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区植保植检站监测,受6月中旬以来多次持续降雨天气影响,远距离迁飞性灾害性害虫白背飞虱迁入量大、落虫面广、田间繁殖量大、发生达标田率高,为2012年特大发生以来发生最重的年份。
远程昆虫测报仪及嫩绿粘虫板监测,迁飞性白背飞虱于5月16日始见,较去年提早20天,比近十年均值提早8天,比偏重发生的2018年提早10天,始见虫后,尤以6月下旬和6月中旬末迁入虫峰诱量占总诱虫量的67.9%,7月7日止累诱白背飞虱165头,是去年同期的8.7倍,是2018年的1.9倍。7月5日河市观测区调查,平均百丛虫量4320头,同比去年增5.31倍,比2014年以来各年度均值增1.71倍,是6月30日调查虫量的2.1倍,其中百丛长翅成虫同比去年增2.94倍,短翅型成虫比6月30日增3.0倍。
据区植保植检站7月5~9日对全区14个乡镇的54块稻田调查,有虫田率占100%,平均百丛虫量4233.8头,是防治指标的2.82倍,达标田率占64.81%,百丛虫量达2000头、5000头、10000头的田块分别占61.11%、35.19%和9.26%,若虫占73.3%~100%,平均为90.87%,最高百丛虫量19867头,石梯镇场周村已出现了一块“通火”稻田,害虫已达大发生程度,重发区域主要集中在风口河谷、沟谷地带的稻区、优质稻集中种植稻区、生育期相对偏迟稻区及部分植株长势嫩绿、浓密稻田等,以渡市、罐子、石桥、石梯、麻柳、万家、河市、亭子等乡镇稻田发生虫量大。
稻飞虱是一种具有迁飞性、隐蔽性、暴发性和绝产性等特性的灾害性害虫,重发稻田可造成水稻严重减产,甚至绝收。针对目前发生虫情及后期继续发生为害趋势,若不及时抓紧防控,重发稻区稻田将会出现严重“通火”现象,会造成水稻大面积严重减产。为此,各乡镇、街道办务必引起高度重视,立即加强田间稻飞虱的调查监测和防治工作,将害虫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防止害虫暴发成灾!
防治方法:抓住当前稻飞虱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这一关键时期,对稻飞虱主害前代进行施药防治,抓早治小,早防早治,压低前期虫量,控制害虫暴发为害。防治稻飞虱,亩选用25%噻嗪酮50克、20%呋虫胺30毫升、或25%吡蚜酮50克、或50%氟啶虫胺腈7~10克、或25%烯啶·吡蚜酮20克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注意交替选择对路农药及安全使用,延缓害虫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