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性病害
据我区植保人员近期调查及各地调查反映,部分区域稻田已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理性病害症状。水稻生理性病害是一种由不良环境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非侵染生理性病害。轻者使秧苗生长缓慢,生育期延迟,白根新根少,黄黑根增加,不分蘖或分蘖少,形成僵苗,基部老叶赤黄,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重者秧苗枯黄死亡。在水稻移栽本田后至分蘖期,受前期不稳定的气温及降雨等气候条件、土壤环境、不恰当的栽培方式及肥水管理等因素影响,易引起水稻出现冷浸型、中毒型、缺素型等不同类型的生理性病害发生,田间表现多以缺锌、缺钾或不良土壤环境为主。为此,各乡镇(街道)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田间调查巡查力度,并正确区分生理性病害、水稻稻瘟病、胡麻叶斑病等病害症状,及时开展辨症施治,及早恢复水稻正常生长,严防因病害引起水稻“坐蔸”化苗。
防治措施:对发生生理性病害的稻田,要注意及时分析诊断,确定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分类指导,重点防治。一是要及时排换水、晒田和中耕,排换出稻田中有毒有害物质和被污染的水源,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中的通气状况;二是中毒型病害在稻田行间撒施适量的草木灰和生石灰混合物,进行人工薅秧中耕;三是亩选用70%丙森锌(安泰生)100克、多元素叶面肥或98%磷酸二氢钾100克,配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间隔7天后,再防治1次,调节和恢复植株正常生长。
二、叶稻瘟病
目前,水稻已进入分蘖期,是水稻叶稻瘟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时期。受4月以来持续多日阴雨寡照天气影响,气象条件极有利于水稻叶稻瘟病害发生和流行。各地务必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注意加强田间病害调查巡查频次,掌握病害发生动态,确诊为稻瘟病害的,要及时抢晴开展病害防治,以控制病害扩散蔓延和流行,严防因稻瘟病害引起水稻“坐蔸”化苗。
防治措施:对已发生叶稻瘟病田,亩选用30%稻瘟灵150毫升,或40%稻瘟灵100毫升,或13%春雷·三环唑120克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防治,重病稻田在上述药剂中适量加入75%三环唑30~40g进行防治,隔7~10天再防治1~2次,病田周围稻田选用75%三环唑25~30g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预防,防叶稻瘟病害扩散和蔓延。