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高速发展趋势下,全区工业为努力“挑好大梁”,其结构、产业等弊病越积越多、越积越重,随着工业产业衰退、煤炭政策调整等多重冲击,工业基础薄弱、结构不优、产业不强等弊病呈相互叠加提升,全面集中爆发态势,工业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已成为制约全区发展的主要“痛点”和短板之一。本文试图探究工业难点症结,并结合当前发展形势要求,分析未来一段时期达川工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从经济数据看,近年来工业经济一直在下拉GDP,与“挑大梁”角色不相匹配,全区工业经济上不去,GDP就没法提上来。近五年,我区工业经济数据显示四类问题:一是规上工业发展一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16至2018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低于全市0.9、1.3、0.2个百分点,2020年低于全市4.2个百分点,仅2019年与全市持平,表明近年来我区工业经济持续落后。二是工业经济与周边区域发展趋势不符,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低。我区工业对GDP贡献率从2016年的34.3%降低至2020年的-12%,降幅达46.3个百分点。而宣汉从35%提升至40%左右,渠县、通川保持在25-30%左右,大竹从40%降低至10%左右。三是我区工业经济在GDP中占比越来越低。工业在GDP中占比由34.3%降低至20.2%,降幅达14.1个百分点。四是我区GDP增速在全市排位与规上工业增速排位情况几乎一致,甚至工业排位决定发展排位,表明当前工业经济的短板是我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 全区规上工业增速 | 全市规上工业增速 | 全区GDP增速 | 全市GDP增速 | 规上工业增速全市排名 | GDP全市排名 |
2016 | 6.7 | 7.6 | 7.5 | 7.5 | 5 | 4 |
2017 | 8.3 | 9.6 | 7.7 | 8.2 | 6 | 4 |
2018 | 10.4 | 10.6 | 8.4 | 8.3 | 5 | 4 |
2019 | 9.6 | 9.6 | 7.7 | 7.7 | 5 | 5 |
2020 | -0.5 | 3.7 | 2.5 | 4.1 | 8 | 8 |
近五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与GDP情况一览表
(二)从区域发展情况看,工业在与周边主要区县的竞争中愈加弱势,突破进位愈加艰难。一方面,近五年我区规上工业总量和发展速度一直处于5个300亿级区县末位,与其余4区县有较大差距。总量比宣汉少54亿元,比大竹少35.1亿元,比通川少3.8亿元,比渠县少0.1亿元。另一方面,区内规上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整体偏低,市场动能不足。近五年,我区规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量少、增长极低,在同等价格因素下,2019年我区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2016年仅增长0.7亿元,五年增幅为13.8%,比大竹少6.23亿元,增幅低43个百分点,比渠县少13.52亿元,增幅低270个百分点,比宣汉少36.74亿元,增幅低1672个百分点,比通川少10.23亿元,增幅低26个百分点。
区域 年份 | 达川 | 大竹 | 渠县 | 宣汉 | 通川 |
2016年 | 5.06 | 12.30 | 4.68 | -2.21 | -7.83 |
2017年 | 3.88 | 12.21 | 5.72 | 16.94 | 6.03 |
2018年 | 5.61 | 17.25 | 13.52 | 30.87 | 12.51 |
2019年 | 5.74 | 19.23 | 18.90 | 35.23 | 3.10 |
近三年5区县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一览表(亿元)(2020年暂未公布)
(三)从三次产业发展趋势看,工业经济对未来一段时间区域发展成效至关重要。服务业上,得益于商圈升华、商贸物流园区等重要商圈园区支撑,近年服务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总量差距与4区县越来越小,但同时增速差距也与4区县越来越小,服务业与4区县增速差距仅在0.1%-0.4%之间,随着发展基数增大、区域消费能力见顶、城市空间受限,其拉动GDP能力必将进一步弱化。农业上,拥有粮食、生猪、乌梅等传统产业优势,但农林牧渔业属于低附加值产业,其产业周期波动大、发展速度有限。农业贡献率低,对GDP拉动有限。近五年农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7.1%、6.7%、13.5%、8.1%、33%。同时,农业产业链条不健全、现代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也亟待破解。工业上,增量潜力大。“十三五”时期规上工业年均增速为7%,如“十四五”全部工业增速保持在10%以上,预计2025年工业增加值将超过110亿元,加上达钢搬迁等提档因素,工业完全有能力在GDP冲刺1000亿中提供中坚力量。综上,虽然当前工业经济是我区发展最大短板,但未来一段时间内,工业对我区经济发展有着更多决定性作用,是当前我区实现发展突破最为快速有效的路径,工业经济实现突破,区域将负重崛起,工业经济没有起色,区域发展就将更被动更困难。如果工业增速跻身全市第一方阵,GDP将轻松进入第一方阵,如果工业增速排名前两位,GDP增速可争区域第一,反之如果工业经济持续衰退,GDP将无法实现低位突围。
二、当前工业经济存在的主要困境和潜在性优势。
(一)底子薄。工业体量小,截止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仅为60.8亿元,总量规模处于5区县末位,是宣汉的53%,大竹的57%。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少,2020年末,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为80家,比通川少18家,比宣汉少13家,比大竹少79家,比渠县少77家。
(二)结构差。煤炭产业占比较高。80家规上企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相关企业就有22家,占比为28%。2020年煤炭开采和洗选相关企业产值约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1.4%,煤炭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占比达25%。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低、体量小。全区现有工业企业中主要为采矿业和低端制造业,规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仅有3家,与全市的73家,差距较大,仅为全市的4%,在8个区县中垫底,比大竹少12家、比通川少11家、比高新区少11家、比渠县少10家、比宣汉少6家、比开江少4家,比万源少2家。2020年高新技术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仅为3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企业营业收入403亿元的0.7%,与通川186.3亿元、渠县73.3亿元、高新63.1亿元等差距极大,比倒数第二的万源低5.4亿元。
(三)产业弱。制造业极不发达。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为45亿元,分别比通川、渠县、宣汉、大竹少4.3、4.9、20.2、44.1亿元。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不足15%,比国家低12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0个百分点,比全市低2个百分点,而一般发达地区制造业占比超过30%。缺乏高端制造业和大型制造业,全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仅57家,分别比通川、渠县、宣汉、大竹少51、76、22、80家,约为大竹、渠县的五分之二,通川的二分之一。产业链不完善。同宣汉的天然气锂钾产业链、大竹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等千亿级产业链相比,我区现在建材产业、电子材料产业的规模小,2020年,建材产业产值不足10亿元,电子材料产业产值不足5亿元。同时,建材、电子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少,暂无规上企业,产业链不完善。
(四)平台低。园区平台基础薄弱。现有产业新区产值规模小、入驻企业数量少,集聚效应弱。白马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承载能力弱。截止2020年,工业园区入驻和在建企业共16家,其中规上企业10家,总产值约10亿元。发展环境压力大。人均GDP较低、欠发达,政策、要素支撑缺乏优势,企业入驻意愿低,加之毗邻区域同质化竞争加剧和成都、重庆两个超级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工业产业发展平台难以取得突破。投资规模不高,质效较差。2020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232亿元,规模为宣汉的70%,大竹的77.8%。从投资类型看,民间投资活力不足,民营投资仅占37%;从投资质效来看,虽工业投资近年持续保持高位增长,但投资的产能转化率极低,投资成效差,目前暂无高技术制造业投资。
(五)企业难。从工业大类看,2020年采矿业增速为负增长,相关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为3.1%,分别比通川、渠县、宣汉、大竹低4.3、2.5、16.6、4个百分点,区域内制造业企业生产积极性不足。区域内行业龙头企业少,品牌企业少,带动不强,加之人才、土地、资金等企业要素供给方面保障乏力,小微企业生存艰难、发展缓慢。从部分规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看,20家中小企业中,6家表示未盈利,8家表示亏损,13家企业表示成本高、缺乏周转资金等。同时,近年规上工业增速出现大幅震荡现象,暴露出区内规上工业企业整体上存在发展不稳定、市场波动大等问题。
(六)达川工业经济存在的潜在性优势
1.交通区位优势。达川区身处达州中心城区,区位交通优势独特,区内机场、高铁、高速贯通,交通便利,物流运输业发达。
2.发展经验优势。近十年全区工业发展先后大致经历了“两创两跌”。从一次创业“化工园区”,到园区整体划转,工业大滑坡;从二次创业建成商贸物流园、空港新区,到商贸物流园逐步走向服务业,工业发展衰退。当前面对综合因素叠加,面对不进则退工业发展格局,推动工业再创业,拥有两次创业经验,信心更足。
3.主导产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已迈出开始的关键一步。当前建材产业园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建筑建材产业的集聚优势初见成效,电子材料产业已经拥有多家重要企业入驻。建筑建材是四川的优势产业,电子材料是重庆的重点产业,两类主导产业在承接成都、重庆重点产业及其下游产业上,具有一定基础性优势。
4.政策机遇优势。在双城经济圈、万达开示范区、达州创副等上级重大战略部署中,达川区作为人口大区和全省重点开发区,战略机遇较多。同时,达钢搬迁等将带来更多工业发展机遇。
5.融合发展优势。我区是农业大区,粮油、生猪、乌梅、花椒等产业规模大、质量好,依托成本优势、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转化农业优势,实现农业工业融合互促发展大有可为。由于交通便利、物流运输业发达,在加快完善工业上游产业链中,推动工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
6.人力资源优势。全区人口现有108.9万人,劳动力人口超过50万人。根据七人普趋势,主城区与其他区县比,将拥有更大人口聚集优势。
三、工业经济的发展定位与路径
在正视近年工业持续衰退实际和底子薄、结构差、产业弱等主要难题,全面结合现有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等潜在优势基础上,我们认为,面对区域激烈竞争,未来一段时间工业经济要坚定“制造强区”战略,专注做强建筑建材、电子材料、农产品加工业三类主导产业,聚力做大南部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东部第二工业园区,坚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全面支持保障工业企业发展,持续完善工业产业链条上下游产业,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循环,实现工业经济大突破。
(一)专注做强三类主导性产业。首抓规划。一是制定产业规划,按产值规模、企业数量分步骤实施绿色建筑建材、智能家居产业发展布局。重抓招引。强化“专业招商”“定向招商”,围绕三类产业或上下游产业,招引一批大、中型企业,加快签约项目落地、在建项目建设提速,实现产业快速起步。强化培育。出台三类产业发展支撑政策,大力培育产业龙头企业,扩大工业投入,提升投资质效,让投入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业增量。延伸链条。抓好三类产业的上下链、延伸链产业的培育,壮大集群规模。推动融合。抓好三类产业与农业、服务业的衔接融合。如推动实现乌梅种植业与乌梅食品饮料制造业等全产业链条融合开发。
(二)聚力做大南部产业园区。首抓提速。加快建设新型绿色建材产业园,快速提升建筑建材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入驻数量,力争一年内园区产值增长超50%,三年成规模。同步,加快围绕乌梅产业谋划布局,想办法引进溜溜梅、果脯等企业,建成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重抓提档。完善园区道路交通、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服务能力。强抓提能。在将现有陶瓷卫浴、建材加工、板材家具等产业做到最优基础上,加快园区企业腾笼换鸟和升级,推动园区向智能家居、绿色新材料等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中低端向中高端制造业迈步。
(三)大力发展东部第二工业园区。抓优势资源转化。全面梳理东部片区资源、产业优势。积极推动明月山示范带关键区域的区位优势,粮油、生猪等产业优势,麻柳铁路等交通优势,转化成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抓周边产业带动。对接亭子新城建设、明月江示范带创建、万家大树文旅带建设,推动制造业发展。抓机遇政策落实。加快推进达钢搬迁落地,积极向省级、市级争取更多工业产业优惠支撑政策,推动第二工业园区尽快建成见效。
(四)全方位培育扶持企业发展。政策支撑。加大工业企业普惠性政策力度,出台扶持工业企业发展举措,在税收、土地、标准厂房、水电等基本要素保障上,给予重点倾斜和保障。分类帮扶。将工业企业按产值规模、行业领域、成长潜力分类,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分类制定支持政策和帮扶举措,推动个转企、小升规数量稳步提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精选培优对象,采取领导挂包、分类指导等方式,实行“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定期研讨。深化“放管服”改革,定期向企业问询情况、征求意见,主动帮助解决企业在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对难点重点问题,建立部门定期联席会商制度,实行跟踪督办。
(五)坚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坚定发展方向。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我区涉及的工业产业较多,曾先后扶持过多类产业,百花齐放、百花迷眼,面对发展突破难度增大,要更加凝心聚力,坚定产业发展定力。完善工作举措。“制造强区”战略提出以来,其具体工作路径举措还不完善清晰,导致工作无从下口,执行力度和落地上差距较大,成效自然较差。要在具体工作举措这重要一公里上,下更多功夫,推动战略落地、发展见效。更加持久用功。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论是大到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小到企业发展都需要持久用力、不断耕耘。“抓一阵放一阵”现象是发展最大“拦路虎”,要克服浮躁心态,不断夯牢基石,持续专注工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