总、分析学生存在的网络安全风险隐患,建立健全台账,提高预见和识别能力。二是建立学生安全区域制度。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的隐患排查力度,特别是校园周边网吧,要划定安全区域,协调当地相关部门在安全区域实行严格排查保护。三是落实监护人网络安全监管责任制度。学校要履行好告知义务,通过《致学生家长一封信》,班级微信群、QQ群等途径做好家校对接工作,告知家长履行好子女校外及节假日期间网络安全教育和监管职责,对子女校外活动要做到“四知”:即“知去向、知归时、知同伴、知活动内容”,对子女出现情绪波动大、自残、有暴力倾向、玩高危游戏等异常行为要及时了解并制止。
(三)实时监控,关注动态。2017年的蓝鲸游戏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主要是QQ群)诱导青少年(主要为10岁至15岁)自残自杀,存在严重安全风险。为避免此类游戏再次诱导青少年,各学校要安排专人及时关注此类网络游戏新动态,掌握特点,了解危险性。同时通过班主任、班干部、班级安全信息员等调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上网习惯,观察留意学生是否存在异常行为,特别是心理高危学生是否存在情绪波动大等异常行为,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干预,坚决防止因青少年参与不良游戏而引发不良后果。发现较为严重的问题时,应当及时履行三项报告义务:即向区教科局报告,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向法定监护人或监管人报告。
二、强化安全防范教育
(一)全面加强法治教育。各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有关校规校纪,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强化修养,文明做人;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通过校园广播、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剖析网络游戏的危害,教育学生理性上网,自觉抵制拒绝不良网站、不良游戏。
(二)重点加强生命教育。各学校要定期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安全教育平台、校本教材等,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人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消除心理危机,避免过激行为,正确面对现实生活。
三、建立学生信息档案
(一)建立学生信息档案。开学初,各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健全学生基本信息档案(一人一档)。寄宿制学校要建立寄宿生信息档案(一人一档),做到每间寝室外张贴寄宿生基本信息卡。各班级要建立以学生干部为主体的排查学生安全隐患信息队,详细列出重点监测预警学生名单,随时了解掌握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向班主任、科任教师、学校领导报告获取的信息,使之能及时应急处理,杜绝发生意外事件。对个别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要协同家长共育共管,有针对性的建立“一生一案一策”。
(二)落实网络信息监管。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建立网络信息监控与管理机制,密切监视学校的网络动态,加强对社交网站、QQ群、飞信群、微信群等新网络媒体正确使用的指导与监控,及时掌握学校师生的相关情况,发现涉校涉教的舆情炒作信息或或学生异常上网行为,要及时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
(三)召开学校安全例会。各学校分管安全副校长、安办主任、政教主任要每周组织召开一次校园保安、宿管人员例会,了解掌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更加有效地进行管理。班主任要召开好本班学生干部会,向他们获取学生纪律、思想、行动等方面的信息,准确分析研判,及时妥善处理苗头性问题,避免事件扩大化。
(四)深化家校共育工作。任课教师发现学生缺课时,应当立即向班主任和学校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对缺勤学生进行追踪,查清学生去向并妥善处理。学生在校出现异常情况,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告知其具体情况,必要时要求监护人到校参与处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协同做好本班学生家访工作,同时与行为异常学生开展交心谈心工作。
达州市达川区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2021年1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